《投名状》讲了晚清著名的“刺马案”,这其实是打压湘军的开端

1870年7月的一天,两江总督马新贻忧心忡忡,刚刚结束校场阅兵的他,内心却没有高高在上的自豪,甚至隐约感觉到一丝的危险。两年前从浙江巡抚升任两江总督,同僚们都来庆贺,然而马新贻却高兴不起来。尽管朝廷嘉奖了往日的政绩,百姓感念其为官清明,但是拜谒帝国最高统治者后,马新贻突然明白:此去江南,绝非善事。

炙热的太阳烘烤,沉郁的空气压得人喘不过气。突然,一道刺眼的亮光闪过,图穷匕首见,总督大人马新贻被刺杀。顿时,人群一阵骚动,刺客却凛然不动,震惊中外的“刺马”案爆发。堂堂两江总督当街被杀,朝廷派专人追查,竟半年多没结果,自此,刺马案与名伶杨月楼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太原奇案齐名,史称“晚清四大奇案”。
两江总督当街被杀,凶手竟然站着不跑,还自报姓名“我乃张汶祥也”。到底是怎样的仇恨,竟要血溅三尺?国家要员被刺杀,到底有怎样的内情。中央政府怒了,急忙派专人调查,这个钦差大臣就是湘军鼻祖,曾经的两江总督,此时的直隶总督曾国藩。而且耐人寻味的是,临行前,慈禧太后亲自召见曾国藩,一句“马新贻办事很好”,耐人寻味。
然而,案件重大,案情却进展缓慢。拖了半年,也没理出头绪,既没有抓住幕后黑手,也没有给出满意答复,只是拿张汶祥开刀。这个刺客到底是谁?为何能够在众目睽睽下,冲破森严的戒备,刺杀总督大人。他与马新贻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官方的正史中记载,张汶祥是“尝从粤匪,复通海盗”、“漏网发逆”,简单来说就是农民起义军——太平军、捻军的余党。前面我们讲到,马新贻在安徽和江南任上,镇压农民起义,人家这是回来报仇了。
马新贻,字谷山,号燕门,别号铁舫,回族(请注意),山东菏泽东北五十里马海村人,生于1821年(清道光元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先任安徽建平(今郎溪)县知县,再任合肥县知县,庐州府知府,升任安徽按察使(俗称臬台),再升安徽布政使(俗称藩台),后升浙江巡抚(俗称抚台),成为一省行政长官。同治六年(1867年)升任闽浙总督(俗称制台、制军),成为节制浙江、福建两省军政的方面大员,同治七(1868年)年,改任两江总督,节制安徽、江苏、江西三省军政事务,并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虚衔),官居一品。
说是这么说,但是民间可就是众说纷纭了,可以参考《投名状》基本就是这个套路。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其实不简单。这是清朝不能像俄国一样西化的症结所在。因为他的高层与中原王朝并不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他们姓什么,就已经是答案。

事情的真相更多与湘军有关。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汉人官僚兴起,同治中兴几乎就是曾国藩的崛起史。与他一起的,还有湘军众多将帅、官员,他们把持重要职位,集钱、权、名于一身,这是中央所不愿看到的。因此,让马新贻上任两江总督一职,其真正目的就在——掣肘湘军势力。
接到命令的那天起,马新贻就自知凶多吉少。因为此时的曾国藩与湘军,正是如日中天。从曾国荃到左宗棠,从刘坤一到胡林翼,满朝文武皆股肱。然而,马新贻依然不忘朝廷教诲,尽心竭力地搜索着湘军的“罪证”。终于,1864年太平军的天京陷落时,曾国荃纵兵劫掠,私藏钱财。真相令人侧目,然而还没等到细查,马新贻就死于非命。
这不仅是湘军与朝廷的矛盾,更是整个清朝从建国起就存在的矛盾。相比于其他王朝,清朝的利益群体太过狭小。从此以后,湘军(淮军是湘军分支)更加削弱,而依赖湘军的海防更是松弛。直接导致1874年的日本侵占琉球、1881年中法战争,清政府不利的局面。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屈辱求和。难怪李鸿章说道,“若非马案,则裁(湘)兵日紧,终致海防日废,列强日盛,战祸不断,则国运日衰也”。一个刺马案,成为煽动晚清没落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