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大考博】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考博申请经验 参考书 真题答疑 面试

2021-12-13 15:51 作者:我爱学习kaoyankaobo  | 我要投稿

考试形式:申请审核复试制 育明考博-李


北京地区相应可以选择的院校:

清华 北大 人大 北航 北理工 首师大

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

01.教育管理学

导师:鲍传友、楚江亭、毛亚庆、苏君阳

余凯、张东娇、赵德成、朱志勇


02.教育经济学


导师:杜屏、杜育红、胡咏梅、

参考书目:

1.《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美]Martin Cannoy,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经济学原理》,[美]曼昆著,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3rd edition , Cohn, Elchanan and Geske, Terry, Pergamon Press,1990

4.《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闵维方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

5.《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Econometric Models and Economic Forecasts ),第4版,罗伯特S平狄克(Robert S.Pindyck)和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Daniel 7.L.Rubinfeld) 著,钱小军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1

6.《教育投入、资源配置与人力资本收益》,闵维方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7.《探索教育变革:经济学和管理政策的视角》,闵维方、丁小浩、李文利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8.《组织理论经典》(第5版)(英文),[美] Shafritz and Ott 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美]斯科特,高俊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0.《高等教育系统》,[美]克拉克,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1.《大学运行模式》,[美]伯恩鲍姆,别敦荣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12. 近年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


说明:所列书籍仅供考生参考。


导师信息:

鲍传友 教授

组织机构:教育管理学院

邮箱:bcyfirst@sina.com

地址: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科研项目

主持科研项目
1.2005年-2006年度联校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项目“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社区资源及其供给机制的研究”。
2.2007年教育学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研究。
3.2008年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义务教育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研究。
4.2009年教育部重点项目:基于个人选择的教育公平制度研究。
5.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普通高中人才培养多样化模式研究。
6.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国家一般课题:中国地方政府教育治理结构与机制研究。
7.2011年-2015国家教育改革实验区,顺义城乡联动综合教育改革项目。
8.2011年-2015 北京市大兴区名校长培养工程。
9.2013年-2015年北京市海淀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10.2013年-2016年,昆明官渡区学校特色与品牌建设项目。
11.2013年-2016年,北京朝阳呼家楼学区学校文化建设项目。
12.2014年教育博士培养模式研究。
参与项目:
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我国转型期重大教育政策问题案例研究”(AFA010001)。
联合国儿基会项目
首都教育体系现代化研究

学术活动主要讲座专题:
“追求卓越的学校领导”
“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发展”
“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及其生涯规划”
“做研究型教师”
“有效教学的组织与设计策略”
学术成果

著作:
1.鲍传友:《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2.鲍传友:《做研究型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
3.鲍传友:《学校改进中的文化战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
论文:
1. 鲍传友;刘畅,小学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状况及其改进——以北京市公办小学为例,教育科学研究,2015(3)
2.鲍传友,办有孩子味道的学校,中国教育报,2015-03-05
3.鲍传友,从夹心到核心:学校中层领导力的认识与培养,中小学管理,2014(3)
4.鲍传友,学校管理要走出制度化误区,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3(4)
5.鲍传友,学校特色发展需要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教育发展研究,2013(12)
6.鲍传友,学校组织特性及义务教育 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路径,中国教师,2012(4)
7.鲍传友,研究型共同体:学校品牌建设的动力之源,辽宁教育,2012(6)
8.叶向红;鲍传友,“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实践之一 绿色教育品牌校建设,北京教育(普教), 2012(12)
9.杜伟强;鲍传友,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河南省许昌实验小学“适合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基础教育论坛,, 2012(24)
10.鲍传友;何岩,美法教育行政体制中的学区:比较与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6)
11.鲍传友,学校品牌的内涵与价值,中国教育报,2011-04-19
12.鲍传友,学校品牌建设:政府的“有为”与“不为”,中国教育报,2011-05-03
13.鲍传友,分布式领导:学校品牌建设中的领导新思维,中国教育报,2011-05-17
14.鲍传友,特色是学校品牌建设的突破口,中国教育报,2011-05-24
15.鲍传友,研究型共同体:学校品牌建设的动力之源,中国教育报,2011-06-14
16.鲍传友,学校品牌建设需要痕迹管理,中国教育报,2011-06-21
17.鲍传友、西胜男,城乡教师交流的政策问题及其改进——以北京市M县为例,教育研究,2010(1)
18.鲍传友,教育变革中的教师专业认同:危机与出路,中国教育学科,2010(2)
19.鲍传友;毛亚庆;赵德成;高校行政管理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A大学的案例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
20.鲍传友;刘时勇;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两国择校政策的演进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0(11)
21.鲍传友,“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及思考,教育科学,2009(3)
22.鲍传友;冯小敏;徘徊在公平与效率之间: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变迁及其价值向度,教育科学研究,2009(5)
23.鲍传友;杨玉春;我国基础教育评估主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09(15)
24.鲍传友,“后普九”阶段义务教育公平的主要矛盾与政府责任,教育发展研究,2008(z1)
25.鲍传友,个人主义与合作主义: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文化冲突,教育学术月刊,2008(4)
26.鲍传友,领导型学者 学者型领导——袁振国教授及其教育思想和学术追求,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
27.鲍传友,公共选择理论视野下的教育公共品供给问题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
28.鲍传友、西胜男,“后普九”阶段义务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8(12)
29.鲍传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和原则,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
30.鲍传友, 转型时期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的内涵与政策取向,教育科学,2007(5)
31.鲍传友,学校文化:薄弱学校改进的突破口,中国教师,2008(5)
32.鲍传友,2006年中国教育政策大事记,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7年10期
33.鲍传友,促进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科研合作的政策思考,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7(10)
34.鲍传友,2007年中国教育政策大事记,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8(12)
35.鲍传友;邓涛;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教育的公共性,中国教育学刊,2006(3)
36.郭元婕、鲍传友,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路径探讨,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37.黄传慧;鲍传友;教育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及其建构,中小学教师培训 , 2006(12)
38.鲍传友,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来自四所高校的调查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Z1)
39.鲍传友,第六届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会综述,教育研究,2005(2)
40.鲍传友,如何衡量校长权力的大小,中小学管理,2005(2)
41.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2.鲍传友,论现代视阈中的农村基础教育取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43.鲍传友,论中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本土化,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3)
44.鲍传友,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选择,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5(9)
45.鲍传友,“考试改革与教育公正”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湖北招生考试, 2005(12)
46.鲍传友,加强合作办学研究 推进高等教育创新——第七届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会综述,教育发展研究,2005(23)
47.邓涛、 鲍传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文化观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5(8)
48.鲍传友,校长负责制下的校长权力大小及其规约,教育科学,2004(4)
49.鲍传友,消解与重构:新课程情境中的教师权威,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50.鲍传友,3个标准:衡量校长权力大小,中国教育报,2004-06-22
51.孟宪宾;鲍传友;变革中的教师焦虑与教师专业发展,外国教育研究,2004(11)
52.鲍传友,论网络社会中学校精神的建构,辽宁教育研究,2002(6)
53.鲍传友;邓涛;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基于税费改革试点区某镇的实证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5)
54.鲍传友,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

楚江亭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组织机构:教育管理学院

职务:北京师范大学学校特色发展与实验研究中心主任

邮箱:cjt2000b@sohu.com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科研项目

1、2019年,“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2、2018年,“门头沟区15所中小学发展和校长领导力提升项目”,北师大教育学部—北京市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

3、2017年,“大学教师存在性焦虑:社会实践理论的视角”,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重点项目;

4、2017年,“新高中选址及文化建设项目”,北师大—河北威县教育和体育局;

5、2016年,“飞翔计划——石景山区优秀中学生发展项目”,北师大教育学部—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

6、2016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制定项目”,北师大—北京市朝阳区委组织部;

7、2015年,“社会实践理论视野中大学生存在性焦虑问题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8、2014年,“风险社会视野中大学生自杀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

9、2014年,“凤岗镇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制定项目”,北师大教育学部—— 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教育与体育局;

10、2013年,“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爱生学校”管理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部;

11、2012年,“学校特色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项目”,北师大—河南淮阳县外国语实验小学;

12、2011年,“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开发项目”,教育部人事司委托项目;

13、2010年,“高校战略管理与特色形成的理论、模式及方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14、2009年,“特色学校创建理论、模式及方法研究”,北京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

15、2009年,“骨干校长专业发展项目”,北京师范大学—崇文区教委项目;

16、2008年,“SDP与研究生事务管理创新研究”,北师大管理干部基金项目;

17、2007年,“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设计项目”,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

18、2007年,“‘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19、2006年,“公民科学素养标准制订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托项目;

20、2006年,“中国教育蓝皮书项目”,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

21、2005年,“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22、2005年,“爱生学校的学校管理项目”,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23、2004年,“‘导学—自学—答疑’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24、2004年,“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专题研究”,世界银行亚欧信托基金委托项目;

25、2003年,“留学归国人员政策和工作问题研究”,劳动人事部委托项目;

26、2003年,“社会建构视野中的科学课程透视”,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15所大学组成的联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27、2002年,“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教育部学生司委托项目。


学术成果

出版著作

1、专著:《真理的终结——科学课程的社会学释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合著:《中国教育蓝皮书》(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合著:《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合译:[英]迈克尔·杨著:《未来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合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小学校长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专著:《教育人本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主编:《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学关键词》,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编著:《名家儿童观中的教育之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9、编著:《校长如何规划学校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0、主编:《校长如何优化内部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1、主编:《校长如何营造育人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2、主编:《校长如何提升课程领导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3、主编:《校长如何引领教师成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4、主编:《校长如何调适外部环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5、编著:《中学生领导力:理论、实践、案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学术论文

1.《分权、共治: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2.《教师教学专长研究如何走出困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3.《理性主义、建构主义与教师教学专长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8期;

4.《新一轮省级高校教师职称政策研究——基于12省份政策文本的分析》,《高等教育管理》,2019年第3期;

5.《主体确立与异化:拉康视角的教育省思》,《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

6.《第三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简述》,《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

7.《身体教育:一个有待拓展的领域——当代国际学术界身体研究新进展及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7期;

8. 《风险社会视野中大学生自杀意念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9.《如何深化教师教学专长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

10.《教师专业知识建构:基于文本诠释学的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1期;

11.《大学教师存在性焦虑:资本的视角》,《教师教育研究》,2019年第7期;

12.《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教师管理制度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13.《问题与反思: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8期;

14.《认知“镜像”与教育管理:拉康镜像理论解读及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2期;

15.《学校治理现代化:内涵、困境与路径重构》,《人民教育》,2020年第10期;

16.《新时代校长应自觉提升政治意识和政策能力》,《人民教育》,2019年第8期;

17.《重视“点式学习”:教育治理呼唤教师观念转变》,《中国教师》,2020年第6期;

18.《班级规范管理的有限性及其超越》,《中国教师》,2019年第3期;

19.《中小学如何进行学校发展自我诊断》,《中国教师》,2020年第5期;

20.《大学生主体意识及认同问题研究》,《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21.《借鉴“车库文化”:疫情期间家庭教育怎么办?》,《中小学校长》,2020年第4期;

22.《新时代的学校文化与制度建设》,《上海教育》,2018年第34期;

23.《中小学如何进行学校发展自我诊断》,《中国教师》,2017年第6期;

24.《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教师管理制度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25.《问题与反思: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8期;

26.《风险社会视野中大学生自杀意念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27.《认知“镜像”与教育管理——拉康镜像理论解读及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2期;

28.《通过身体的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当代教育评论》,2014年,第1辑;

29.《学校发展规划为什么难以奏效?》,《基础教育论坛》,2014年第9期;

30.《范式重构:教育学研究取得进步的必然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9期;

31.《区域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与实施探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第3期;

32.《学校发展规划为什么难以奏效?》,《人民教育》,2014年第3期;

33.《反思超常教育:从天才与疯癫谈起》,《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34.《深化“大学生认同问题”研究的若干思考》,《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35.《教育学研究:历史考察及省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

36.《科学促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基础教育论坛》,2013年第8期;

37.《学校管理:风险社会的视角》,《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38.《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评析》,《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第4期;

39.《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是管理理念的更新》,《教书育人》,2013年第2期;

40.《科学促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第12期;

41.《中小学生领导力培养》,《北京教育》,2012年第12期;

42.《信任危机:大学生个体存在性焦虑的根源剖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0期;

43.《区域发展规划是管理理念的更新》,《中国教育报》,2012年7月19日;

44.《制定一个务求实效的发展规划》,《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31日;

45.《制度保障:教师有效参与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中小学校长》,2011年第12期;

46.《青春在这里闪光》,《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9月9日;

47.《校长应如何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年第7期;

48.《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提升教育质量》,《中小学校长》,2010年第10期;

49.《企业员工的自我认同:风险社会的视角》,《管理世界》,2010年第7期;

50.《科学内涵的解读与科学教育创新》,《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51.《风险社会视野中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省思》,《人文杂志》,2010年第1期;

52.《“十二五”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新思路》,《人民教育》,2009年第12期;

53.《公众有效参与规划纲要制定还需制度保障》,《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9期;

54.《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8期;

55.《论特色学校创建中的公共关系管理》,《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56.《风险社会与教师自我认同危机》,《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57.《学校管理标准:构建及思考》,《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第11期;

58. 《高校战略定位:误区及纠正策略——国内外高校战略定位比较的视角》,《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9.《意义在阐释中生成——社会学视野中的科学知识性质研究及启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60.《特色学校创建:概念透视与模式重构》,《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4期;

61.《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江西教育》,2008年第4期;

62.《学校发展规划:内涵、特征及模式转变》,《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63.《故事、理性、成长——关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叙事研究》,《福建教师》,2008年第4期;

64.《中小学发展规划模式的转变》,《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9期;

65.《价值重构:语言编码视野中的地方课程开发》,《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8期;

66.《“文化殖民”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8期;

67.《“文化自觉”与教师教育研究的价值选择》,《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68.《科学知识的社会生成——当代国际学术界科学知识性质研究的新进展及启示》,《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69.《科学知识观与教师创新能力养成——社会建构论视野中的科学知识性质解析及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70.《和谐社会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思考》,《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71.《科学课程的认识内涵及实践论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72.《关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有关问题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5期;

73.《自由的论坛、学术的摇篮》,《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3期;

74.《后殖民主义研究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5.《走向理解与宽容——教师“个人观点”的社会学解读及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76.《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与作用》,《人民教育》,2005年第5期;

77.《论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及特色形成》,《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2期;

78.《科学知识观与职业教育改革》,《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9期;

79.《试论科学课程的社会建构及其教育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5期;

80.《吸引和使用海外留学人员有关政策问题的思考》,《人口学刊》,2004年第4期;

81.《论科学课程的社会建构观——国外科学课程研究的最新发展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82.《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互动、参与、校本式中解读校长培训》,《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24日;

83.《课程:文化的价值选择》,《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期;

84.《教育科研能力是新世纪教师的角色要求》,《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5期;

85.《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困境及应重视的问题》,《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1期;

86.《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初探》,《江苏高教》,2003年第1期;

87.《试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三大主要类型》,《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88.《日韩两国中小学性教育比较》,《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11期;

89.《关于建立我国教育标准的思考——兼论UNESCO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0期;

90.《论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及其教育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7期;

91.《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上海教育科研 》,2002年6期;

92.《应尽快建立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年第5期;

93.《关于建立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考——兼论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94.《关于构建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4期;

95.《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和预测》,《青年研究》,2001年第10期;

96.《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和预测》,《青年研究》,2001年第9期;

97.《论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重视个性》,《天中学刊》,2000年第2期;

98.《论现代德育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江苏高教》,2000年第1期;

99.《对马克思主义综合技术教育原理的再认识》,《洛阳师专学报》,1999年第6期;

100.《二战后美国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天中学刊》,1999年第8期;

101.《家庭环境影响儿童行为》,《现代家教》,1998年第12期;

102.《家长评价与孩子的自卑心理》,《现代家教》,1998年第9期;

103.《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甘肃教育》,1998年第8期;

104. 《教师职业倦怠如何解决?——基于学校制度、文化的理性透视》,在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举办的教育管理论坛上进行学术交流,2008年9月,会议论文;

105.《中国教育发展经验及反思》,在德国汉诺威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地进行学术交流,2012年10月,会议论文;

106.《认知镜像与管理决策》,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教育管理的比较研究论坛”进行交流,2014年10月,会议论文;

107.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2015年首届卓越校长论坛”,会议论文;

108. 《中国学校管理的未来走向》,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举行的“中日韩教育发展研讨会”,2016年10月,会议论文;

109.《精制编码与家校合作中的文化共融》,在台湾辅仁大学“学校管理及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2017年9月,会议论文;

110.《语境论视野中的教师专长获得》,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参加“多伦多国际教育发展论坛”,2019年10月,会议论文;等等。

杜屏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组织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

邮箱:duping@bnu.edu.cn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科研项目

主持项目(2007年~2012年)

国家级课题
2005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项目青年专项课题:“中国不同省区义务教育的投入与学校效能关系的研究” (项目编号016622007)。
省部局课题
2012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实施状况研究”(项目编号016622007)。横向合作课题
1.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我国各级学校教师的工资水平与分配机制研究” (711-105508GK)。
2.2009年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委托课题“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项目编号711604009)。
3.2009年《首都教育系统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研究(2009---2010)》分项目研究(项目编号711604007)。
4.2009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委托项目“2009年北京市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与行动研究实施效果与评价研究” (项目编号016604044)。
5.2008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委托项目“2008年北京市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与行动研究实施效果与评价研究”( 项目编号016604035)。
国际合作课题
1.2007年英国儿童救助会委托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项目”中期评估(合同编号:ONG-PVD/2005/095-258)。
2.2008年香港中文大学委托项目“中国内地大学教师对学术工作的理解和工作满意度”。

学术成果

已发表的学术文章(2007-2012年)
2007年
杜屏、李宝元。中国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与机会均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期。
该文章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7年第4期全文所转载,部分被《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转载。
DU Ping , CHUNG Yueping.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f Senior Students’ Demand for Oversea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SpringFri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07(4).
2008年
杜屏。以充足性为基础的教育财政公平——美国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改进对我国的启示。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8 》, 2008年12月。
梁文艳,杜育红,杜屏。农村小学公用经费充足性探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6。
DU Ping.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Adaptability in School: A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 and Multilevel Analysi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8, 41(5):21-26.
2009年
赵德成,杜屏,杜育红。参与式教学培训效果:基于四层次评估模式的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杜屏,李琳琳。现行高教评估制度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年第3期。
谢西金,杜屏。学生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基于北京市11所中学的分析。《教育月刊》2009年第1期。
2010年
杜屏,赵汝英。“美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政策变化分析”发表于《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3期。
杜屏,申炜、郝保伟。“北京市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与行动研究”项目评估与反思发表于《教师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杜屏,赵汝英。“西部五省区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学业成绩与学校适应性研究”发表于《教育学报》2010年第6期。
Ping Du,Manhong Lai & Leslie N.K. Lo ,Analysis of job satisfac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from nine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10, Volume 5, Number 3, Pages 430-449
2011年
杜屏,杨中超。“农村初级中学学校效能的增值性评价”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1年第6期,第91-97页。
John Chi-Kin Lee, William Hing-Tong&DuPing. Chapter 2 Educational reform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in China and Hong Kong SAR Published in book “Changing Schools in an Era of Globalisation” Routledge,Pages 24-39,2011,
2012年
杜屏,魏新。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经费来源对我国高校筹资的启示。《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2 》,教育科学出版社。
杜屏,杨中超。“学校效能综合模型在我国的运用” 发表于《教育与经济》2012年第2期。
Manhong LAI, Ping DU, Leslie N.K. LO.Struggling to balan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 study on academic work in selected universitie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at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 London, UK from 14 to 16 August 2012.
专著
《学校效能及其在中国的研究》,重庆出版社,2012年12月。

杜育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人才称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组织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

职务: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学校总会计师

电话:010-58808098 邮箱:dyh@bnu.edu.cn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

社会任职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理事长

高等师范院校财务管理研究会会长

《教育与经济》副主编

《教育经济评论》编委会副主任

《教育财会研究》编委。

获奖情况

《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中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

《中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教育政策的监测与评价研究》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教育政策的监测与评价研究》获明远教育奖优秀成果奖

《优化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获2015年民进中央参政议政一等奖

《学校管理的经济分析》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影响力评价》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获《教育研究》创刊30周年优秀论文

《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要素积累、效率提升,抑或资本互补》获第三届教育实证研究优秀论文奖

《人工智能对技能需求的影响及其对教育供给的启示——基于程序性假设的实证研究》获第四届教育实证研究优秀论文奖

教学工作

先后给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开设课程如下:

教育经济学

教育财政学

学校管理经济学

教育的经济学基础

学校财务管理

教育经济学经典文献选读

教育学科前沿等课程

科研项目

先后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攻关课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世界银行与联合国儿基会等国际组织课题、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委托课题30余项。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及贡献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教育在国家从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世界银行与英国国际发展部委托课题: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的影响力评价研究

亚洲开发银行委托课题: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改革研究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委托课题:爱生学校的成本效益研究

教育部委托课题:新形势下国家免费教育问题研究

教育部委托课题:教育投入研究

发改委委托课题: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研究

北京市财政局委托课题:北京市基础教育成本绩效预算研究

乐高教育集团委托课题: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监测与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2021年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

为深化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优秀人才的选拔机制,选拔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具有良好学术基础和学术创新潜质的人员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1年实行“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申请条件

1.考生须符合《北京师范大学2021年学术学位博士生招生简章》的基本要求。

2. 外语报考要求:

招生专业具体接收的外国语语种详见附件《教育学部202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除了英语、俄语和日语外,其他语种的考生必须满足以下其中一项报考条件:

(1)相应语种的全国六级考试合格(成绩两年内有效);

(2)相应语种的全国专业四级优秀或八级考试合格;

(3)本科或硕士阶段为相应的外语专业;

(4)在相应外国语国家获得过学位(经教育部认定)。

3. 外语免试条件:

(1)英语、俄语和日语免试条件如下:

①外语专业本科(含)以上毕业(需提供相应阶段的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且通过全国高校外语专业八级考试;

②近五年内曾在同一语种国家留学一学年(需提供进修或经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学历证明);

③参加雅思(学术类)、托福、日语水平考试,成绩达到以下标准:雅思(学术类)6.5分(3年内有效),托福90分(3年内有效),日语达到二级(N2);

④GRE成绩1200分以上(总分为1600)或GRE成绩308分以上(总分为340)(3年内有效);

⑤GMAT成绩650分以上(3年内有效);

⑥WSK(PETS 5)考试合格(3年内有效);

⑦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在500分以上(3年内有效)。

(2)除了英语、俄语和日语外,其他语种的免试条件如下:

①相应语种的全国六级考试合格(成绩两年内有效);

②相应语种的全国专业四级优秀或八级考试合格;

③本科或硕士阶段为相应的外语专业;

④在相应外国语国家获得过学位(经教育部认定)。

对于未达到以上外语免试条件的申请者,如通过初审,须进行外语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进入复试考核环节。

4.攻读博士期间必须能够全脱产学习。

二、报名办法

采取网上报名方式,报名时间与程序见《北京师范大学2021年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三、提交材料

申请者须于2020年12月21日前(以寄出日期为准)向教育学部教学办公室提交以下书面材料:(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无须提供下列3、6;书面材料一经提交,不予退换、退回)

1.报名登记表(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打印前须按要求上传本人电子照片,打印后须本人在每页亲笔签字确认);

2.个人自述(在学校研究生招生网网上报名系统下载空表后填写;以学科专业导师组报考,不填写报考导师姓名,若有报考导师姓名信息,审核不予通过);

3.已获硕士学位人员提供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在境外获得的硕士学位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和毕业证书复印件。同等学力人员提交学士学位证书及本科毕业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录取后,如在入学报到前不能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将被取消入学资格;

4.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

5.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由考生攻读硕士学位所在院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也可从本人档案管理部门复印并加盖其公章);

6.往届生需提供硕士论文全文,应届生需提交论文摘要、开题报告小组组长签字的开题报告全文;

7.研究计划书;

8.与申请攻读学位学科有关的两位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的推荐信(在网上报名系统下载空表后请专家填写),推荐信须由推荐专家密封并在封口处签字。推荐信必须真实有效。

9.本人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作品、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原件或复印件均可),最多3篇。

(二)电子版匿名初审材料

申请者须于2020年12月21日前(以系统上提交时间为准)向教育学部博士招生评审系统(同网上报名系统)2021.zs.graduate.bnu.edu.cn,提交以下PDF版的匿名初审材料(所有文档均需进行匿名处理:隐去个人姓名、学号、硕士导师姓名;未进行匿名处理者,审核不予通过)

1.个人自述(在网上报名系统下载空表后填写,不得填写报考导师姓名);

2.往届生提交硕士论文全文;应届生提交论文摘要、开题报告全文;

3.研究计划书;

4.本人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作品、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均需匿名处理后再上传,最多3篇)。

四、初审选拔

教育学部统一进行基本条件审查。基本条件审查合格者,提交各学科进行初审。初审由各学科组织设置的初审委员会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网上匿名评审,着重考察考生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学术潜能、学术伦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初审委员会委员由各院系所或相关专业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担任,至少5人。初审满分为100分。各考生的初审成绩是每位初审委员会委员所独立评定分数加总后的平均分,初审成绩低于60分的考生不得进入复试。初审委员会根据初审结果,在通过初审人数充足的情况下,各专业依照《教育学部202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公布的招生名额,按不低于1:3的比例择优确定初审通过名单,并在教育学部网站进行公示。

五、外语能力考查

初审通过的考生,进入外语能力考查。达到外语免试条件的初审通过考生,直接获得复试资格。

对未达到外语免试条件的初审通过考生,教育学部将于2021年3月6日进行外语考试,外语考试合格者方可进入复试考核环节。

外语能力考查成绩不计入复试考核或录取总成绩,仅区分为“合格”或“不合格”;外语能力考查成绩将于考试结束一周内在教育学部网站公示。外语免试的初审通过考生和外语考查合格的初审通过考生获得复试资格。各专业复试名单将在教育学部网站上进行为期10个工作日的公示。

六、复试考核

复试考核将于2021年3月27、28日两天进行,复试考核小组由相关学科领域至少5位专家组成。考核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综合知识的笔试,科研素质(含科研潜力、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外语口语等方面的面试。复试考核以200分为满分,其中面试成绩占70%、笔试成绩占30%,笔试和面试均由各专业统一组织,各复试考核小组成员根据考核项目要求和考生表现予以评分。各考生的面试得分,是每位复试小组成员所评定分数加总后的平均分。复试成绩低于120分的考生不予录取。复试结束后,在教育学部网站对考生的成绩进行公示,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

七、录取

考生最终总成绩由初审成绩和复试考核成绩相加构成。教育学部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考生最终总成绩进行排序,确定拟录取名单,经学校招生工作小组审批后由学校统一公示。

八、其他

在公示期内考生如果对各考核环节有疑问,可向教育学部提出申诉,由教育学部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调查处理。考生如果对教育学部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处理结果仍有异议,可进一步向学校招生工作小组提出申诉。

(转自北师大官网)


【人大考博】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考博申请经验 参考书 真题答疑 面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