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性创新与工程优势,在特斯拉降价攻势下,比亚迪打响了涨价“第一枪”。
结构性创新与工程优势,在特斯拉降价攻势下,比亚迪打响了涨价“第一枪”。
11月23日,比亚迪汽车官方微博发布了车型价格调整的说明称,将对王朝、海洋及腾势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2000元-6000元不等。具体车型的调价通知将另行发布。
至于涨价原因,比亚迪在说明中称,根据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系列政策及规划,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国家将不再给予补贴(现有补贴额度:插电混合动力车4800元/台、纯电动车12600元/台)。同时,下半年以来,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市场普遍的观点是:此次调价或许源自今年销量大涨的底气。
11月3日,比亚迪在港交所发布公告,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21.78万辆,去年同期为8.10万辆,同比增长168.8%;1-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39.79万辆,同比增长233.92%。
而回望整个第三季度,随着月销量冲过20万辆大关,是特斯拉销量的两倍有余,比亚迪稳坐全球新能源车市场第一的宝座。此外,仅今年第三季度,比亚迪归母净利润就已超去年全年。与此同时,今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创历史新高,超比亚迪过去三年归母净利润总和。
结构性创新与工程优势
那么以比亚迪两个独特技术路径为例,DMI结构创新动力平台技术,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平,两个技术均为结构性创新,由于独特的技术路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大概率拉大差距而不是缩小(除非更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出现),相对同行领先两个身位,即形成技术护城河,相对于同行有显著的溢价的空间(1万元-3万元)。
(详情另文叙述)比亚迪DMI的 技术路径,不同于长城、吉利的插电混动,以彻底的电子化代替机械传动(如变速装置),先忽略提升性能(如驾驶平顺性),节油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较本田、丰田低3万元以上,较国内车企业低1-2万;电池车身一体化,先忽略降低自重+提升空间,只估算二合一后节约出来的成本,同级底盘约为1-3万元,或电池约为1万元)
科技决定论,以快速迭代的新兴行业为例,技术不断进步形成的技术厚度与结构创新(技术壁垒与护城河),对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具有相对的确定性,且具有显著的穿越周期的能力。
三个阶段的描述: 技术快速迭代,销量快速增长,利润快速增长(销量*毛利率)三个阶段
我们把这个以王传福为核心的团队,当作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那么把刀片电池的出现,以及随后的电池车身一体化,当作驱动性事件,来推断,来验证,比亚迪在某个阶段,销量突破后,即使在销量增长速度逐级减缓的情况,由于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结构性创新形成的技术溢价,仍然可以保持利润可持续的增长(利润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