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玩耳机与“剪辑的诚意”引发的思考

2019-11-14 07:34 作者:Link领域  | 我要投稿

  这篇文章标题非常的“张佳玮化”,但确实是我本人写的。

  文章的开头并不会故作玄虚一般讲两者到底有什么共性,我们还是先看看后者,有没有什么新奇的东西。

  以剪辑来说,MV一类的行为作例子,将零散琐碎的镜头拼接在一起,就可以叙事。以我制作过的剪辑范例来讲,比如《决定版高智能方程式SIN解说》一期,在结尾处加贺独自走在回归车队道路上时,那种流畅下来的过程能够发人深思。。“迟暮英雄再回归发觉往昔已成往事”的沧桑感配合独自而归画面一起表达,就有了“意境”。然而这样的桥段在原动画里是零散分开的,并且穿插的内容是“今日子在葵车队高层讨论中,被告知了今年将没有新赛车,想要继续只能靠着3年前老旧赛车夺冠”这一内容。毫无疑问,这种附带对观众有着冲击性信息,内涵了辩论现场,人声覆盖了整个桥段的内容会在同时播报两个环境内容中博得观众的注意力,是此时主要想要表达给观众的内容,而加贺此时零散回归的镜头语言就变成附带品。相信一个正常人的注意力会十分自然的被“今日子争取葵车队赛车却以失败告终”这一信息量夺走,成为附属品的加贺独自回归桥段可能会被当作“观众看第二遍或者更多遍之后才能体会清晰的福利

  但我的剪辑就是毫不客气地将零散的桥段穿成串,将其整体化表达,将一种需要耗费多遍时间才能感觉得到的信息,整体化获取。《余晖下的阿斯兰》就是这种思维下的产物,观众通过2到3遍观看50话时长可能并不能一下子理解阿斯兰整个心路历程吧?于是靠着剪辑与再创作的形式将阿斯兰一连串的变化集中展示,可能会帮助到别人,于是我就这样做了。

  同样思维的产物便是《中年人的轻井泽》,这样的剪辑制作出来的视频,需要到每一集TV中去寻找,在20分钟时长里找到4-20秒的南云与后藤于办公室内的桥段,再拼接出一段看上去像是在某一时间点下,两人的互动。但实际情况是第一组镜头由TV07话而来,当南云手托着下巴讲话的时候,又是TV14话中的内容(数字肯定不准)将138G的动画、OVA、剧场资源中以“路人戏份”登场的南云与后藤互动桥段捕捉,再创作的原因,就是我本人期望本期视频“清晰化”两人的关系,视频标题是为了“懂的人才懂,不懂得人觉得很奇妙”的感觉,并非是仅限于某一集内容之下。毕竟视频内还有拓直啊,这个人怎么可能在OVA里面登场。。

  这一期视频同样招致了一些“不入流的粉丝”,这些人千方百计要在视频里留下自己的观点的原因,我并不清楚。但从他们跟我的互动来看,这一期视频让他们很不自在,我在视频中点明了两人永不再一起的原因,或许由押井守以及我的视频,两期获得的双重打击,令他们很难受吧?但通过了解,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

  我看了他们的动态后,也被一些东西惊醒,“如果我在15岁那年没有看到王小波先生的书,可能也会像这些“不入流粉丝”一样可悲吧?

  对于读书,对于获取文学知识,很多人可能会陷入误区,认为通过读书,获取了书中的内容后,可以武装自己,进而获得在旁人眼中“有文化”的感觉,是相当一部分国人的看法。伴随着这种看法的,是他们因为错误的读书态度,永无法获得真知灼见。这可真是太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了,所幸我没有被划到这部分人中去,依靠炫技来博得眼球也同样不是我追求的。我制作视频剪辑的初心,是看到了“猎影娘”在制作中直接引用了王小波先生的话,心里想着,“嘿!那我的一些感悟也可以通过制作视频来表达”于是就做了起来,但猎影娘本人在制作《源代码》一期的结尾,就有故意讲不明白的嫌疑,明明好好通俗讲明白就好了嘛,为什么要炫技呢?或许她那个时候缺粉丝吧。

  如果说看旁人的“影评”或者“剧评”如同拿着耳机听歌,那么以耳机来听歌就有了特长,既是比用音箱去听,可以获得更多的瞬态细节,要表达出瞬态细节,需要更好的耳机系统“解析能力”

  很多时候的解说都是以“说”为主,但不去更加深入的“解”自是不会获得许多常人忽视掉的“瞬态”,许多的'瞬态细节"可以被理解作“导演留存的暗示细节”,或者说是“表达证据”。如果偏向于将说,也就是类似于耳机的渲染,而不去在乎解析,自然丢失了许多内容,不会是一个好的“影评”或者“剧评”,当原剧想表达的内容暗示借着小细节来暗示时,就是大众忽视掉中心主旨的可能性。

  只注重音感渲染,不注重解析,如果类比到听音设备上去,差不多就是广场舞音响了,大家都是听个节奏,那种动次打次才是主旨,图的就是一个HIGH,所以这类解说伴随的也一般都是搞笑桥段,并没有多少别的内涵了吧。

  我试着想了一下,引起《中年人的轻井泽》一期视频下,那些人留言的目的为何,或者说牵动这些人在一个“他们喜爱的主题下”,由一个旁人制作的视频,到底有什么魔力逼迫他们非要留下自己的感受?到底是什么感情在推动他们做着“看起来愚蠢”的事情?是热爱吗?热爱谁都行的,可以去买了版权的B站原番剧那里留言嘛,我这个6分钟左右的小视频,不值得以“热爱”之名,非要讨个说法。那么是嫉妒吗?其实也不是,这样一个6MIN左右的视频,除了“以散文化表达求清晰化两人关系”这一风格稍稍有些令人羡慕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别的特点了吧?毕竟那只有6MIN而已啊。同样的道理就比如看个3秒的视频我脱裤子还能xx吗? 完全没有必要的。但随着我深入去辩证,还是发现了端倪,这些人非要留下自己观点的原因,是恐惧。 相像一下人到中年,对于整日研究的内容,总要自认为是“有所建树”但突然有一天,如同大清遇到了英国使臣,如同幕府日本遇到了美国铁甲舰,他们的观点会因为“年轻时不太在意的细节”误了钻研方向,到了中年这个不该感慨的年纪,突然在别人那里得到了一直以来困惑自己的答案,那种对自我大半生的否定,他们比谁都要怕,可能心里面潜意识里已经接受了这答案,却非要嘴硬讲一些幼稚的话。

  如果我们认真对待这些幼稚的话,那么事情就变得更加离奇。一个年过30即将40的男人,嘴中却说出了“我配不配你”“你配不配我”之类的幼稚话语,却将每个人的遭遇经历,感情纠葛剔除掉,这不仅是十分幼稚的行为,并且与我制作视频的初衷,即给“还不太清晰两人关系的观众以点明”相违背,那么删了这些幼稚人的留言、弹幕也无可厚非,这期视频真的不是为了赚取流量或者因此为了更多的B币来的,你们这些过气不入流男人再废话下去就只能进黑名单了。 

   “通过对别人的否定来获得自我的肯定”有着这样想法的人,也弱爆了。我即不会因此有何触动,甚至只能对这种人以惋惜。因为这样的人同之前讲的不入流的读书者一样,永不能靠近真理。

  《余晖下的阿斯兰》一期对于“无目标人群”进行了简单叙述,放在这里也是可以说得通的,一个无知剧集中心原委的人,对待起剧集一样是“无目的”的,这样的人就会将感情寄托在其中某个角色上面,“我不是来看懂富野立意的,我是来看捷多女装的”,这样的观点自不太可能更深入的了解捷多本人。“不入流的机动警察粉丝”也是一样,抢注了后藤的ID,却不了解后藤本人,以何种手腕调动下属“树立目标”为之一同进退,这些人是不太可能去关心的,他们关注的点,无非是“同事间”表面和谐的关系,大家都很有爱。这就没有必要多谈下去了。

  而如何将许多瞬态“解析”出来就变得像是个“提升自我售价”的标准了,像许多更贵的耳机系统一样,初次试听的人第一耳朵感受不到自己猜测的“哇塞就像是在听别的歌一样!”那种感觉,反而有些“哎?这不还是之前的感觉吗?花了那么多钱怎么还是差不多的意思?”但等初听的人慢慢发烧到一定水平之后,重新回来听,就变得“头头是道”了。

  讲解视频也是一样,如果仅凭“高素质”解析,自是丧失掉全领域观众的感觉,剪辑画面提供的“证据”更是可以帮助到观众理解“瞬态细节”,于是以视频这样的媒介传播,自是没有耳机设备听歌那样来的更加的风格差异极端化。但解析的来源确实是门槛相当之高的,那就是“人的修养”。

  以押井守的文章来看,获得“人生感悟”的途径非常之多,但是转化成个人自己的感悟需要一定的要求,这种要求便是需要日积月累,由简变繁的。即便是为了搞笑的相声演员,网络段子手,写出的桥段没有一些“人生感悟”或者“一语双关的内涵”,都只能是流行语而已,在历史长河中只能沦为过客,对于这一点,富野由悠季也有着同样的看法。40年后的0079并没有变成《古典作品》反而在时下仍旧有“惊醒作用”,这就是解说的最低要求了。

  许多人十年后,二十年后看到解说中的“奥力给”,可能认不出这都是些什么玩意,既不会笑也不会有所触动。这可真是令人烦恼的事情啊,因为未来会什么样子大家谁都说不准,短视近利一般引用获得的流量,在十年二十年后,那些人还会关注你吗?这也是个问题。。。

  于是文章就终于有了个结尾。

  


玩耳机与“剪辑的诚意”引发的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