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测评-学习记录】第1章 人才测评的基本知识
第1章 人才测评的基本知识
1.1 人才测评与人力资源管理
1.1.1 人才测评的应用价值
冰山模型:冰山以上的部分(特质的表象,知识技能经验,可通过后天学习培训来改变或发展);冰山以下的部分(特质的潜在,潜能、动机、态度、人格、自我认知、价值观等,不易受外界影响而变化,对行为起重要性或决定性作用)。
人才测评可以帮助企业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
1.1.2 人才测评的主要作用
①有助于人才选拔和岗位匹配;②有助于团队成员的配置与团队建设;③为中、高层管理人才选拔和培养提供参考依据;④有助于工作绩效考核和评价;⑤有助于员工规划职业生涯。
1.1.3 人才测评的应用误区
①认为人才测评是最可靠的人才选拔工具;②认为人才测评是万能工具;③过于依赖国外的人才测评工具;④过于追求测评指标的客观性。
1.2 人才测评的应用类别
1.2.1 人才测评的主要原理
基本假设:①人的内心世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②人的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③人的内外特质具有一定的可测性。
人才测评工具的特点:客观性、间接性、相对性。
1.2.2 人才测评的主要工具
1. 人格测评
个性/性格,人所具有的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DISC职业性格测试、PDP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人格与职业兴趣测试、MBTI职业性格测试、大五人格测试、16PF卡特尔人格测试、九型人格测试)
2. 动力测评
动机,个体活动的内在心里过程或内部动力,会让人产生内在驱动力,使人自发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BBSI结构化面试、舒伯职业价值观测评、求职动机挖掘与评估、职业期望挖掘与评估)
3. 知识能力测评
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LASI领导风格测评、TST学习潜能测试、知识技能笔试、技能操作测试、评价中心技术)
1.2.3 人才测评的主要方法
1. 对个人简历的评估
适用于任何岗位
优点:直观、快速、成本低
缺点:有造假粉饰可能性、内容真实性无法保证、较片面
2. 心理测评
适用于任何岗位
优点:可形成标准化和结构化结论、可多人同时进行
缺点:专业性较强、对专业能力有要求
3. 笔试测评
对专业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管理能力有要求的岗位
优点:操作方式简单、成本低、较客观、可大规模实现、可比较性较强
缺点:笔试问卷设计需要考虑信度和效度、专业性较强
4. 面试测评
适用于任何岗位
优点:操作简单灵活、成本低、可大规模
缺点:对面试官能力有要求
5. 无领导小组讨论测评
适用于管理类岗位
优点:可观察并判断未来人选在群体中的状态
缺点:任务设置专业度高、需要投入人力观察、受主观因素影响
6. 公文筐测评
适用于管理类、文秘类岗位
优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灵活多变、正式规范
缺点:只有参考答案难以评分、专业度较强、测评设计耗费较多时间精力
7. 角色扮演/情景模拟
适用于管理类、技术类岗位
优点:贴近实际工作、更加全面
缺点:测评过程耗时较长、对测评人的专业能力和判断观察力要求高
1.3 人才测评应用的注意事项
1.3.1 人才测评的信度与效度
人才测评的信度:测评结果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正向)
人才测评的效度:测评结果的有效性(正向)
1.3.2 人才测评的成本
时间成本、管理成本、沟通成本、认知成本
1.3.3 人才测评的步骤
①明确定位、建立标准;②开发工具、测评测试;③测评培训、评估改进
1.4 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
1.4.1 胜任力模型四大维度
1. 素质
个人自身特质决定的、根深蒂固的、不容易改变的。
包含:性别、年龄、性格、人格、素养、智商、自我定位、忠诚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 知识
通过学习、查阅资料等后天努力得到的信息。
包含:专业、学历、学位、社会培训、证书、认证、专利、岗位需要的其他知识。
3. 能力
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完成某个目标或者任务的可能性,是知识的一种转化。
包含:通用能力(沟通、组织、协调、理解、分析)和专业能力(某类岗位特有的)。
4. 经验
某人持续运用某项能力的时间,随着时间增加、经验增长、能力的提升趋于平缓。
1.4.2 胜任力模型组成要素
狭义的胜任力模型仅包含达到岗位要求、完成岗位目标所需要的能力;广义的胜任力模型包含岗位所要求的素质、知识、能力、经验各维度的任职资格。为明确管理,胜任力模型各维度下的每项特质要分成不同等级,并配备详细的文字描述。
1.4.3 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
1. 总结归纳法
适用于成熟、稳定、具备一定规模、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企业,通过研究同类岗位上高绩效员工与低绩效员工的差异来构建。
优点:以访谈评估结果为依据,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效果好。
缺点:过程耗费时间精力多,构建者需具备行为时间访谈能力,操作难度高。
2. 战略推导法
适用于变化快、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根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战略规划对岗位能力的要求进行推导。
优点:与企业战略、价值观密切相关、逻辑清晰。
缺点:缺乏具体的行为作为依据,对胜任力描述可能空洞抽象、脱离现实。
3. 引用修订法
适用于需快速构建胜任力模型的企业,是通过直接引用专业咨询公司、同行业内优秀企业或者对标企业的岗位胜任力模型,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修改后直接作为本企业胜任力模型使用。
优点:省时省力。
缺点:通用项目多,对具体企业文化、战略的关联性不强。
1.5 人才画像描绘
1.5.1 人岗匹配与人人匹配
岗位胜任力模型:“以岗对人”、“以岗找人”,企业通过需要的岗位来匹配确定这个岗位需要的人才特质,最终得到“人岗匹配”的结果。
岗位人才画像:“以人找人”、“以人对人”,企业通过需要的在这个岗位上能够把工作做好的人才特质,来匹配确定该岗位需要的人才特质,最终得到“人人匹配”的结果。
1.5.2 人才画像的组成要素
以广义的胜任力模型要素为基础,进行更细致、个性化的划分。
基本情况、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
1.5.3 人才画像的描绘方法
1. 采集数据
收集描绘人才画像需要的数据信息,根据不同岗位实际需要,在关键维度上采集较多数据,无关维度少采集或不采集。
数据来源:人才样本、人才档案、岗位说明书、岗位分析、管理者访谈。
最好的人才样本:此岗位高绩效员工。
2. 构建画像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类汇总和关键信息提炼,得到初步人才画像。
可增加标签化描述和数字化描述使人才画像生动精准。
3. 验证测试
将描绘好的人才画像给人才样本(高绩效员工)看,给人才样本的管理者看,给企业高层管理者或外部专家看,根据他们的建议进行修改,人才画像会随着企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