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PF06rInM9bi5lJ_l_PPhA?pwd=hqia
提取码:hqia

以钱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他直言西方民主制度与中国文化不兼容。“中国政治上的传统观念,对一意见之从违抉择,往往并不取决于多数,如西方所谓之民主精神。而中国人传统,则常求取决于贤人。”(页 39) “中国传统观念,总谓贤人可以代表群众舆论与公共意见。”(页52)这一思路是不是来自儒教的等级名分观念?
与此相关的是关于选举制度与分层的讨论。作者提出,中国与西方的不同体现在流品与阶级之别。“西方社会有阶级,无流品。中国社会则有流品,无阶级。”(页124)不知从这一角度来看今天中国社会的阶级观和分层问题,是否有所启示?曾有学友信件讨论,儒家等级结构有利于社会稳定,是治国良策。我的回答是,如果你是在这个等级结构的底层,也许感觉和看法会有所不同。同样地,建立在不平等地位的贤良执政,贵者欣然接受之——直到自己被排挤出这个等级。
文人在这个等级结构中的位置值得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学而优则仕,“于是知识分子竞求上政治舞台去做官,仕途充斥,造成了政治上之臃肿病。读书人成为政治脂肪”(页58)。另外,“在中国以往著作里,很少有专讲政治理论的书,也很少专以政治思想而成名的人物。……只因中国读书人多半做了官,他们对政治上的理论和思想,早可在实际政治中表现了。用不着凭空著书,脱离现实,来完成它书本上的一套空理论”(页24)。这段话耐人寻味。在中国文化中,读书人的政治理想来自哪里,又是如何实现的?也许这是中国文化中政治理论、政治思辨贫瘠(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的渊源之一?
阶级继承性是马克思阶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钱穆注意到,“当时[汉代]虽非封建社会,爵位不世袭,而书本却可世袭。虽不是世代簪缨,却是世代经学。世代经学,便可世代跑进政治圈子,便无异一封建传袭的贵族了”(页34)。但正如中国社会中的富不过三代现象,钱穆注意到,中(页176)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讲汉代
一、汉代政府组织
甲、皇室与政府
乙、中央政府的组织
丙、汉代地方政府
丁、中央与地方之关系
二、汉代选举制度
三、汉代经济制度
四、汉代兵役制度
五、汉制得失检讨
第二讲唐代
一、唐代政府组织
甲、汉唐相权之比较
乙、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职权之分配
丙、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
丁、尚书省与六部
戊、唐代地方政府
己、观察使与节度使
二、唐代考试制度
甲、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九品中正制
乙、唐代之科举
三、唐代经济制度
甲、唐代的租府调制
乙、唐代账籍制度
丙、唐代的两税制
丁、汉唐经济财政之比较
四、唐代兵役制度
五、唐代制度综述
第三讲宋代
一、宋代政府组织
甲、宋代中央政府
乙、相权之分割
丙、君权之侵揽
丁、谏垣与政府之水火
戊、宋代地方政府
二、宋代考试制度
三、宋代赋税制度
四、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
第四讲明代
一、明代的政府组织
甲、明代之中央政府
乙、明代内阁制度
丙、明代地方政府
丁、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
戊、明代地方之监司官与督抚
己、明清两代之胥史
二、明代考试制度
甲、进士与翰林院
乙、八股文
三、明代赋税制度
四、明代兵制
第五讲清代
一、制度与法术
二、清代的部族政权
三、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甲、清代中央政府
子、清代的军机处
丑、清代的六部尚书
乙、清代地方政府
丙、清代的各禁区
四、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五、清代的统制政策
六、民众的反抗运动
七、变法与革命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第一讲 汉代
一、汉代政府组织
甲、皇室与政府
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只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因此讲中国传统政治,可以径从秦汉讲起,以前暂略不论。秦代只是汉代之开始,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