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和五腧穴穴位取用关系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腧"。
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徽,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简单来说,就是从手指/脚趾的末梢,十二经络的起始位置/终止位置(因为阳经和阴经的起始位置不同,手指脚趾的末梢,就代表着起始或者终点)的穴位,往回数3个穴位,后两个,一个是手腕关节处/脚腕关节处,这五个穴位就是我们说的井荣输经合,按照阳经和阴经区分,阳经是金水木火土的顺序,阴经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排位,再按照自己身体/病人所需,以五行生克进行补泻,以此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补泻手法下次再详细写出来,篇幅有限,见谅!)
五腧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与临床应用的关系很大。
(阴井木)阴经为:井(木)、荣(火)、腧(土)、经(金)、合(水)
(阳并金)阳经为:井(金)、荣(水)、腧(木)、经(火)、合(土)
(1)本经子母补泻:即选取病变经脉上五腧穴的“母穴”、“子穴”进行补虚泻实。如咳嗽,中医学分外威和内伤。外感咳嗽临床上属于实证,实则泻其子,可取肺经的合(水)穴尺泽,因肺属金,金生水,故取其子穴尺泽。
内伤咳嗽属于虚证,当其虚则补其母,该取肺经的输(土)穴太渊,因土生金之意,太渊乃肺经之母穴。故而,五行属性与五臉穴有密切关系。
(2)异经子母补泻:即选取病变经脉的“母经”上五腧穴的“母穴”、子经上五腧穴的“子经”进行补虚泻实。如肝经实证取“子经”手少阴心经上五腧穴属“火”的“子穴”少府;肝经虚证取肝经“母经”足少阴肾经上五腧穴属“水”的“母穴”阴谷。
异经取穴与五行相对应,一样遵循五行生克原则,照样可以用“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原则。与经络的流注时间相配合,增强气机。
下面是我整理的五腧穴和五行关系图:
阴经:井荣输经合,木→火→土→金→水
阳经:井荣输经合,金→水→木→火→土
(五行按照相五行相生原则流注,不过阴经是由木为井穴开始流注,依次流动;阳经是由金为井穴开始流注。如下图)

金
手太阴肺经(阴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手阳明大肠经(阳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水
足少阴肾经(阴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足太阳膀胱经(阳经):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木
足阙阴肝经(阴经):大墩→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足少阳胆经(阳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火
手少阴心经(阴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手太阳小肠经(阳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土
足太阴脾经(阴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足阳明胃经(阳经):历兑→内廷→陷谷→解溪→足三里
例外
手阙阴心包经(阴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手少阳三焦经(阳经):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具体穴位位置,请各位仔细,切莫扎错位置。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