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尺八源流考证补

2021-11-25 02:15 作者:青鲨  | 我要投稿

‍仿照后醍醐天皇的一节切截出来一个一节切实验管,

筒音缓吹接近bB略低,急吹基本可以到准的bB,此特性和后醍醐天皇的一节切正好一致。样品竹子略粗,所以为了符合音准磨掉了几毫米,现在是31.4厘米,如果习惯此数据会略长几毫米,正好接近宋朝官小尺31.6左右,验证了宋短笛“长尺有咫”,而日本《教训抄》(成书于13世纪)中所载“短笛称尺八,在《律书乐图》中说,尺八即为短笛,是今天盲人法师用于猿乐所吹之器”。日本一休法师亦有诗云“自从两头切断后,尺八寸中通古今 ”,日本馆藏亦有后醍醐天皇御用尺八,综合所有记述,证实了我前面文章的观点,宋传日本尺八并非“尺八”,或严谨些说可能此乐器在当时亦有尺八之名,但并非尺八中的一尺八寸管,而是宋短笛中一尺长的五孔“短笛”形制,至于选择五孔形制而非六孔可能是由于当时佛教吹禅的习惯所致。而真正普化尺八一尺八寸管的出现,则是战国时期,已经是折合中国明朝中晚期了。所以现在尺八宋朝传入说从文献及实物对照完全站不住脚,普化尺八应为日本根据一节切形制和自己国内所藏唐尺在明中晚期自创。为什么这么推测呢?首先,我们知道在古代管吹乐器直接挂钩当时的尺度度量衡,就像现在如果你要做箫不给你尺子,你自然没法去截取和开孔。那么日本宣称尺八乃宋代传入,引用的确是唐代的尺,岂不矛盾?而且唐尺并非一种制式,日本正仓院馆藏唐尺在29.3-31.6不等。那么我们可以参考日本所馆藏唐尺八,

现在日本尺八定义一尺八寸为54-55左右,多定为54.5,那我们用用54.5÷1.8,得日本所谓唐尺为30.2左右,然而用这个尺去除日本所馆藏全部尺八,可以发现,除了东大寺和雕石尺八外,其余几支所除得余数均很大,但是东大寺那支考证为日本仿制

(表中出现一处错误,唐尺八前六音音程关系应为和洞箫一致的567(偏低)123,但是表中几处使用了56b7123音列,所以几支第三孔处数据出现了较大偏差,实为错误,可参考频率表判断)虽然整体看大部分不准,但是不准的多为竹制,考虑竹木材料难以保存,因存放原因出现音准偏差无可厚非,而玉尺八明显对比比例尾管过短,所以最下方两音出现了偏低,可判断为做工问题。其中的牙尺八实属罕见,音程关系对比现代洞箫毫不逊色。而雕石尺八并未有较大受损,却在实测中整体偏高四五十音分,可推测是筒音的长度判定出错导致,所以符合现代唐尺八的尺可能亦是巧合。而其余几支管长均不符合30.2左右的尺,那么其究竟用的是何尺呢?我用正仓院馆藏29.3的尺去除和31.6的尺去除,所得数据基本都较符合,所以具体唐尺八具体用的何尺可能还需推敲,但是肯定是可以肯定,现代的日本尺八实际选错了尺,虽为唐尺,但并非是尺八所用尺。那再看日本尺八是否符合宋尺呢?宋尺现有出土文物,可证宋官小尺为31.6上下,正巧符合正仓院所藏最长唐尺。宋裁缝尺较长,在32厘米以上,差距太大不予考虑,然后另有出土的宋营造尺测量为30.9,并且用出土的官印对照宋代记载证实了此尺的准确性。那有人要激动了说,这个就差几毫米,可以无视,宋尺八肯定用的这个尺!非也,尺差半厘米已经是很大偏差了,用30.9x1.8,所得数据为55.62和日本的正寸尺八依然有一厘米左右差距,虽然这个偏差已经极小,但是做过尺八的应该清楚,日本现在的尺八并非选择这个数据,而是以54.5上下为标准的,正是这个固定标准产生的微弱差值反而暴露了日本人所用乃一种30刚出头的唐尺并非宋营造尺。而我前面经过试验,日本一节切的尺寸却正符合宋朝31.6的一尺,所以可见,宋朝制作乐器所用尺应为31.6左右的官小尺,算出一尺八寸应为56.88,并不符合日本尺八,反倒是符合现在的福建南音洞箫及明朝时故宫的存箫。再反观日本国内的记载,前文所叙,15世纪一休法师所吹依旧为一节切,而日本室町后期的《体源抄》(书中内容因我看不懂日文,正在请教专业人士)一书中,虽已经出现了不同调的尺八,但是根据其配图发现,所谓尺八依然是一节切,也并非是以一尺八寸管为主管

现在常见的一尺八寸制式出现在文献或图画中,已然是江户时期前后了,此时已是明末清初,所以根据以上推测,日本在唐尺八失传后,所传入一节切实为宋尺八的旁支,既一尺长的短笛,并非宋尺八的一尺八寸主管,而宋尺八主支亦未失传(注:尺八在中国失传一说实出于日本的一本书,书名我忘了回来再搜下,而中国国内起码至明代文献中并未发现有尺八失传之说),宋尺八本管或是依旧使用外切的现在洞箫的前身,亦或是已经出现内切既与明清洞箫几乎无异的真正意义洞箫,实际形制乃宋《乐书》所记为六孔加笛膜孔,总之并非为54厘米五孔的形制。推测宋短笛在传入日本后,后人在一尺的原管长度上改制出了多种调式的形制,最终在战国末至江户时期发展出普化尺八,直到明治维新后才从佛教法器流入民间成为演奏乐器。所以日本尺八经一系列考据,其应为宋尺八中五孔短笛传入日本本土化后的产物,而并非宋尺八本管原貌。现在很多人重提要用外切代替内切,此形制我认为可以作为洞箫的前身唐尺八来复原,作为箫类的一门旁支无可厚非。但是完全替代不可取,此处可参考上文列表中玉尺八的测试数据,两个不同的演奏家试吹,所测赫兹竟然偏差了半音。所以可见内切吹口本就为前人追求更稳定的音准所研以用来替代外切,全盘还原外切实为对前人成果的不尊重。而管子的共鸣靠的则是管径粗细和内径锥度及曲线修调,亦全非吹口之功,望周知。

注意!此文并非攻击尺八,乃考据乐史,目的为去除目前网络上关于尺八的错误言论,正本清源,中国洞箫和日本尺八都是宋尺八大家庭的后裔,洞箫自唐尺八发展至今亦经历多次大的改制,日本尺八亦如此,理应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而并不是非要整个你死我活,如需交流包括指正错误随时欢迎。最后,百度百科不可全信,无意义互黑不可取,望自重。

日本尺八源流考证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