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皆人生】为拓宽戏路学习谭余(杨柏年)
【秋思按】杨柏年老师,浙江镇海人,1933年出生于上海,2014年8月去世,享年81岁。1954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后,到上海市公安局政治部工作。1960年调市局消防处后任防火监督员,高级工程师,多年从事消防文艺宣传和消防影视片创作和摄制工作。1994年退休于上海市消防局。2003年,转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军休干部。
杨老师生平热爱文艺、戏剧。系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周信芳艺术研究会理事:并担任上海国际京剧票房副理事长和上海春秋京剧票友社总干事等社会职务。
杨老师生前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文字集结成书《戏里戏外皆人生》,通过文字杨老师把自己毕生所学,对京剧麒派艺术的感悟,以及在票界多年的所见所闻做了很好的梳理与记录,是一份不可多得的上海票界活动史料。因为是杨先生自费出版,印量不多,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精选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在公众号展示,通过这些文字老戏迷们能回忆当年的过往,新戏迷们则能领略当年老先生的风采。

进入高中阶段,学业慢慢地紧张起来,课余的京剧活动时间也相应减少了,但每月总有一两次的彩排演出。沪西俱乐部京剧组有一位爱好武戏的票友,叫倪生折,我和他一起排了《狮子楼》、《三叉口》等短打武戏,又在程贻泽家精修了“起坝”、“开打的枪、刀把子”(长靠武戏的基本动作)。又有一位沪西俱乐部和曹杨文化馆的老资格老生票友一宋希元先生,他的文学基础很好,对谭、余老生戏非常精通,地道的北京人。他对我学谭、余的唱念帮助很大,经常到我家里来,与我父亲也相谈甚欢。就这样,我慢慢地修学了谭、余老生戏《状元谱》、《定军山》、《四郎探母》的“出关”、“见娘”等骨子戏,也在曹杨文化馆演出过。
记得有一次晚上上演整部的《王宝》,我在前面演了《投军别窑》刚下来,后台管剧务的潘乃新、李泽九大叔正为最后《大登殿》演薛平责的大名票因故不能到场而急得团团转。朱希元大叔立即提出由我来“钻锅”(戏界行话:现学现演),救场如救火。幸亏其中的主要唱段,宋大叔在平时给我说谭余唱念时都教过,还能对付,立即人把零星摇板及念白写在一张大纸上放在“龙案”(台中放着皇帝驾坐的桌子)上,忘词时好瞟上一眼。好在此剧大部分除出场,拜岳母,进场有点规范性的动作外,基本上都是坐着唱。好不容易,我总算对付了下来,大家也还满意,连演王宝钏的陈琪及她父亲(名家陈大濩父女)也感到意外惊喜:唱麒派的小票友竟然也能“钻锅”余派老生!后来又在那里演出过非麒派的冷门靠把戏《取成都》和《忠孝全》。从此,我的戏路大为拓宽。甚至还为胡芝凤姐妹配演过《穆柯寨》中的杨宗保;与花旦名票张梅卿配演过《拾玉镯》、《红娘》等小生戏。当时也有些老票友向我父亲提出:不要唱杂了,这样会唱“砸”的。可是,我心中很清楚,这是我按周院长的演剧精神,打谭、余的基础,打武戏的根底,也要吸取其他行当(接近的生行)的精华,丰富自身对角色的体会。我想,这也是我要进一步学习麒派的开始。
1950年底,我曾参加赈灾义演,和王熙萍(王熙春的三妹,现在江西戏校任教,曾为上海戏曲学校特聘教师)合演了《投军别窑》。
1951年初,也是救灾义演,和汪云章(三联中学的同学,后任上海市安全局局长,现春秋京剧票友社负责人之一)合演了《黄鹤楼》饰赵云一角,均为俊粉小生脸的文武老生(不带臀口),观众反响非常热烈。回头细细想来,这和我平时学些谭、余武生戏以及其他行当戏,取得一定借鉴是分不开的。再者,在初进东吴大学法学院时,我还在课余时间参加过一个“蕾话剧社”和吴野洲名画家创办的松梅画社,演过几次话剧,学了一些松鹤国画。
这些,都是我学麒派戏时,透过其他剧种、艺术体会深入周信芳演剧思想体系中的文学修养方面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