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流】40+时代的打法和站位问题探讨

先批判一下业余界广为流传的一种错误说法,那就是“永不退台”,站位死贴近台,恨不得趴在球桌上打球。这种打法是不合适的,尤其是对于双反来说,这种死贴近台的打法甚至不算一种错误,这基本上是瞎扯了。双反打法,主流是弧圈球,次之是快攻。弧圈球是需要发力空间的,你趴在球桌上,这不是弧圈球,这是快攻。有的人可能会说张本智和就不退台,但别忘了,他的拉手好戏是反手拧拉和快撕,这也是弧圈球技术。简而言之,双反的核心和高端技术还是弧圈球,而弧圈球发力是依赖空间的,站位太近根本没法发力。如果你打法就是死守近台,那么你就会牺牲掉弧圈球技术。
乒乓球的站位是核心战术,类似拳击的站位。打拳击,你总不可能一直贴着对手,如此一来战术僵化,而且节奏太快了,攻防都难以灵活处理。打拳击,有时候要靠近对手压着打,有时候要拉开距离用步伐去寻找战绩。站太远肯定就打不到对手,站太近,对手也容易命中你,距离太近,节奏太紧张了,不利于自身拳法特点的施展。乒乓球一样的,无论马龙,许昕还是樊振东,都不可能永远站近台,如此一来,你的弧圈球优势就没法施展了。
这一年多以来,樊振东和早田希娜的技术微调让我印象深刻,他们的成绩也都相当理想。樊振东现世界第一,早田希娜是现日本第一,技改效果很明显。我很赞同前国乒球员马特的一个说法,他说的国乒其实一般没技改一说,更多的是微调。业余界有时候就挺浮夸,尤其是关于樊振东会有技改这一说法,我觉得那就是技术微调,个人打法其实没有大变。樊振东的打法不会说变成马龙,变成王励勤那种球风,更多的只是微调。
樊振东和早田希娜的最大改变,我认为就是站位,他们的站位都从偏近台,后退到了中台。我觉得这是顺应40+塑料球的非常恰如其分的改进!虽然一个是男乒,一个是女乒,但毫无疑问的,两者的身体素质和进攻威力都是各自领域的顶级。说白了,两者其实有共同点,单板质量高,基本不防守,都是以攻对攻,这种算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打法了。
其实业余球友也喜欢进攻,虽然是兴趣使然,但这个40+时代,确实是进攻得天下,除了少部分队员会强调防守,现在先进的打法其实就是以攻对攻,全面进攻,两面进攻,比如樊振东,林昀儒和早田希娜。马龙和张本智和略有不同,他们都是比较强调防守的,他们两者在比赛的时候确实会有很多防守的技术动作。马龙是反手的防守技术运用多,张本智和是正手的防守技术运用较多。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40+塑料球时代,最先进的打法其实就是两面全攻,两面不守。而樊振东,林昀儒,宇田幸矢,王曼昱和早田希娜就是属于这种风格。“两面全攻,两面不守”,这对技术的要求高,对身体素质的要求高,对手感和稳定性的要求都比较高,甚至对器材的要求也高。
要说技术先进,波尔其实是走在了前面,国乒教练就谈过这个问题。他们说波尔的反手反撕弧圈球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他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在波尔之前,一般是正手进攻为主,反手进攻就很少;从波尔开始,反手也可以全攻了;毫不夸张的说,波尔是真正做到了“两面全攻,两面不守”,不过肯定没现在的左手将林昀儒那么纯粹,以左手选手来说是如此。毕竟林昀儒是后来者,在他的骨子里面就没有“防守”两个字,对攻才是融入他血液里面的东西。
为什么樊振东和早田希娜的站位都往中台靠拢?说白了,就是顺应潮流,这是40+塑料球时代,是全攻打法的刚性需求。现在的40+塑料球基本上防不死的人,这个我估计稍微懂点技术的都知道,会打球的都明白。你可以自己思考一下,是不是一旦陷入防守,就容易丢分,无论对手还是自己都是如此。防守能防死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个40+塑料球,速度快,脱板快,旋转相对减弱更多,你防守容易出现出界,跟不上速度和节奏等诸多失误。像张怡宁那个时代,她防都能防死对手,现在是不可能了!
全攻时代,必须“以退为进”,这就是为什么樊振东和早田希娜都会主动退台的原因。现在的40+塑料球不同于以前的球,以前的球旋转更强,弧线更拱,落点没现在那么顶。现在的球,弧线更低平,落点更深,离台更远!你不退台,你就没法有效的蓄力击球。说白了,人的的反应时间有限,你离台太近,动作没做完,球都把你顶住了。
具体来说,近台是只利于反手的借力打力和主动发力,因为反手动作幅度小。你站位近台,正手是不可能主动发力的,因为球速快,弧线低平,动作没做完,球就离你而去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业余球友正手失误很多的一个原因,你几乎是骑在球台上正手发力,根本来不及做完动作,球就把你顶住了,就很被动,就肯定容易失误,不可能从容发力。
“两面全攻,两面不守”,就必须退中台,现在的樊振东和早田希娜就是和如此。到中台,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两面主动进攻质量高,底子厚实的特点,我就不打借力球,两面旋转和质量给你拉满。需要注意的是,切勿说退台就吃亏,中台是不吃亏的。樊振东和早田希娜到中台之后,两面可以充分发力,你站位近台可以说是完全防不住的,对方旋转已经拉满了,你能防几板?放心,防不住的。如果能防住,樊振东就不可能赢马龙,就不可能是现世界第一了。当然了,樊振东的“技改”其实不算什么技改,只是微调,主要是站位的调整,他的打法依然是两面全攻型的。只不过反手机会不合适的时候,不会轻易加力,这是避免失误,也是用节奏去拖住和调动对手。如果你反手板板发力,对手借力回过来的球其实板板都顶,反而不利于下一板的进攻;所以我们会看到樊振东现在反手的节奏变化比较多,有轻有重,不是板板加力那么狠。
总而言之,业余是需要借鉴樊振东和早田希娜的打法的,主要是站位需要灵活。不要盲目的“骑”在球台上,我经常看到喜欢发力的球友站位太近,结果失误很多。你要学就得学精准,两面发力的前提是什么?必须退中台,不退台,你发啥力,你没空间去发力的。落点的变化就不用多说了,这个时代,蛮干吃亏得很。还有就是好节奏的变化,轻板和重板要有变化,不要盲目的发力。不过如果你身体素质一般,就建议学平野美宇的打法,少退台,少发力,以速度和快节奏取胜。
其实打法是和站位匹配的,发力好质量高的,你就得离开球台一段距离,发力一般质量一般的就得靠近球台;身形小一些的,距离球台近点以速度和节奏取胜;身形壮硕的就应该距离球台远点,以力量,旋转和落点取胜。反手好的,可以适当靠近球台;正手好的,就应该距离球台远点。总而言之,这个时代进攻为王,防守很被动,防守容易失误,除非是削球,双反还是应该以提升进攻为主要提升思路。
“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你两面全攻能力强,就得主动退一些,这样才能发挥自己质量高,力量猛的特点。切勿“趴在”球台上,死贴球台,如此一来,不可能发力的,没空间,发什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