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吾图——一个欠债的普通人

导读: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你们的领读员长乐。本期主要分享一本书叫《阿勒泰的角落》。
她结合个人的实际生活,用纯净朴实的文字描述有趣而宁静的一方世界。当你被生活无情的刻刀改变了模样,当你因为生计而奔波在路上,当你为了理想而不得不闯入这个喧嚣的世界,不妨每日抽点空花几分钟读一读。
【原文】
“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实在太复杂了,因此我们就忘记了。他的脸却长得极寻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总之我们实在不知道他是谁,可是他欠了我们家的钱。”
【浅析】
这里很有趣,作者印象中有一个复杂的名字,但记不全。只记得普通的长脸,却想不起他的模样,但是为啥老惦记呢,因为他欠了作者家的钱,哈哈哈哈。这种铺陈方式,极其吊人胃口,欲罢不能啊,读到最后,才知道原来是欠钱的,可是记不全名字和详细的样貌。让作者家人耿耿于怀的,是欠债的,可能欠了有段时间了,人也不好找。
【思考】
关于名字:大家应该没有见过太复杂的名字,在汉字里,读一遍基本上都记住了。而这里描述的太复杂源于作者是汉族人,大概率是在喀吾图遇上少数民族,长长的名字了。关于样貌:太过普通,可能因为是大众脸,没有非常明显的轮廓或者帅气的样貌让人记住。
【原文】
当时,他赶着羊群路过我家商店,进来看了看,赊走了八十块钱的商品,在我家的账本上签了一个名字(几个不认识的阿拉伯字母)。后来我们一有空就翻开账本那一页反复研究,不知这笔钱找谁要去。
【浅析】
本段开始回忆这个欠钱的家伙当时怎么欠钱了,解释前面为啥名字很复杂,是几个不认识的阿拉伯字母,换做是我们读者也大概率认不出来。一共欠了八十块钱,算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作者和她母亲经常有空翻过去研究,但不知道这笔钱找谁要。文章尾部特别有意思,还是回来到了不知道找谁要。
【思考】
为第一段埋下的伏笔进行铺开展示,我们要考虑这位欠钱的男子在哪个时间段,作者在《自序》中提到,描述的生活场景在1998~2003年,且在喀吾图,那个时候的80元可是一笔不小的巨款呢,所以母女俩总是一有空就去研究。
【原文】
在游牧地区放债比较困难,大家都赶着羊群不停地跑,今天在这里扎下站房子住几天,明天又在那里停一宿。从南至北,绵绵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了解......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幸好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我们给人赊账,看起来风险很大,但从长远考虑还是划得来的。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群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生活用品又急需,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而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体壮。大部队路过喀吾图一带时,便是我们收债的好日子。但那段时间我们也总是搬家。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得千打听万打听,好不容易才找上门。等结清了债,亲眼看着我们翻开记账的本子,用笔划去自己的名字,他们这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束缚住一个人。

【浅析】讲述放债人的背景。在喀吾图的游牧地区,放债的人经常不在本地。变动性很多,而且作者母女俩对当地人语言不精通、环境不了解,还敢给人去赊账。但牧民比较讲究诚信,一般不会去赖账,看似风险大,但是长远角度考虑比较划得来。因为这里的牧民在春天上山之前,羊群瘦弱(没有吃好肥沃的草料),导致羊群瘦弱,自然就出现这些牧民的经济困难了。他们有个季节性周期,春天放羊,秋天收获卖羊赚钱。可每当秋天,他们母女俩也总是搬家(这里又在此埋下搬家的伏笔,后文可了解)。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到处打听搬在何处。结清了债后,母女俩划去自己的名字。他们才放心离开,因为他们特别在乎自己的名字记在欠债的账本上。
【思考】
前面作为普通人思考,人生地不熟的,然后语言不精通,感觉放债特别离谱。但这里的人有信仰,又讲诚信。表面看似风险大,但是长期赊账给他们,比较划得来。如何划得来,最后一段就阐述了牧民的春天手头困难,秋天盈余。且为了照顾生意(增加交易额,增加利润空间),就选择了放债。一个是间接性帮扶他们(乐于助人),另外一个是增加成交额(赚更多的钱),更深层的意思是,做好本地的店铺口碑(传播)。但秋天那段时间为何总是搬家,导致了会存在别人不容易找到母女俩店铺,存在收不回债的风险;另外也是为了后面的章节铺设引子,为何总是搬家呢?勾起读者们的好奇心,想继续读下去。这些还债的人非常急切,因为他们内心里诚信与善良的,所以作者铺陈了即便是总是搬家情况下,他们也会找到母女俩的店来结清债务。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不光是自己的名字在这张薄纸上,更在乎的是自己的信誉。所以就有了开头那句,看似不靠谱的牧民,就给他们赊账!
【原文】
可是,那个老账本上的所有名字都划去了,唯独这个人的名字还稳稳当当在那页纸上停留了好几年。我们急了,开始想法子打听这家伙的下落。冬日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顾客,一看他沉重扎实的缎面狐皮帽子就知道是牧人。我们正好想起那件事,就拿出账本请他辨认一下是否认识那人——用我妈的原话,就是那个“不要脸”的、“加蛮”(不好)的人。。
【浅析】
老账本,是代表时间比较久,在喀吾图这地方欠钱的人都还清了。唯独这个人在这页纸上停留好几年。时间久了母女俩开始打听下落。冬日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位顾客,通过带着缎面狐皮帽子就是牧人。母女俩想起欠债这件事情,作者母亲一边骂欠债的人久而久之不还,一边拿出账本让顾客辨认。
【思考】
账单停留好几年未清账,也就解释了为了前面段落中母女俩经常翻开账本查看这笔坏账。因为欠债时间越久,母女俩认为这个坏账率非常高,感觉这个人信用非常有问题。沉重扎实的缎面狐皮帽子,是藏族牧人的标志性衣服。能戴上狐皮帽子应该有些经济实力的。母女俩因为一直心心念念这个欠债人,所以让牧人帮忙看下,看看认不认识。还在一边说欠债人的坏话,因为太久没还,一点基础信任都没了。但这里,母女俩仍是对游牧人讲究诚信的。
【原文】
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不是我吗?这是我的名字呀!这是我写的字啊!”我妈更加吃惊,加之几秒钟之前刚骂了人家“不要脸”并且“加蛮”,便非常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起来: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是你?.....“
这个人揪着胡子想半天,也记不起自己到底什么时候买了这个八十块钱东西,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买。 他抱歉地说:“实在想起不起来!”却并没有一点点要赖账的意思。因为那自己的确是他的。但字迹这个东西嘛,终究还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又不知道他平时怎么写字的。反正他就是没赖账。
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看来他真的很穷。
【浅析】
作者刻画这位牧人的顾客表情,已经惊讶的说是自己的名字。而且认为是自己的名字。作者母亲感到惊讶,后悔刚才还骂人家,想让人还钱就一脸歉意,话语中有非常开心的意思。然后这个人开始回忆当初买了80元的东西,因为是“巨额”实在想不起来, 也就是表达了欠债多年,会忘记还这笔债务的事情。但是人家虽然不记得了,没有一点想要赖账,作者想了字迹人家想承认就承认,不想承认也没有办法。他回去以后,当天晚上还了20元,然后分了四次还完剩下的60元,最后下了一句定义,他真的很穷。
【思考】
作者通过对话的方式,生动地刻画了欠债人和作者母亲的心理变化,从刚才的骂人到尴尬内囧的变化,再到找到欠债人(就能还债)的喜悦心情,栩栩生辉。虽然欠债人牧人记不起自己买了什么东西,他可能真的忘记了(这份债务),但是他认(即便是欠债多年,也许是忘记了,但是游牧人依然是诚实可靠),这也就是呼应了前面的母女俩从长远看,放债给他们。最后一部分,讲述作者对欠债人的分期还款,他真的很穷,更表述了,这里人即便是穷,依然讲究诚信,把钱给还清。。
【总结】
本章阅读下来,通篇都在表达母女俩在喀吾图做生意,没有一笔“坏账”,这里的人朴实,讲究诚信,可靠。枚举了一个欠债几年的人,也许是游牧的人忘记了,但是依然会清债。通篇表达了作者对喀吾图的游牧人的友好、诚信赞誉。一个偏僻的地方,虽然人并不富有,但是特别靠谱。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看人,任何时候都不要低看。。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每次读一章,戒骄戒躁~
书原文:摘自《阿泰勒的角落》,作者: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