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隔阂

2022-11-10 15:55 作者:月光如水照缁衣  | 我要投稿

0、前言


一个月前,我看了一部网飞制作的纪录片,名为《韩国雨衣杀手——全面追缉柳永哲》。

这部片子看完,感受很多。但有很多问题受限于审核无法详谈,后来和一位学生在邮件里讲了部分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忽然感到,以下我想表达的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于是,就把它单拎出来,写一篇文字,以作记录。



1、题解


当你买了一张球票,对阵双方是你喜欢的球队,里面有你喜欢的球星,那么在比赛开始前,你对这场较量一定会有一个想象。。。但当比赛正式开始时,你却发现,某位大牌球星无故缺席了这场比赛,而他其实正是你买票来球馆的重要动因之一。又或者,比赛开始后,其激烈程度和精彩程度远低于预期,一旁的老球迷小声告诉你,这场球对两队的积分排位已经没有影响了,所以双方不必使出全力,走个形式就好。同时,这个老球迷又给你一个“附赠”信息——其实这在五环运动会里都属于常规操作。



在这里,我们就遇到了我所说的“隔阂”。


我们通常会凭着想象,对某种职业的从业者抱有特定期望。这种期望从根源上来自于我们从小所接受的“美好”教育——在一个完美的、理想社会里,每一个职业人都有崇高的职业操守。


就好比迈克尔·乔丹曾说,我每场球都要全力以赴,因为我知道有的球迷是拿攒了很久的钱买票看我比赛的,有的球迷是走了很远的路专程来球馆看我比赛的,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这样的职业精神显然是理想的,但可惜的是,理想终归是理想,就像全美男子职业篮球联盟这么多的球员,也只有一个迈克尔·乔丹一样。


现实中,我们遇到的更多状况是——期待落空


这种落空就来自于我们作为outsider对于一种职业的想象,和这种职业的从业者作为insider对自身职业的认知之间,存在着巨大落差,这一落差形成的割裂、距离就是我所说的“隔阂”。



细心观察一下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我相信类似前面看球的例子不难找到。


观看付费体育比赛遭遇假球、让球、消极比赛等状况,我们可能不会太在意。因为这些情况对我们构成的伤害或者威胁很小。但以下要讨论的几种情况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因为以下所涉及的几种职业关乎我们的安全、健康和基本权利。



2、破案



在看《韩国雨衣杀手》时,第一个让我感叹的点就是:在发生了那样严重、恶劣的刑事案件之后,被警方纳入考虑的一个焦点问题居然是管辖权冲突,说得再直白些,就是A区的警察不可以插手B区的案件,哪怕发生在两区内的案件在很多方面高度相似。


从普通人的角度来想象,一起恶性杀人案发生之后,警方首先考虑的应当是尽一切全力破案,将凶手绳之以法才对。但现实情况和这种想象通常会有很大差距。就像这部纪录片所反映的,汉城警方在想办法破案的同时,作为警局高层,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的乌纱帽能否保住,假如破案自己能否高升,媒体报道之后对自己是否有不利影响等等,而作为基层警员,更是以保住自己的饭碗为基本追求,以“井水不犯河水”为首要工作原则,想去邻区查看案件状况甚至还需要装作路人(这种信息的不沟通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但放在当时,折射出当时韩国警界的某些深层观念是何其封建和落后)。


抛开其他问题不谈,这里只摘出一个分支点来加以讨论。这个点就是受害人(当事人)及民众与警方的隔阂。


展开来说就是,作为受害人(当事人)以及民众,最企盼的是警方能尽快破案,这样才能给受害人以正义,给社会以安全。从这个想法产生的愿景是,警方会用尽一切合理、科学的办法,尽可能高效率地破案。


但实际情况是,作为警方,作为基层警员,破案只是“我”的工作,注意,是“只是我的工作”而已,换句话说,被杀的不是“我”的亲人,我该巡逻巡逻,该去街头盘查就去盘查,至于能不能抓到凶手,其实说白了,对我而言都没差。而作为警局高层,一起案件发生,于我而言有两种可能,或者运气好,顺利破案,我就能升迁,或者运气不好,迟迟不能破案,而这时我就要想尽各种办法来搪塞媒体和公众的压力,甚至不惜用OOOO的办法宣称破案。



3、灭火



有段时间我爱看一类视频,是西方国家各种紧急出警的视频,其中就包括消防。


我当时发现一个和我以前想象不同的点,就是现实中的消防出警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着急”。(也许是汪汪队看得太多?)


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美国一个消防灭火现场:一辆大货车着火,烧了半天消防车才到,到了之后几个消防员四平八稳地铺设设备,迈着四方步来到货车前,他们用水枪瞄准的灭火点居然是边缘的零星火点,让我大惑不解——消防教育都说要瞄准火源根部,这些专业人士会不知道?喷了半天水,当然毫无效果,最后几个消防员才开始冲着货车本体喷水,但已经完全无济于事了,感觉他们就是在走个过场。最后眼睁睁看着一辆大货车化为灰烬。


这个例子我印象太深了。



4、看病



多年前,我在某论坛看到过一个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医患冲突。


站在医生一方的观点说,医生每天看诊一坐就是一天,要接待几十位患者,非常辛苦。因此,面对患者态度不好甚至很敷衍有情可原。不能对医生要求过多。


更早以前,在讨论号贩子问题时,更有国内某知名经济学博士后提出,因为医生待遇低,所以号贩子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云云。


我不认同这一观点。


诚然,对于一个医生而言,今天来看病的某位病患,只是他的1/50,甚至1/70,但对于这位病患而言,医生就是他/她的100%啊!


(*这个问题不展开说了,如医生的职业特殊性、职业价值和存在意义、希波克拉底誓言等等,这些是底线。医生的待遇工作环境等问题与医生对待患者的态度问题是两个不同系统内的问题,遗憾的是,常有人混淆,并且将一些负面因素从一个系统内转嫁到另一个系统内的患者头上。)



5、答案



多年前我讲课提到日本影片《亲爱的医生》,我问过这样的问题:



当我们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我们要的是什么?


这几年我在讨论人工智能参与司法裁判问题时,还会提到这个问题。


当我们去法院打官司时,我们想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高度类似于——当我们去医院看病时,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假如我们去医院看病,想要的只是那个写着药物名字和剂量的处方,那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医生为什么不能用AI替代呢?为什么需要活生生的人来作医生,而不是一台电脑终端呢?


同理,为什么法官不能用电脑代替呢?


再想想《亲爱的医生》里,那个冒牌大夫为什么多年来从未被揭穿过?难道只是运气好?难道是话术高明?



我想,答案至此已经呼之欲出了。


当我们去看病的时候,我们想要的不止是一张处方,还有医生的同情、安慰和关心。说得更高大上一些,我们是在寻求同理心,寻求关爱,寻求心灵之间的沟通。


反向来讲,我这里所说的“隔阂”的形成,其实就来自于同理心的缺失。



6、悲观



答案虽然不难获得,但现实是很难改变的。


人类社会的现实就是如此冷冰冰。


人和人之间似乎总有隔阂,这种隔阂使得,你的问题是你的,不是我的;你的事情是你的事情,不是我的。工作只是工作而已。


“对你而言天大的事,在人家(leader)眼里,不如草芥。”《秋菊打官司》里村长如是说。



So,

当你说你牙疼时,我怎么能知道呢?——L.W.




*附:


网飞的这部纪录片,客气地说,拍得不是很好,问题有很多。但作为真实素材来看,值得思考、值得横向比较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同时,这部片子也可以为以《砂仁回忆》为代表的一系列同题材韩国电影作注解。有些在中国观众看来也许会被认为是艺术夸张的地方,在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就明白,那其实都是真的。


*写于2021-11-23


隔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