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必去的十大中医药博物馆】第五期: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中国苗医药博物馆
【简介】 在滚滚的历史长河里,苗族人民孕育了美丽灿烂的文化“千年苗医,万年苗药”。苗医药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苗族文化中神秘迷人的篇章。中国·贵州苗医药博物馆传承苗医药文化之精髓、汲取苗医药诊疗之智慧、铭刻苗医药产业之发展,以国际化的视野、人文化的视角、现代化的技术呈现了一座厚重大气、美轮美奂的苗医药文化圣殿。 【博物馆导览】 走进中国·贵州苗医药博物馆,您将详细了解到苗族的发展历史、民族习俗文化、苗医的文化及苗药概况,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触摸苗医药文化的历史脉络,体会苗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千年苗医,万年苗药——苗医药展示区”】 走进博物馆,目光所及是神秘的民族风情,是源远流长的苗族文化,是历久弥新的苗医苗药。充满民族风情的苗寨建筑,身着刺绣银饰的苗疆姑娘蜡像——穿过这扇门,你将进入神奇多彩的苗医药世界,开启一场曼妙的苗医药之旅。 由于苗族本身无本民族文字和史实的记载, 故其医药的起源难于考证, 但从众多的其他文献和传说、古歌中, 仍可窥知其具体情况, 其特点一是起源较早, 历史悠久。苗族民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 西汉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 有的学者认为: “ 刘向《说苑》说上古有人名苗父, 这个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师( 巫医), 巫师治病主要是祈祷禁咒术, 但也逐渐用些酒、草等药物。” 还有的学者认为, 汉族文献所记的苗父, 就是苗族传说中的“ 药王爷” 。湘黔交界的苗族人民说, 药王爷是一个周身透明、状如玻璃、有翼能飞的神人, 他不畏艰难险阻, 披星戴月为人民“ 岔税岔嘎”( 东部苗语即“ 寻找药方”), 这个传说流传很广,说明苗族医药是起源于上古神话时代的。 二是起源于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实践。苗族由于生活于药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 较早地了解和掌握了植物的知识和药用价值。至今在苗族地区, 几乎每人都能认识掌握几种甚至几十种药物治疗方法,有些地方家家户户门庭院落房前房后皆种植一些常用药物, 形成人们应用草药极为普遍的特点, 具有“ 百草皆药, 人人会医” 之称。但苗族早期迁徙频繁, 所到之处大多是人迹罕至的荒僻山区和瘴病之乡, 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但这种环境反而锻炼了苗族生存斗争的能力。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 如果没有起源较早的医药活动, 绝对不能保证民族得到生存和繁衍。苗族的许多有名的治疗方法和用药经验, 就是来源于这种生存斗争。
苗医是苗家人千百年来发展而成的医疗智慧,是苗族人民与疾病和自然抗争的宝贵经验。其医药文化以内涵丰富、方法奇特、疗效突出而一枝独秀。望、问、触、号、听、嗅、弹、蛋等是苗医的主要诊断方法。
望:望诊是苗医诊断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指望形态、神志、面色、眼球、四毛、(头发、眉毛、睫毛、毫毛)、口舌、耳壳、鼻、指纹、指甲、手掌、二便、病灶等,尤其望四毛、口舌、鼻、指纹、指甲、掌纹方面独具特色。
问:中医与苗医在问诊的内容上相本相似,都包括问一般情况、发病时辰、方位和环境、病史、疼痛、冷热、汗出、饮食、经带、二便、睡眠等情况,但也有很大的不同,如苗医相比中医问诊特别注重问发病的时辰及方位,由此判断患病的吉凶与治疗的难易。
触:苗医特殊的触诊是摸前额( 适用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 ,苗医把两眉之中点到前发际的部位分为三部,从上到下分为上、中、下三部,若 病儿前额三部皆灼手,多为热病;三部发凉者,多为冷病;上中两部灼手者,多为受惊恐所致,名为“骇”;下部灼手者,多为饮食积滞,消化不良。
号:苗医将脉象分为大脉、小脉、快脉、慢脉、不节脉、喜脉6种。苗医的脉诊部位较多,经整理的就有20多处,但并不是每病各脉都取,而是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取脉。
听:听诊包括听说话声、呼吸声、咳嗽声、饱嗝声、呻吟声、肠鸣音。
嗅:嗅诊包括嗅口气、排泄物和分泌物。
弹:用手提拿病人的肌肉筋膜,提起后迅速放手,如弹墨线状。另一种是医生用手指头的指甲面对病人的肌肉筋膜弹击,用以诊断疾病。
蛋:用生鸡蛋在人的身上反复滚动,然后将其煮熟后剥开,通过观察鸡蛋上特定的信号反应( 包括蛋壳、蛋膜、蛋白、蛋黄) 的质地和颜色方面的变化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苗医还有自己的一套特色诊疗方法:推拿疗法、火针疗法、火罐疗法等,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各种器具虽然简陋,但是却很完备。这是苗家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更是苗医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药筛:筛药用的工具各种形态逼真的蜡像生动地展现了苗医治疗病人的场景。
【“多彩贵州,杏林奇葩——贵州简介区”】
"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贵州群山连绵、气候湿润,在巍巍的高山之间,在绿绿的山林之下,生长着一颗颗珍贵的药草。贵州药用植物资源分布广阔,但每个地方因土壤气候不同,所生长的药材也不一样。
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些植物标本,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植物,其实都有着药用价值。
各种珍贵药材藏在贵州大山深处,这是大自然对苗族人民的馈赠。
药用植物标本
球药隔重楼:球药重楼属重楼,百花科。产于昆明至广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台湾也有,堵河源自然保护区有分布。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生长在海拔550-21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或阴湿处。根茎入药,有活血消肿、止痛止喘的功能。
七叶一枝花:七叶一枝花的株形奇特,颇为美观,可种植于疏林下,也可片植于林缘作地被植物。《本经》记载七叶一枝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阑尾炎、扁桃体炎,腮腺炎、乳腺炎、毒蛇、毒虫咬伤、疮疡肿毒。
黄连:《长沙药解》中记载黄连“味苦,性寒,人手少阴心经。清心退热,泄火除烦”。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者,均应慎服。黄连无毒,极苦良药。《本草纲目》中位于上品。《珍珠囊》记载“其用有六:泻心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黄连是常用名贵中药材之一,2021年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药材。
铁皮石斛:生于海拔达1600米的山地半阴湿的岩石上。主要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其茎入药,属补益药中的补阴药: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磨星肾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将其入药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多种抗氧化、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同时,它还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此外,在保健品和美容产品中也常被运用。
白灵芝:中药材,主要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能增强人体新陈代谢,并且提高人体抵抗力、增强免疫功能,也可以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失眠、多梦的症状。另外白灵芝还具有美容养颜的作用,加速毒素排出,有利于毒素排出体外,减少色斑、黄褐斑的生成。白灵芝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可保护皮肤。
【“品山阅水,得遇苗族——苗族简介区”】
苗族文化丰富多彩,苗族刺绣、音乐、舞蹈等更是在世界文明之林大放异彩。
苗族刺绣色彩鲜亮夺目,技法上更是有讲究:平绣、堆绣、锁绣、破线绣等……苗族妇女用她们的勤劳与智慧,让苗族服饰文化熠熠生辉。
苗族的乐器通常有芦笙、唢呐、胡琴、月琴等,每逢年节时,英俊的男子们就组成芦笙队,人人手把芦笙边吹边晃动着身躯绕坪而来。
古歌悠悠音不绝,民谣声声传万代。苗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优秀文化的辉煌篇章。无论是苗族文化还是苗医药,都让这一民族坚挺地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中国·贵州苗医药博物馆展示了苗族人民与生俱来的开拓勇气和坚韧勤奋的民族精神,将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优秀成果一一展现到人们眼前,将文化与精神传递,让它们生生不息。
【开放时间】电话预约
【票价】免费
【地理位置】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云锦大健康产业示范园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