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在大同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中江藤树
1910年夏季,同盟会派遣山东籍革命党人刘冠山、王虎臣,湖北籍革命党人寇煜等来同工作。三人先与巡警局巡官樊荣相识,由樊帮助在九龙壁旁开设的面铺内秘密展开工作,寇煜后又进入大同府中学堂任国文教师,传播革命思潮。其后不久,同盟会再度委派张丙辰、段亚夫二人来同参与工作。两人甫至即与当地同盟会员,拳术家李德懋、吕祖庙和尚刘干臣(法名本悟)、天镇县知识分子高旭等建立联系,后由李德懋在九楼巷旁开设拳馆聚众习武,刘干臣在吕祖庙组织香客集会,并以上述名义进行革命活动。
同盟会组织随着在大同的逐渐发展,已深入社会各阶层之中。经其努力,除樊荣外,电报局夫役徐寿山、退伍清军宋世杰、付殿臣、马根义、中学庶务常珍、学监王冠、学生李国华、倪虎臣、彭继先、和尚性聪、开连、常法、常育、拳房习徒郝贞、高保银等人先后加入同盟会,是年,同盟会大同支会正式成立,选举李德懋与李国华二人为负责人。同盟会大同支会成立后,李国华与同盟会山西分会取得联系,由山西分会委派孙占标来同开设“恒元楼”药铺,以此为掩护协助大同支会开展工作,另由宋世杰在大同开设鞋铺作为联络机关,同时为革命筹备资金。为使大同支会拥有武装,宋世杰与孙占标两人分别负责展开对驻同清军的争取工作,先后争取到哨官孔献林、什长付殿邦等官兵二十八名,另外邢儒、李少兰等人亦进入地方士绅控制的“大同民团”之中,观察军事动态,掌握团丁情绪。自此,同盟会大同支会控制了一部分武装力量。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10月29日,太原起义亦告成功,并于当天中午在省谘议局选举都督,公推由阎锡山担任这一职务,温寿泉被推举为副都督兼军政部长,将起义部队改编东、南、北三路军,另成立“忻代宁公团”。各路军于11月8日起相继出发,姚以价麾下的东路军张瑜所部一营向雁门关进发,伺机进取大同。大同总兵王得胜急调所部增援雁门关整备防御,同时向山西巡抚陆钟琦处运送步枪八十枝、子弹数十箱,李德懋接到其重要会员,清军驻马口参将吴万年有关此批军火的秘密报告,遂派遣王芝、高保银等人在山阴县岱岳镇附近将其全数截获,分发给各路革命军。次日,驻同清军第三旗管带耿瀛洲率兵出击,在应县俘获王芝等十九人。在起义前五日,总兵王得胜将其将其连同应县同盟会员李子高、冯万才等人处决。大同同盟会鉴于组织已然暴露,决定由李德懋至绥远召集武装,同时迅速转移张丙辰、段亚夫、刘冠山、王虎臣、寇煜等骨干出城,其余留守人员乘大部清军南调之机于1911年11月30日下午在西箭道傅殿举家中研究武装起义计划。由于起义人员除宋世杰、李国华等领导人及部分清军官兵外以外只有九人,步枪六支,经过商议,最终确定预先于镇台衙门旁和西北角龙王庙两地埋伏信炮(高升二响炮),以李国华在西城墙底鸣放婚丧事用之铁炮为信号一齐燃放,之后展开对镇台衙门的进攻。是夜十时,起义行动开始,作为内应的孔献林打开门迎入宋世杰、傅殿臣、孙占标、马根义等人鸣枪冲入镇台,清军亦开枪还击。宋世杰等子弹用尽,遂转而进行政治宣传,由于同盟会前期工作较为充分,成功争取清军步兵第一旗倒戈。总兵王得胜由后门遁逃,大同知府李德炳弃职远去,知县葛尚德进入天主教堂中躲避。翌晨,成立临时军政分府,公举李德懋为都督、李国华为副都督代理都督一职,宋世杰为军事统帅,常珍为总参谋长,开始进行安抚平民、收容改编散军、布置城防等工作。至此,大同革命取得初步成功。

然而王得胜等人,虽已远遁,却并不甘于失败,在逃亡途中已向清廷告急求援。12月5日,清军宣化总兵郭典邦率淮军杨荣泰部、毅军陈希义部赶赴大同,驻扎于城东御河东岸古城一带,另有省防陆军第一镇分驻阳高、天镇作为援应。山西省临时军政府闻知大同以被当地革命军占领,遂派遣续桐溪任“忻代宁公团”团长,与弓富魁率两千余人北上增援,13日攻克应州,雁门关清军不战自退,14日攻克怀仁,15日由南门入城,与大同革命军汇合,两军遂与清军展开攻防战达四十余日之久,续急电正在河东的王建基部来援,王部于12月21日行至大同城南秀女村时与清军遭遇,王与同行之同盟会员贾英同时牺牲。而同盟会大同支会领导人李德懋、郝贞带领着在绥远召集收编的约一千五百人的革命军虽在此之间亦已到达大同以北三十余里之孤山、白马城一带,但是由于清军阻击,攻击不利,遂退回绥远,在包头与此时同清军激战不利,出逃到此处的阎锡山相遇并入其麾下,成为阎锡山的得力干将,后官至山西督军府副官长。

由于此时辛亥革命进入南北和议阶段,大同亦先后两次与清军进行谈判。12月5日清军甫至之时,城中士绅以刘应召为首即奔赴古城,将城防情况透露给清军,并请其入城维持秩序。然而清军攻城遭受挫折有所伤亡,总兵郭典邦遂疑其为奸细,经大同知府李德炳出面解劝方才收起杀心,逐其回城。城中士绅只得延请瑞典籍传教士高乐古、耿尔升于12月11日再度出城与清军谈判,依旧遭到严词拒绝。次年1月13日,巡抚李盛铎在袁世凯授意下派遣咨议局议长杜上化、阳曲县知县光裕、同盟会员张毅安与李文甫等人来同与清军谈判。15日,双方协议达成,17日,续桐溪、李国华等率“忻代宁公团”南撤雁门关,回到崞县,大同革命军由宋世杰率领驻扎于口泉一带,大同城防务由淮军杨荣泰部接管。辛亥革命大同起义就此结束。然而淮军入城之后即军纪大坏,纵兵大索三日,平民损失计达10万两。宋世杰遂于2月26日率大同革命军再度攻入城内,占据西半城,同时召集组织起“民团”和“商团”两支群众武装,于27日夜群起袭击淮军,杨荣泰与复任大同知府的李德炳、新任知县李光济等夹在乱军之中逃出城外,大同遂第二次光复。
起义结束后,阎锡山委任第十三混成旅旅长孔庚为晋北镇守使,驻大同,并对原大同同盟会会员展开无情杀戮。孔献林、孙占标至太原求职未果,反被诬以反叛罪名遭杀害;随续桐溪部南下的李国华与续争辩大同起义功劳,被续杀毙投入河中。唯有宋世杰尚留任骑兵营长,然而亦被土匪构陷冤杀,至此,大同起义骨干除部分隐居出家之外已全数丧生,大同也同三晋之地一起进入阎锡山时代。
参考资料
[1] 大同文史资料第一辑.
[2] 山西通志. 第三十六卷. 军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