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地区唐纪年墓妇女发髻研究

2021-11-08 08:43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西安地区唐纪年墓妇女发髻研究

《文博》 2001年01期 庞雅妮

唐代是中国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观念开放。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的发髻五彩缤纷,超越前人。许多学者就都注意到了这一文化现象,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很多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或只是关于整个唐代近300年间妇女发髻的总貌①;或者虽有分期②,但随着新材料的增加,也难免缺漏;同时,各种发髻的出现时间不一,流行时间也不同,也不能仅仅将它们简单分为几期就能充分说明唐代300年间妇女发髻发展与演进的具体情形。

西安地区是唐朝的京畿所在,现已发掘的唐墓有2000余座,其中有纪年的墓有近70座。这些墓中既有身份贵为太子、公主的墓,也有王公大臣和一般平民百姓的墓。本文就是想根据这些纪年墓中所出土的形象资料,即主要由徨室壁画、石椁线刻和随葬陶俑所反映的情况,来大致勾勒唐代妇女发髻的发生、发展与演进状况。

一、发譬式样及定名

唐代妇女的发髻,根据目前所见的材料,本人依据其形态将之分为低髻、高髻和双髻三大类。其中,低髻又可分为六型,高髻分为八型,双髻分为五型。

(一)低髻

I型低髻:仅见于贞观四年(630年)的李寿墓石椁内壁线刻中的侍女和随葬的女俑。这种发髻是将头发梳于顶,再盘旋成形,因此,它可能就是史书上所记载的盘桓髻。盘桓髻出现时是较早,晋人崔豹著《古今注》时称:“长安妇人好为盘桓髻,到于今其法不绝。”可见,不仅到晋代,甚至经过南北朝、隋代之后,在唐代初年这种发髻仍在流行。

II型低髻:见于贞观四年(630年)的李寿墓、贞观十四年(640年)的杨恭仁墓、永徽二年(651年)的段简壁墓。李寿墓壁画演奏图中的乐伎、石椁内壁线刻中的乐伎和舞伎、杨恭仁墓和段简壁墓壁画中的侍女梳这种发髻。其特点是总发于顶,然后挽成朵云状。只不过李寿墓壁画中,侍女的发髻较低一些,而到段简壁墓中则高耸一些。这种发髻似为云髻。

III型低髻:仅见于永徽三年(652年)董僧利墓中的女侍俑。这种发髻是将头发上梳,于头顶盘成宽而低的发髻,并分成左右两半。这种发髻似应称为扁髻。

IV型低髻:见于龙朔三年(663年)的新城公主墓以及总章元年(668年)的李爽墓,两墓中梳这种发髻的均为骑马女俑。另外,有些戴帷帽的女骑俑,从其头部轮廓看也似梳着这种发髻,由此可以推知,这种发髻应该是专为戴帽而设计的。此种发髻是将头发总于顶之后,挽成圆形小巧而又低平的发髻。我们称其为小平髻。

V型低髻:见于显庆二年(657年)的张士贵墓和麟德元年(664年)的郑仁泰墓。张士贵墓中的女立俑和女骑俑、郑仁泰墓的女骑俑有梳着这种发髻的。这种发髻是梳发于脑后,束为一股,编成发辫,然后由下向上挽于后脑顶部。这种发型似应称为长条髻。

VI型低髻:见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的鲜于庭诲基、开元十二年(724年)的金乡县主墓和惠庄太子墓、大中四年(850年)的裴氏小娘子墓,这些墓中的女立俑梳有这种发髻。此种发髻是将头发梳掠至脑后,然后向上至头顶挽成一髻或两髻搭于前额。这种挽得很低的发髻,正符合温庭筠《南歌子》中“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的描述,因此,这种发髻即应是倭堕髻。

(二)高髻

I型高髻:见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的司马睿墓、龙朔三年(663年)的新城公主墓、麟德元年(664年)的郑仁泰墓和西安南郊三爻村张君夫人王氏墓(M2)、总章元的(668年)的李爽墓、上元二年(675年)的李凤墓、圣历三年(698年)的唐遂州司马董务忠墓、神龙二年(706年)的永泰公主墓和韦洞墓。司马睿墓和新城公主墓女骑俑、郑仁泰墓的乐舞俑、张君夫人王氏墓中的女立俑、李爽墓中的女骑俑和女立俑、李凤墓、董务忠墓、永泰公主墓和韦涧墓的女骑俑都梳着这种发髻。其梳挽方式是将头发上挽,盘绕头一周,再往上卷成略高的顶髻。我们称之为小高髻。从目前所见材料看,这种小高髻也和W型低髻一样,由于比较小巧紧凑,主要为女骑俑所用。

II型高髻:见于贞观十七年(643年)长乐公主墓女骑俑和壁画中的侍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司马睿墓的女骑俑和女立俑、永徽三年(652年)董僧利墓的女骑俑和女立俑、显庆二年(657年)张士贵墓女俑及墓门线刻女侍、龙朔三年(663年)新城公主墓女立俑和壁画中的侍女、麟德元年(664年)郑仁泰墓女立俑和女骑俑、西安南郊三爻村张君夫人王氏墓(M2)的女立俑、总章元年(668年)李爽基的女立俑和壁画中的侍女、咸享元年(670年)李勣墓壁画中的吹笛女乐俑、風享四年(673年)房陵公主墓壁画中的侍女、大足元年(701年)懿德太子墓壁画中的侍女、神龙二年(706年)永泰公主墓壁画及石椁线刻中的侍女、韦洞墓壁画中的侍女、景云元年(710年)节愍太子墓壁画中的侍女、开元元年(713年),杨谏臣墓中的女俑、开元十六年(728年)薛莫墓壁画中的侍女,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俾失十囊墓的女俑。此种发髻是将头发由下而上梳挽,至顶部时突然翻转,这种发髻应是史书中所记载的半翻髻。半翻髻是唐代使用得最久也最为普遍的发髻之一。

III型高髻:见于总章元年(668年)的李爽墓和上元二年(675年)的阿史那忠墓壁画中的侍女。此种发髻是将头发挽成高髻堆于头顶,因而,可将之称为堆髻。

IV型高髻:见于显庆三年(658年)执失奉节墓壁画中的舞女俑、显庆五年(660年)李震墓壁画中的侍女、上元二年(675年)李凤墓和阿史那忠墓壁画中的侍女。这种发髻是将头发向上梳后,在后脑顶部挽成椎状高髻,故可称为椎髻。

V型高髻:见于龙朔三年(663年)新城公主墓壁画中的侍女、咸享元年(670年)李勣墓壁画中的吹排箫侍女、上元二年(675年)阿史那忠墓壁画中的侍女。这种发髻是将头发扎束于顶后,再挽成新月型,故可称为新月髻。

VI型高髻:见于咸享四年(673年)房陵公主墓、上元二年(675年)阿史那忠墓、垂拱元年(685年)薛元超墓、永昌元年(689年)李晦墓、大足元年(701年)懿德.太子墓、神龙二年(706年)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侍女、韦洞墓壁画中的侍女和女骑俑、景云元年(710年)薛氏墓和开元十年(772年)契宓夫人墓壁画中的侍女、开元十二年(724年)金乡县主墓、开元十五年(727年)安元寿夫妇墓、天宝四年(745年)韩森寨首夫人宋氏墓乾元元年(758年)西安东郊章令信墓(M。里的随葬女俑、以及兴元元年(784年)唐安公主墓女俑和壁画中的侍女、以及大中四年(850年)裴氏小娘子墓女俑。这种发髻是将头发先向后梳,然后在头顶扎束,再挽成桃形、圆球形、椭圆形、卷筒形、禾苗形及花丛形等。这种发髻来源于我国西北的少数民族——回鹘,因此这种发髻及其变体被称为回鹘髻和变形回鹘髻。

VII型高髻:见于大足元年(701年)懿德太子墓壁画中的侍女、神龙二年(706年)章怀太子墓石椁线刻中的侍女和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及壁画中的侍女、景龙二年(708年)韦浩墓壁画中的侍女。这种发髻将头发在头顶梳挽成螺壳形状,故应是螺髻。

VIII型高髻:见于天宝四年(745年)苏思勖墓壁画中的侍女和韩森寨雷夫人宋氏墓的女俑、天宝七年(748年)高楼村唐墓(Mi”)、乾元元年(758年)庞留村唐墓的随葬女俑、兴元元年(784年)唐安公主墓壁画中的侍女及女俑头、贞元七年(791年)西昌县令夫人史氏墓女俑、元和年间(806—820年)的西安净水厂M23女俑头、咸通五年(864年)杨玄略墓壁画中的侍女,中和元年(881年)西安三爻村崔紘墓(M3)女俑。这种发髻是将鬓发处置于耳际,并朝脸部靠拢,即所谓“两鬓抱面”;头顶上挽一椎状髻/并朝一方倾斜。《新唐书•五行志》称:“京都妇人梳髻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因此,这种高髻应即是抛家髻。

(三)双髻

I型双髻:见于显庆五年(660年)李震墓壁画中的侍女、麟德元年(664年)郑仁泰墓的乐舞俑和女立俑、总章元年(668年)李爽墓的女俑头、上元二年(675年)李凤墓壁画中的侍女。这种发髻是将头发从头顶正中分为两股,左右各一,每股分别盘挽成圆锥状,故称之为双丫髻。

II型双髻:见于贞观十四年(640年)杨恭仁墓、龙朔三年(663年)新城公主墓、总章元年(668年)李爽墓、上元二年(675年)李凤墓、景云元年(710年)薛氏墓壁画中的侍女以及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俾失十囊墓女俑。这种发髻是将头发从头顶正中分为两股,左右各一,每股分别盘挽成圆环状,这种发髻可称之为双鬟髻。除杨恭仁墓和俾失十囊墓侍女的双鬟髻外,其它墓中的双鬟髻都挽得比较大,从头顶直到后脑,而杨恭仁墓和俾失十囊墓的双髪则挽得比较小,仅仅挽在头顶;俾失十囊墓鬓发的处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采用“两鬓抱面”的样式。

另外,上元二年(675年)阿史那忠墓第5过洞东壁所绘的端盆侍女的发髻,则是复合了I型双髻和I[型双髻,即双丫加双«□

III型双髻:见于显庆二年(657年)张士贵墓女立俑、龙朔三年(663年)新城公主墓壁画中的侍女、神龙二年(706年)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和壁画中的侍女、韦涧墓壁画中的侍女。这种发髻是将头发分成左右两半之后,分别向上梳成鸟翼形。这种发髻的形状,似鸟受惊,展翅欲飞,故称之为惊鹘髻。

IV型双髻:见于上元二年(675年)李凤墓壁画中的侍女、武则天万岁登封(696年)契宓明墓石椁线刻中的侍女、大足元年(701年)懿德太子墓和神龙二年(706年)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侍女、永泰公主墓壁画及石椁线刻中的侍女和女俑、韦洞墓石椁线刻和壁画中的侍女、景龙二年(708年)韦浩墓和景云元年(710年)薛氏墓壁画中的侍女。这种发髻是将头发梳于头顶之后,从两侧各引出一缙头发向脑后反縮。主种发髻应即反縮髻。

V型双髻:见于开元十二年(724年)金乡县主墓、天宝四年(745年)韩森寨雷夫人宋氏墓、贞元七年(791年)西昌县令夫人史氏墓、元和年间(806—820年)西安净水厂M23、元和八年(813年)西安净水厂M22中的随葬女俑。这种发髻是将头发分成左右两股,分别挽髻垂于耳际,因而这种发髻可称为双垂髻。

二、发髻分期及特征

关于西安地区唐墓的分期,目前普遍釆用的是四期说,即第一期从唐初至高宗时期(618—684年),第二期从武则天至中宗时期(684—712年),第三期从玄宗至代宗时期(712—779年),第四期从德宗至唐朝末年(780—907年)③。在此,本人将上述西安地区纪年唐墓中的妇女发髻式样与西安地区唐墓四期分期法相结合,列出“西安地区唐代年墓中妇女以发髻型式一览表”(见表一),用传统的考古学研究方法加以研究,力求较清楚地认识唐代妇女发髻式样的产生、发展与演变情况。

(一)初唐时期的妇女发誉

类型多样是初唐妇女发髻的第一大特点。在目前西安地区纪年唐墓中所见的19种发髻中,有15种都在初唐流行过,其中包括盘桓髻(I型低髻)、云髻(口型低髻)、扁髻(DI型低髻)、小平髻,(IV型低髻)和长条害(V型低髻),5种低髻,还包括小高髻(I型高髻)、半翻髻(II型高髻)、堆髻(皿型高髻)、椎髻(W型高髻)、新月髻(V型高髻)和回鹘髻(VI型高髻)6种高髻以及双丫髻(I型双害)、双髪髻(II型双髻)、惊鹘髻(皿型双髻)和反绢髻(IV型双髻)4种双髻。可见,在这一时期,妇女的发髻呈现出一派单髻和双髻争艳,低髻和高髻同辉的景象。

从来源上讲,初唐的15种发髻有些是继承前代的,而更多的则是在唐代才创新发明的。如盘桓髻在晋代之前已经出现④,扁髻在隋代开皇年间就有出土⑤,双丫髻和双鬟髻也是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了的⑥。除过这四种,其它11种都是唐代初期出现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朝代在上升阶段所具有的强大创造力。

从发展上讲,初唐流行过的5种低髻也仅在初唐流行,之后绝无仅见。6种高髻中的堆髻、椎髻和新月髻也和上述5种低髻一样,仅流行于初唐。而其它三种高髻即小高髻、半翻髻和回鹘髻则被后代继承并发扬。四种双髻唯双丫髻仅在初唐流行外,其它三种也都继续为后代所沿用。

(二)盛唐时期的妇女发髻

崇尚高髻是盛唐时期妇女发髻的最主要特点。在这一时期见不到初唐时所流行的低髻,广为使用的是小高髻、半翻髻、回鹘髻和螺髻(现型高髻)这四种高髻,以及双置髻、惊鹘髻和反绢髻这三种在头顶也挽得较高的双髻。

在上述盛唐时期流行的七种发髻中,除螺髻之外,其它六种都是继承初唐的样式。这六种发髻应是盛唐在初唐众多发髻上选择的结果。对于所选择的这六种发髻,盛唐时期继续保留着初唐时的样式,没做什么变化。也就是说,到盛唐时期,与大唐文化的成熟定型相一致,妇女发髻式样也基本定型,发髻高耸成为流行的主体,从而也形成了人们对唐代妇女发響的基本认识。

螺髻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一种发髻样式,也仅仅流行于这一时期。

(三)中唐时期的妇女发耆

中唐时期是唐代的转折时期,妇女发髻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鬓发的改变,即出现了所谓的“蝉I鬓”。其形状就是将鬓角处的头发向外梳掠,从而变成薄薄的一层,同蝉翼相仿佛。这时期出现并在京城颇为风行的抛家髻(W型高髻)就是这种修饰鬓发样式,其鬓发被处置于耳际,并朝脸部靠拢,俗称“两鬓抱面”。与蝉鬓相配合,这一时期还新出现了倭堕髻(VI型高髻)和双垂髻(V型双髻)。另外,受其影响,从初唐即已出现的回鹘髻和双鬟髻,鬓发也一改以往统一向后梳挽的方式,而是先向下向外梳掠,然后再向上挽髻。象俾失十囊墓的双晝髻,鬓发更被修成“两鬓抱面”的式样,从而发蠢变小,只挽于头顶,而不象早期那样从头顶挽到后脑的较大双鬟。

这一时期流行的倭堕髻、半翻髻、回鹘髻、抛家髻、双鬟髻和双垂髻这六种发髻,除新出现的倭堕髻、抛家髻和双垂髻外,其它三种都沿续于初唐。其中半翻髻和双鬟髻从初唐一直延续到这一时期,并在这一时期走向衰亡;回鹘髻则伴随了唐朝的各个时期。

从目前所见形象材料看,双丫髻、双鬟髻和双垂髻均为年青女子所用的发髻。中唐时期出现了双垂髻之后,再不见初唐曾流行过的双丫髻,初唐和盛唐很常见的双鬟髻这一时期也比较少见。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双垂髻代替了双丫髻和双鬟髻,而成为中唐以后未成年妇女的主要发髻式样。

(四)晚唐时期的妇女发髻

从目前材料来看,这一时期有倭堕髻、30回鹘髻、抛家髻和双垂髻四种发髻流行,其中倭堕髻、抛家髻和双垂髻都是中唐时期新出现并流行于晚唐的,可见晚唐对中唐的紧密相承。

回鹘髻是目前所见唯一一种从初唐流传到晚唐的发髻。这种来自于西北少数民族的发髻,在唐代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也说明了西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以及大唐文化兼收并蓄繁荣广博的原因所在。

纵观唐代三百年妇女发髻的发生、发展与演变,我们可以看出,唐代妇女的发髻在每一时期,都是既保留了前代的样式,又有新款式的创造。初唐流行的15种发髻中,有4种是继承前朝的,而其余11种则是初唐新创的;盛唐流行的7种发髻中,有6种是继承初唐的样式,新出现的则有螺鲁;中唐流行的发髻有6种,其中半翻髻、回鹘髻和双鬟髻3种是继承初唐的样式,另外3种即倭堕髻、抛家髻和双垂髻则是中唐的新样式;晚唐的四种发髻全是继承前面各个时代的,没有什么创新。由此可以看出,发式也同其它事物一样,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然而,在创新上,初唐更见其功;在继承上,晚唐更显特色。

从初唐到晚唐,妇女的发髻在各期有各期的特征,并且每一期也都是在前一期的基础上在继承和创新中向前发展的。然而,相比较而言,初唐盛唐与中晚唐之间的分野似乎更为明显一些。也就是说,在中唐时妇女发髻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从而使得初唐与盛唐的风格较为接近,中唐与晩唐更为一脉相承。盛唐时发髻样式也有创新,但更多的是继承初唐的样式,而且新创的唯一一种发髻也没对其它发髻样式产生什么影响,因而,初唐与盛唐风格比较接近。中唐时期妇女发髻则有比较明显的变化。中唐所流行的六种发髻中,继承和创新的种类各是3种。在这一时期,不仅创新的发髻所占的比例大,而且新出现的蝉髻和在它基础上发展的“两髻抱面”式鬓发,更影响了从初層继承而来的发案对豊发的修怖。晚唐一袭中唐式样,几无创新。因而,中唐与晚唐风格较为接近,而与初唐盛唐却有了比较大的区别。

峨蛾高警风行于唐代,是人们对唐代妇女发暮的普遍认识。其实在初唐,尤其在总章元年(668年)之前,是一派低皆、高窖和双書争奇斗艳的景象。在总章元年之后,特别是盛唐,才是高罟一统天下的局面。到,了中晚唐,高嚳逐渐成少,新出现的高害如'拋家嚳也不似初盛唐时的高善那样危峨高耸;新出现的價墮,搭于前额,双垂,垂于耳际,都不再耸于头顶。初唐时发響纷繁,是因为初唐继承了前朝的盘槌髻、扁窖、双丫書和双翼皆等发吿;中晚唐时高嚳减少,新的低響样式成为吋尚,应该与中晚唐时朝廷屡次颁布禁令有关。《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宗时曾下诏“禁商嚳险妆、去眉开额、在目前上述西安地区纪年唐基中所见的19种发髻中,半翻髻、双養讐、小高髻、惊偶髻、反培髻、倭堕髻;拋家髻和双垂害这9种是最主要的发書样式,它们的流行时间都长达100年左右,而且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大多数发皆样式变化也不大。因此,如果像有些研究中仅将唐代妇女发書简单分为几期,就会割裂这种沿续与继承,就不能充分说明唐代300年间妇女发讐发展与演进的具体情形。

本文是在尽可能广泛地收集目前已经发表的唐代纪年墓中的形象资料、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唐代妇女发蓉型式、定名、分期及发展演变的一次粗浅的探讨,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还望方家指正。

西安地区唐纪年墓妇女发髻研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