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太岁焦虑——传统习俗考据系列


经过十数年老神棍们的宣传和扩张,现今的新春习俗“犯太岁”里已经被扩充了无数的内容,包括了:
1.坐太岁 2.冲太岁 3.刑太岁 4.害太岁 5.破太岁 6.穿太岁 7.克太岁。
将原本及其狭义的「本命年」内容经过无限制的扩充,以至于很多可能记忆中小时候并没有什么犯岁的生肖,而如今一年十二生肖过半数都在“犯太岁”。

「太岁」的形象其实在不同朝代之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本的君王的象征,慢慢地开始纳入了很多“魔王”的特征,变成了一个商纣王,只要被它看上就会被炮烙虿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1.
「太岁」的形象发生过什么变化?
其实从八字的第一位奠基人唐朝李虚中写的《李虚中命书》中我们就能看到他对太岁的描述是:
“太岁为君王,大运为元帅,......太岁为百神之主,大运气运欲转轮不绝,则主本优游”
我简单翻译一下就是,皇帝很忙,大概率没什么时间理你。
随后,北宋道教雷法兴起,核心就是「炼神合将」,这个词不懂不要紧,重要的是当时这雷部诸神在术数圈子非常风靡。
而其中的殷元帅则吸纳了“太岁”的内涵,变成了另外一副形象:
“丫髻,青面,孩儿相,项带九骷髅,额带一骷髅,果体,风带红裙,跣足,右手黄钺,左手执金钟”
另一个形象则是单头四臂,手拖日月,吸纳了斗姆信仰的内涵,但同样都是脖子上挂着骷髅。
变成了岁君猛吏、众煞之主的魔王形象。
随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也可以看到太岁形象的变迁,比如形容武松:
“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所以,在北宋之后的命理典籍当中会发现,大家对于“太岁”这一词的理解越来越负面,以至于每每趋避而不及。
2.
为什么现在每年“犯太岁”
的人那么多?
这又要说到现在的寺庙道观的成分,一方面现在大家基本上能见到寺庙道观都是承包制的。
即使本身住持是能保守底线,那也架不住投资人盈利的要求,再坚守底线就把你撤掉换一个能灵活变动底线的人嘛。
那么脑筋灵活的人就马上能想到办法了。既然太岁信仰那么深入人心,每个太岁都是由一组天干地支构成的,那何不把其他地支关系也纳进来,每年的KPI至少能够翻5倍。

随后,大家就能见到现在种类繁多的“犯太岁”类目,然而这种冲刑克破害的太岁关系实际上是古籍无载的。
完完全全就是一个由不同术数类目拼接而成的缝合怪。
真正的与“犯太岁”相关的只有一个宋代《渊海子平》中记录的「征太岁」和「晦太岁」,如果你们感兴趣的话,我以后再跟细说。

总而言之,「太岁」作为君主的象征,有昏君也有贤君,有对你好的昏君,也有对你不好的贤君。
完全没有必要每年都对这个“犯岁岁”忧心忡忡的喔。
VX|TylerTheScryer
全网同名:高天原Tak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