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桧风》

《诗经·国风·桧风》

译文:
身穿羔皮衣悠然徐行,身穿狐皮裘去上早朝。怎么能不思虑于你?劳心伤神忧思不止。
身穿羔皮衣优游漫步,身穿狐皮裘立在朝堂。怎么能不思虑于你?我的心中忧愁哀伤。
羔皮裘衣如同脂膏,太阳出来光辉照耀。怎么能不思虑于你?我的心中悲苦惆怅。
拓展:
- 《毛诗序》认为桧国“国小而迫,君不用道,好洁其衣服,逍遥游燕,而不能自强于政治”,其国大夫故作此诗,“以道去其君也”。也就是说,此诗是对桧君耽于燕乐、昏庸误国的针砭和谴责。
- 朝:上朝。
- 忉忉:忧思貌。
- 翱翔:遨游,漫步。
- 堂:朝堂。
- 膏:油脂,脂膏。
- 曜:照耀。
- 悼:悲伤,哀念。

译文:
幸而见那戴白帽人,为亲居丧身体羸瘦,忧心伤神哀思不绝。
幸而见那穿白衣人,我心忧伤悲痛不已,姑且与你一同归去。
幸而见那穿蔽膝人,我心忧思蕴积难遣,姑且与你保持一致。
拓展:
- 《毛诗序》判定此诗为“刺不能三年也”,指的是时人难以遵循古礼,为亡故父母守丧三年,故作此诗加以讽刺。
- 姚际恒《诗经通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素冠”“素衣”是古人常服,“棘”指囚犯狱所。
- 部分学者据此认定,本诗抒发了对遭受迫害斥逐的贤臣的痛惜之情。
- 庶:幸而,有幸。一说但愿,希冀。
- 棘人:内心极度哀凄之人,后用作居父母丧者的自称之词。
- 栾栾:身体瘦瘠貌。
- 慱慱:忧劳、忧思貌。
- 韠:蔽膝,古代一种官服装饰,革制,缝在腹下膝上。
- 蕴结:此指忧思郁结难解。

译文:
水沼中长着羊桃,枝叶繁盛而柔美。娇嫩丰盈有光泽,乐于如你无配偶。
水沼中长着羊桃,花朵繁盛而鲜艳。娇嫩丰盈有光泽,乐于如你无家室。
水沼中长着羊桃,果实繁盛而硕大。娇嫩丰盈有光泽,乐于如你无婚配。
拓展:
- 围绕《隰有苌楚》这首诗,古今学者展开了广泛的争论。
- 《毛诗序》以为此诗反映的是“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
- 朱熹《诗集传》认为本诗揭露了“政烦赋重,人不堪其苦”的时局。
- 姚际恒、方玉润等人提出此诗反映的是社会动乱,百姓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的残酷现实。
- 苌楚:即羊桃,开紫红花,实如小桃,可食。
- 猗傩:柔美、盛美貌。
- 夭:幼嫩,娇小。
- 沃沃:丰茂而有光泽貌。
- 知:配偶,一说知识。
- 家:女有家,男有室,指男女婚配。

译文:
那风吹刮而起,那车辘辘疾驰。四顾瞻望大道,心中忧愁悲伤。
那风飘荡飞扬,那车速速奔驰。四顾瞻望大道,心中哀伤苦痛。
谁能烹煮鱼肉?洗涤锅釜炊具。谁将归往西方?带回这个好信。
拓展:
- 《毛诗序》认为此诗是桧国人因“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之作。
- 朱熹《诗集传》则提出“周室衰微,贤人忧叹而作此诗”的主张。
- 有现代学者认为此诗以一位远游东土、久滞不归的旅人角度叙写,抒发其思乡之情。
- 匪:通“彼”,后同。一说“非”的假借字。
- 偈:疾驰貌。
- 周道:大道。
- 亨:古同“烹”,煮。
- 溉:洗涤。一说通“摡”,取。
- 釜鬵:釜,铁、铜或陶制炊器,敛口圆底,或有二耳,上置甑以蒸煮。鬵,鼎一类的炊具,形似甑而上大下小,后亦泛指大釜。
- 怀:带回。
- 好音: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