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顿开得之铸
儒鼎學伴,請兩篇文章一起看,歌詩正教,當下的作法!
牛山顿开 得之铸 其一 牛山顿开
明代白沙子,當時文人,稱為活孟子。又在孟子中有牛山之木,和茅塞顿开两个典故。以下来说明它的内容。
(一)牛山之木。
牛山之木出自孟子经书之中,告子一篇。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很繁茂,因为它处在大都市的郊外,常用刀斧砍伐它,还能保持繁茂吗?那山上日夜生长,受雨露滋润的树木,不是没有嫩芽新枝长出来,但牛羊接着又放牧到这里,因此成了光秃秃的样子了。
人们见它光秃秃的,就以为这山不曾长过成材的大树,这难道是牛山的本性吗?就说在人的身上,难道会没有仁义之心吗?有些人之所以丧失了他的善心,也就像刀斧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就不能使善心繁茂。
尽管日夜有所滋生的善心,接触了天光灵明之气,而使他的好恶之心,同一般人也有了少许的相近,可是白天的所为,若是混乱无常、又丧失了生机灵光。自以为是的反复迷惘,那么每天夜里,有滋生出来的一点善心,也就无法保存下来了;夜里滋生的善心不足以保存下来,那他离禽兽就不远了。人们见他像禽兽,就以为他不曾有过善良的天性,这难道是人的实情吗?
所以如果得到好好的养护,没有东西不能生长;如果失去护养,没有东西不会消亡。孔夫子说:『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把握着就存在,放弃了就丧失;出出入入没有定时,没有人知道它的去向。这大概说的就是心神吧?
学伴们天天歌诗,是遵循了圣人的教导。要去积极的把握住,每一个人自己身上都有的灵光。不要急功好利的揠苗助长,也不要槁木死灰的刻意雕琢。自自然然的勿助勿忘,就会天天有滋养,随时随地,日用经常,上道健康,使人一天一天茁壮,无处不在,无人不有,直到宽宏至重,经世常存。
第二,茅塞顿开。
「茅塞顿开」是说心中本来有所遮蔽,经人指点启发之后,顿时豁然开朗。茅是一种野草,可以用来盖茅屋,搓绳子;「塞」字,是封闭、遮蔽的意思。 「茅塞顿开」出自《孟子尽心篇》:故事是说,齐国有个人跟孟子求学,后来又去跟别人学道术。所以孟子跟他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
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心,要常常去存养它、关心它,好比山间的小路,经常有人走,就会变成一条大路;反之,如果长时间没有走动,那么,茅草又会把原本的路,给阻塞起来。现在你的心,就像给茅草阻塞了一样不通。
这是孟子以「茅塞」来比喻为学缺乏恒心的一段话。后人就取这段话的意思,把心灵被物欲所蒙蔽,或是思路因疑惑而不通,透过圣贤教化,就豁然开朗起来,称为「茅塞顿开」。
这里是一个真实的状况,这样的灵光,去用它就有,不去用它就没有。论语当中有讲,「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之心谁没有呢?离的又不远?想要仁,仁就会来了。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就能够说明。个人的精神世界里,不常用的就不存在。不感知的就不明白。停留在表象和外在的?心里也就会打不开。这都是点亮生命的关键。而且,中国人的道路最明白!圣人的圣字,就是耳、口、壬三个文来衍生的字,由耳光先开始来下笔。就自然可以了解圣贤的元气。
又像学群的气氛,不同于其它,是因为一开始和大家接触的时候,大多是透过语音的渠道,没有太多外在形象的干扰。所以能够直接上道,顺利的从声音来开始做学习,常常乐此不疲,有真实的感触。会进入辽阔的天地,有一个恒久的中心。
学儒中,有生生不息的美景,天上银河里,有日月星。在地,有牛山草木的天天滋长。在人有掌握良心,去用它就会增加的神奇。随时可以茅塞顿开。
牛山顿开 得之铸 其二 得之铸。由生命本身來鑄成志向
前言: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山水,风雨雷电,无非教也。人会对于天地节气、时空环境,做出反应。这在性格形成上,会持续的堆积,会形成一定的态度。脱离了幼童的阶段,开始进入少儿时期,教育的后天力量,逐渐拉大,这一点常被人们忽视?因为人人皆有父母可依循,却不一定人人都有良师益友,可以遇见。古代人认为完备生命,会有五种尊崇,天、地、君、亲、师,五者缺一不可。
南风先生说:圣贤,是可以学成,可以做到的。
学习要得轻松?那天赋和性情就要能清晰!
学习要得顺利?那就要有自發心,可以持續前進。
人是否能够得到教育的助力,可以从下面四种角度来分析:
一、先天与后天的搭配。 二、父母的教养。
三、适从良师益友。 四、个人的志向。
一、先天与后天的搭配。
◎讯息的影响,是无时无刻的。所谓,孩童的先天条件,是指遗传自生身父母的性情,和祖上的余荫,这两方面。而在后天的条件当中,会有时空的气息和形状,一个是指四时节气,一个是指生长环境。这当中都可以分析出讯息的。
二、父母的养育。
◎父母的作用,在一岁到七岁之间,会有一个特别。举凡饮食、作息、声音、言语、情感、观念、定义、生活态度、环境认知等等,种种事项,大约在这个时期会有个基础。我们老顽童教育家,君子堂李老师,在这里有丰富的经验,完整又实际,可以为大家深入分享。那么在孩童换齿之后,则会进入另一个阶段。
三、教育工作的进行。
◎常规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考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工具的便利,常规知识的水平,越来越高。专业知识的内容,也越来越深入。每一种学习工作,都带有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在知识开放,人工智能发展的状况下,有些常规知识,是要学到融会贯通才好呢?还是只要会使用就可以?在不断学习过程当中,该学的又是甚么呢?又要怎么学才好呢?这些都是问题。总的来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人生若未走到颠峰,很多的过程,是可以预估的,犹如走地图。所以,由宏观的整体,来看阶段性的细部,就会清清楚楚。反之,若以眼前小处,去窥测大蓝图,则会模模糊糊,发生错误。
◎择师在古代,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下,是大户人家才有办法的事情。现代,因为教育建设的普及,在二、三线城市,也还算稳定。除非是,特困山区,就难以一时说清。一些教师工作者,也有工具化、职业化,洋味大的状况。缺少了仁德的韵味,和道德的精华。对于传统的价值,有模糊的认识。在与时俱进的作法上,用功不足,儒学的样貌被误解,导致社会支撑被转移。造成了一种新的局面。无论是哪一种学习,哪一种工作,也会有顺不顺利,真心不真心,功力不功力,持续不持续的问题。子曰:为君子儒,不为小人儒。也是时时警惕着我们。
◎传统的国学当中,国子在十四岁以上,进入太学就读的第一个厅堂,一定叫作明伦堂,这是有特定功课,要做的。首先,性情上要周详健康,每一个人都要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种德行的培养。夫妇、父子、君臣、兄弟、师友等五伦关系的了解。还有,知止定静安虑得,大学七政的熟悉。这都是成人的基本功。这一点,作清楚了,我们在传承的路上,就是正经的,而不是脱轨的了。论语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个阶段做的好不好,就会产生不同的后续影响。
南风先生说:要引导学子,志向终身有效,必须触动自发心。要有天赋与性向的契合,专业与格局的相得。在道义上切中时势,仁德上大过环境限制,肯定会并发真实价值,有如光辉圣贤近在眼前。
◎学子们在七岁,童蒙之后,开始走向少年的发展方向。有了行动能力的提高,和明显的自主意识。十四岁、十六岁时正是天癸至,是一个情绪健康的激烈时期,也会去追求思想上的完整性。这时少年所要进行的,是有架构的行文练习。而不是一点点、一滴滴的零星感想。思想若不能连成一条线,那很可惜。不能比对成一个面,那不精准。不能有轻重先后的分别,那还不圆融、不能够对应人情世事。若是没有去行动,那可就一点都不会有影响。
◎三字经里有口而诵,心而惟的遗留。论语里有,德性、政事、语言、文章等等四科的教导。这侧重了,语言和心思,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语言是思想的雕刻工具,心里想的,就是嘴上所讲的。嘴上所模仿的,也会运动心思的想象。所以,慎独、不欺暗室、慎言慎行,都是君子的教导。因为这个考虑。所以要,选有结构性的文章来使用。文章的内容要善良正确,气韵要充沛,才能够帮助思想上的茁壮。引用名篇典章,或人物传记等等,都会是很好的选择。
四、展望个人的志向。
◎与学子,同一天生日的贤人,历史上都会有,这可以成为学子的护佑,成为学子的榜样。亲近某位贤人的作品,会让气息的形成更精准,性情的调节有依据。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有不同贤人诞生。他们过完了一辈子,留下教诲。我们去学习他,站在圣贤的肩膀上面,自然会看得更清楚。找出,相对应的某位贤人,和相关文本,来引导学习。藉由思念和体会,来校对观念或完整架构等等。这就是要获得一个思想上的踏板,来成熟人格的好办法。
君子有成人之美,世上只有老师和父母,不会忌妒你的成就。
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