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曙光计划
“开篇”
十年浩劫刚刚过去,人们刚刚从癫狂且迷茫的状态中慢慢清醒过来。我父亲也因在轻工业部组织的专业大比武中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脱颖而出从而受到了相关领导的接见。
接见中,领导对我父亲的专业技能表示了鼓励与赞赏,并且也同时表示让我父亲有什么要求或者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当时百废待兴,大家心里都因为过去的十年内心憋着一股子火,尤其像我父亲这种在那个时代属于黑五类子弟的。于是父亲当场提出要到真正能让他大展手脚的工作岗位,而不是在街道办的小手工作坊一样的机修厂跟着一群中年妇女一边听着她们讲着黄段子一边抡锉刀。领导听了父亲的要求,哈哈一笑,说这不算是困难嘛。然后没多久,父亲被一纸调令派遣到了一个代号503的科研机构。
503所!成立于19587年,是在中央几位主要领导的关注下成立起来的。自成立伊始,这里就诞生了新中国的很多个不为人知的“第一”。
第一次冷焊接的实现。第一条可自动化流水线。
第一台实用机械臂。都是诞生自这里。可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隐秘的科研机构就藏在首都西北的深山里。
在这里,父亲结识了相伴一生的母亲。在这里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与少年时光。每个周末我都会跟着父亲母亲一起乘坐单位的通勤车回到市里的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家。隔三差五还会有总部的物资车带来大量即便城里很多单位都没有的紧俏物资。比如当时即便在城里都不多见的可口可乐在这里却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酷热的夏天。
我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这里的子弟学校度过的。
因为保密原因,我们作为机构子弟无法到周边村落的学校读书。于是机构为了解决工作人员子弟就学问题就成立的专门的子弟小学。得益于子弟学校人数有限,师资力量却异常雄厚,让我从小就接受到了精英教学。
主要原因是所里很多工作人员百分之九十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然后他们的家属亦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些阿姨因为专业大部分专业不对口。无法在所里任职。于是很多人的另一半只能在市里工作。现代版的两地分居。自从成立子弟学校,着实解决了一部分人的两地分居问题。于是我们这些子弟幼儿园听的就是俄语或者西班牙语的童话故事,小学初中就接触到了高中的部分知识。不过这些跟我关系不大。因为我是家属院里出了名的滚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