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MIT全奖博士的背后,我也曾难以入眠,也曾结结实实地慌了神

2023-07-23 10:44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基本背景

• 本科专业:材料化学

• GPA:3.80/4 (Ranking 2/133)

• GRE:156+170+4 (General); 960, 99% (Sub Chemistry)

• TOEFL:112 (Speaking 26)

• Stanford UGVR 暑研,无SCI文章发表

申请结果

• Offer: MIT, UCLA 材料,UChicago 化学

• Reject:  Stanford, MIT, UCB, Caltech, NW和Cornell 的化学博士


前言

一月二十日开始的那一周,我每天都是在很少的睡眠中度过。可以说,我已经是结结实实地慌了神。到了这个点,也只能用“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这样老掉牙的话来聊以自慰,毕竟大部分化学PhD的offer都已经发完了,剩下的只有微茫的希望。


当然也不能只是坐等。于是各处联系师兄和教授,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虽然最后单从结果上来看都没有起到太积极的作用。但其实,这样俗称“套磁”的工作早一点做,结果或许就会有巨大差别,正如一位好心的教授在给我邮件的回信中指出的那样。


前期铺垫早已做足,只是最后偷了点懒。



积累

实话实说,我本人的规划能力四舍五入就等于没有。大一的时候不明白GPA的可贵,每学期选两门通选课,最后跪在了一门大坑课上,拿到了整个本科生涯(这么说好像还为时尚早,不过姑且先这么说)的最低分,后来花了好大力气才弥补过来。倒不是说非得选水课来刷绩点,这样的话四年会过得很无趣;但是既然成绩对出国申请那么重要,就不妨先微调下选课计划,同时做些调查工作来排雷。

所以,不会规划的我找到世毕盟的初衷就是希望弄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事,免得事到临头手足无措。


大二下暑假,第一次和世毕盟的老师交流的时候,他给了我三条建议:保持成绩、着手准备考T/G、18年底出paper。虽然最后一条由于种种不凑巧的因素,很遗憾没有实现;但对于第二点,我可谓是深有体会。我的一位朋友正是因为标准化考试准备较晚,成绩不够线,从而与许多牛校失之交臂,戏称自己差点“全拒得”。有关他的申请经历,可以详见“2019 fall 你都申请了哪些学校的MS/PhD,录取结果如何?”—知乎用户“萌铁蛋 MnFeN”的回答,里面也有不少干货。另外,我的mentor(Stanford Chemistry PhD)也五战托福才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他的亲身经历促使我更早、更积极地去准备T/G。



标准化考试并不简单(虽然也没有那么难),所以是要花时间准备的。既然要花时间,不如早花时间,避免把麻烦留到申请季,届时可以腾出精力来专心写材料;既然要花时间,长痛不如短痛,假期留出整段的时间集中精力弥补词汇、口语等短板。我就是分别通过大二下和大三下两个暑假的准备,一次性啃下T/G两块硬骨头的。当然,对于要准备GRE sub考试的同学,也不妨在大三上较为空闲的时间简单突击解决掉。这样大四上申请时的心态也会悠闲许多。


相对于标准化考试的“过线即可”,课程成绩的重要性明显大得多,而且战线更长,影响更深远。毕竟,申请最为关注的两个硬指标中,推荐信还有较大的不确定因素,GPA则相对更为可控。这需要我们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去积累、努力。但是,也不要太把它当成一种负担,适当地可以将其转化为鞭策自己汲取知识的动力。本科是增加知识体系广度的打基础阶段,多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总归是有益处的。虽然看见复杂的数学物理公式免不了要头大,但特别是对我所在的材料领域而言,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让我看得更深更远,而且在其中得到的训练也对解决其他复杂问题颇有益处。因此,在这些课程上下工夫,无论是对提高知识水平还是取得好成绩都是值得的。至于一些死记硬背的无聊课程,应付一下就可以了——毕竟时间是要花在更重要的地方的。



科研

对于PhD的申请,科研经历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从大二上开始,我就在课余时间去组里打零工,提升自己的实验水平;等大三课业空下来之后,就基本维持了每周三四十小时的工作时间。我其实不太推荐在更早的时间就进组,一是因为大一的时候不一定能明确自己今后要做的方向;二是基础薄弱,去组里的时间分散且有限,也难以学到什么有用的技能。我们组有17级的学弟学妹大一进组,基本完全不来实验室,也不参加组会,给人留下的印象就不太好;最后还报了经双,与科研的道路就越走越远了。这样的话,就完全没有进组的意义和必要了。科研不是打酱油,既然选择了出国读博,那就专心致志地打磨自己。

 

也不是说要过分地push自己。前段时间爆出交大倪冰冰事件时,我就想起了自己老板的philosophy:一周五天工作就足够了,然后在这五天里保质保量地把工作做好;要勤于思考,不要用重复劳动来填充自己原本的休息时间。

 

大三下的暑假,我有幸申请到了Stanford大学工学院的UGVR项目。在组里师兄的带头示范下,我开启了朝十晚六双休的悠闲工作模式。虽然这是一个尚处起步阶段的项目,虽然这个项目与我在国内做的工作方向毫无重叠之处,但最后我们还是发现了其中的有趣现象,并成功地用实验数据和理论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也借此获得了暑研老板的肯定和一封强推。

 

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发现了“异常”,只是我们尚未找到联系;理论课程的学习,则是在帮助我们建立联系。我非常感谢自己的高分子课和核磁分析课老师,正是他们的教诲,让我在一个看似不甚相关的领域寻觅到了开启科学真相的钥匙。我也从不后悔走上了科研这条路。通过思考而带来的解开谜团的成就感,让我迷恋不已。



遗憾


一路走来当然也留下了很多遗憾。暑研最后一天差半小时没能登上一次胡佛塔是其中之一(它就像是博雅塔一样的地标性建筑,最大的区别是后者是一个无法上去的废弃水塔),没有文章发表也是其中之一。所有我参与的项目都前途光明,但都没有完工。这也和我没有规划的坏习惯有关,也许当初集中精力干一样就会有一个更美好的结局——不过关乎选择,关乎几率,也不能肯定地这么说。

 

我申请前期时没有套磁,这是又一大失误。我当时信心满满,待价而沽,却不料像申请那么“玄学”的过程中,在一切揭晓以前,就没有“百分百肯定”这样一说;就算结局分晓,你也未必知道自己赢在何处,输在何方。所以唯一可行的做法是,把所有能想到的点都尽可能做到极致。

 

有人说套磁没用,我以为然,但只是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成立;其余的,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像我的朋友那样,英语不行,面试来凑。当没有发表过文章,简历里的空白太小,个人陈述又不太会受重视的时候,让委员会注意到你的方法似乎也只剩下了套磁一条。

 

我的推理也许不尽然,但也只能做到忠实地把自己的遭遇和想法记录下来,“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尾声和感谢

最后进入硬广时间。简短的版本是“欢迎加入世毕盟”。较长的版本是:感谢世毕盟的文书润色,专业、细致入微到标点符号的修订让人印象深刻;感谢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按时间表不厌其烦的督促,让我的整个申请规划条理分明,对疑难问题的及时解答也帮我省去了不少麻烦;感谢我在世毕盟的mentor在我陷入困局时各种出谋划策,以及在国外期间的热心关照。无论是暑研还是graduate school的申请,因为有你们的指导和陪伴而更加精彩。


MIT全奖博士的背后,我也曾难以入眠,也曾结结实实地慌了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