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国的故事
拜占庭帝国是我最喜欢的西方国家,因为他上千年的历史跌宕起伏。 说到拜占庭帝国的诞生,要从三世纪危机,罗马帝国逐渐衰亡开始。 三世纪,随着罗马帝国政治上的混乱内战不断,国力不断的衰弱,蛮族的问题逐渐变得无法忽视,当戴克里先统一罗马帝国时,他将帝国一分为四,由自己统治帝国的东方。 此时君士坦丁堡的名字是拜占庭,这也是拜占庭帝国这个名称的由来。 之后,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统一罗马帝国,并将拜占庭这座城市改名为君士坦丁堡。 直到狄奥多西大帝最后一次统一罗马帝国时,帝国东西分裂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在狄奥多西大帝死后,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也就是西罗马、东罗马的诞生。 西罗马很快被外族消灭,但东罗马又延续了一千年。 因此,东罗马帝国官方一直是自称罗马帝国的,直到十五世纪东罗马行将就木时,拜占庭帝国这个称呼都不存在。 拜占庭帝国这个称呼是后来的学者为了区分东罗马与古罗马而创造的名词。 但是我认为这个取名其实非常之不专业,因为拜占庭是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以前的名字,用首都以前的名字来命名一个国家,这不扯么?实在不明白有什么用意。 而且拜占庭,拜占,拜占,这不就是败战的意思吗?多不吉利!要我起名,我就叫他君士坦丁堡帝国。 但是无伤大雅,我们接着用拜占庭帝国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虽然不吉利,但是很应景。 话说回来,罗马帝国东西分家后,拜占庭帝国历经了狄奥多西王朝、利奥王朝一长一短两个王朝的沉寂。 在这段时间内拜占庭帝国逐渐从战争的伤痛中走出,随着国力的恢复伴随着的是野心的膨胀。 直到查士丁尼王朝的查士丁尼一世登上皇位,拜占庭帝国的高光即将开始。 查士丁尼大帝继位不久就完成了一项伟大的成就,这就是《查士丁尼法典》。 但是这本法典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外加查士丁尼大帝本身在对待国中两党方面的政策有所欠缺,于是一群人在君士坦丁堡展开暴动,逼迫查士丁尼大帝退位,这就是“尼卡暴动”。 关键时刻,狄奥多西皇后劝住了即将逃跑的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大帝冷静下来,想起了自己的得力干将,贝利撒留。 贝利撒留接到皇帝命令后立即着手镇压暴动,他在这场镇压中展现出的指挥能力得到了查士丁尼大帝的信任。 查士丁尼大帝知道,是时候将兴复罗马的任务交给他了。 查士丁尼大帝为贝利撒留调拨了帝国的精锐部队,命令贝利撒留发起对汪达尔人和东哥特人的进攻,收复北非和意大利的国土。 对汪达尔人的战争非常顺利,对东哥特则是费了一番功夫,不过最终贝利撒留收复了罗马城。这一功绩足以使贝利撒留被称作“最后的罗马人”。 此时拜占庭帝国并未完全将东哥特人征服,直到太监纳尔西斯出兵才获得了完全胜利。 贝利撒留取得的功绩离不开查士丁尼大帝的信任,不过在贝利撒留取得功绩后不久,还是遭到了查士丁尼大帝的猜忌,被调回国内。 查士丁尼大帝收复旧土的功绩固然伟大,但不可忽视的是查士丁尼大帝的穷兵黩武导致民生凋敝、经济萧条。 而这之后的查士丁尼大瘟疫更是给了这个脆弱的盛世相当致命的一击,甚至可以说拜占庭帝国的由盛转衰就从这里开始。 查士丁尼大帝死之后的几位继任者平平无奇,但是外部环境越来越差。 在意大利,伦巴第人的进攻使罗马城危如累卵。 在巴尔干,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使多瑙河两岸动荡不堪。 在东方,老对手波斯帝国抓住拜占庭帝国内乱的机会大举进兵,侵占了大量领土。 时任皇帝是百夫长出身的福卡斯,此人是十足的暴君、昏君,帝国上下的贵族正在寻找的能够替代他的人选。 这个人选就是尚在北非的希拉克略。 希拉克略迅速组织舰队进入君堡清君侧,加冕为了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希拉克略王朝正式开始。 希拉克略一世是一位比查士丁尼能力更强的皇帝,面对波斯帝国的进攻采取了正确的军事策略,御驾亲征取得大胜。 而对内的军区制改革和希腊化改革更是影响深远,如果历史能再来一次,拜占庭帝国的中兴将就此开始,可悲的是历史就是历史,不能重演。 来自阿拉伯半岛上的新兴帝国在沙尘中崛起,如风卷残云一般将波斯帝国整个吞下,又侵略了拜占庭帝国的半壁江山。 这一次,希拉克略一世无能为力。 从此以后,拜占庭帝国东方的领土被限制在了小亚细亚。 更重要的是,此后的拜占庭帝国需要直面伊斯兰世界的威胁。 之后阿拉伯帝国多次进攻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依靠希腊火勉强应敌。 希拉克略王朝的末代君主是查士丁尼二世,不知道他怎么好意思叫这个名字的。 他的人生轨迹让我想起了朱祁镇,同样仗打得烂,同样是二次登位的叫门天子,如果不是后面的杜卡斯双废,罗堡宗的位置非他莫属。 不同的是查士丁尼二世没有一个好下场,他在内乱中被杀,拜占庭帝国进入了十几年无政府时期。 终结乱世的是利奥三世,利奥三世一是成功抵挡住了阿拉伯帝国的进攻,二是发动了极具争议的圣像破坏运动。 由利奥三世开创的伊苏里亚王朝以及之后的弗里吉亚王朝在连续不断的内部危机和外敌入侵中苟延残喘,一年不如一年。 按照正常帝国的逻辑,再过个一百年就差不多了。 直到来自马其顿地区的马夫巴西尔受到了拜占庭皇帝的赏识,得以进入皇宫。 巴西尔认识到了机会,当机立断宰了皇帝,登上了皇位,完成了传奇的壮举,他所开创的王朝因为他的出生地而被命名为马其顿王朝。 马其顿王朝可谓是一个传奇,硬是给拜占庭帝国又续了几百年的命。 巴西尔一世本就是一代明君,之后的“智者”利奥六世和“生于紫室者”君士坦丁七世都是在文治方面大有作为的皇帝。 当然,身处四战之地,只有文治没有武功怎么行呢? 所以接下来隆重介绍的的三位皇帝: 第一位“萨拉森人的白色死神”尼基弗鲁斯二世,打得阿拉伯人闻风丧胆。 第二位“战神皇帝”约翰一世,四面开弓,击败罗斯人、保加利亚人,兵锋直指耶路撒冷。 第三位“保加利亚屠夫”巴西尔二世,刚掌权时手忙脚乱,人到中年一鸣惊人,挥师北上彻底灭亡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他还将保加利亚战俘每一百人刺瞎九十九人,可谓是残暴至极。 这三位皇帝开创了中后期拜占庭的中兴之治,尤其是巴西尔二世,他将拜占庭帝国重新打造成了不可忽视的东欧霸权。 但是即使马其顿王朝如此明君辈出,拜占庭帝国的问题也是积重难返了。 巴西尔二世死后不久,拜占庭帝国再次陷入内乱,在内乱中,杜卡斯王朝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成为皇帝的君士坦丁十世并没有意识到外部环境恶劣,大量削减了军队的开支,导致军队战斗力极剧下降。 之后的罗曼努斯四世在曼奇克尔特战役中大败亏输,被塞尔柱人擒获。 在这两位之后,米海尔七世为了夺得皇位不惜向塞尔柱人出卖了整个小亚细亚,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的半壁江山。 于是在赵佶、朱祁镇、石敬磄三大贵物轮流附身拜占庭皇帝后,留给将军出身的阿莱克修斯一世的拜占庭帝国是一个死局。 科穆宁王朝的第一个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是一个力挽狂澜的“东罗马救世主”。 为了收复领土,阿莱克修斯一世决定向西方求援。 正巧,与此同时的罗马教会急需一场军事行动来维护教会的权威,如果能得到拜占庭皇帝的支持再好不过。 于是,在教会号召下,十万十字军浩浩荡荡穿过拜占庭帝国,渡过博斯布鲁斯海峡,先攻占尼西亚,再围城安条克,最终攻克了耶路撒冷,建立了诸多十字军国家,缓解了拜占庭帝国的国防压力。 而阿莱克修斯一世趁机收复了小亚细亚沿岸。 在阿莱克修斯一世之后,约翰二世的实力更是不容置疑,约翰二世在与佩切涅格人、罗姆苏丹国、亚美尼亚人的战斗中威风尽显,保卫着拜占庭帝国的每一片疆土。 约翰二世死于打猎事故,继任的曼努埃尔一世则是争议颇大。 曼努埃尔一世好的方面,收复了更多小亚细亚的领土,使匈牙利、十字军国家、罗姆苏丹国称臣,一度有巴西尔二世的雄风。 坏的方面则是亲近拉丁人的政策,恢复威尼斯人的特权等等,这些政策给拜占庭帝国埋下了祸根。 曼努埃尔一世死后,科穆宁王朝再无明君,最后的安德罗尼柯一世更是劲爆尾杀,以一己之力拉低了拜占庭昏君的能力下限。 安德罗尼柯一世可谓大器晚成,七十岁起兵夺权,残暴且无能,他发起了对拉丁人的屠杀使十字军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达到了冰点。 安德罗尼柯一世最终得到悲惨的下场,代替科穆宁王朝的是比杜卡斯王朝更加无能的安格洛斯王朝。 在科穆宁王朝走向末路的同时,十字军国家也逐渐势微,阿拉伯骑士萨拉丁带领伊斯兰军队在哈丁之战中重创了耶路撒冷王国,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欧洲三王也未能阻止耶路撒冷的失陷。 教皇迫切地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想要收复耶路撒冷。 但是十字军没有凑够足够的船只,于是便求助了邪恶贪婪的威尼斯人。 威尼斯总督答应借给他们船只,但是条件是十字军必须支付船只的费用,十字军没有足够的钱,于是只能指望从东征中得到足够的钱财 虽然耶路撒冷是圣城,但是太过贫瘠,无法支付威尼斯人的船只费用。 而东方最富饶的城市是君士坦丁堡。 此时的拜占庭帝国病入膏肓,外敌入侵与内斗并行,海防被完全荒废,十字军得以毫无阻拦的行驶到君士坦丁堡门前。 我来解释一下当时的情景: 这是十字军,这是拜占庭皇帝,拜占庭皇帝看到了十字军然后说道:“哇,十字军,我跑了!” 然后下一个皇帝上来,看到了十字军然后说道:“哇,十字军,我跑了!” 总之,十字军成功攻占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浩劫持续了数天,成为了一片炼狱,安格洛斯王朝终结,拜占庭帝国短暂的亡国,拉丁帝国成为了君士坦丁堡的主人。 但是此时的拜占庭帝国并没有完全灭亡,有数个拜占庭流亡政权盘据在拜占庭帝国的土地上与拉丁帝国分庭抗礼,比如伊比鲁斯、特拉比松、尼西亚。 其中的尼西亚帝国在几位明君的治理下恢复了生机,最终米海尔八世灭亡拉丁帝国,收复了君士坦丁堡,光复了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最后一个王朝,巴列奥略王朝正式开始。 巴列奥略王朝可谓是一个在内斗中逐渐消亡的王朝,在日薄西山的弹丸之地上,兄弟阋墙亲痛仇快的事情一再发生,硬生生的耗尽了拜占庭帝国最后的气运,我来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 一个人说道:“我是约翰,我是拜占庭皇帝!” 然后另一个人说道:“我是约翰,我才是拜占庭皇帝,你给我滚!” 之后被赶走的人说道:“可恶啊!居然抢我的皇位,我必须打回去!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如果你们能助我夺回皇位,我就把燕云十…不是,我就把巴尔干半岛上的地盘给你。” 在君士坦丁堡的那位就说道:“啊,你这个约翰真是太可恶了居然还请外族势力,简直就是引狼入室,祸患无穷啊!真的太坏了你这个约翰,我必须保住我的皇位!奥斯曼帝国,如果你能帮我保住我的皇位,我就把燕云…不是,我就会给你很多很多的钱!” 不过拜占庭帝国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在他进入生命的倒计时后,又连续出现了三位大有作为的皇帝,就像三只紫凤凰盘旋在美丽的夕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拜占庭帝国的末代君主,君士坦丁十一。 关于他,有一首著名的歌曲叫作《你将如闪电般归来》。 1444年,瓦迪斯瓦夫三世的十字军在与穆拉德二世的奥斯曼军队的战斗中大败而归,拜占庭帝国彻底失去了他的希望。 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乌尔班巨炮开始轰击狄奥多西城墙,君士坦丁十一世与热那亚将领乔瓦尼朱斯蒂尼亚尼亲临一线指挥战斗。 为了绕开铁链从金角湾发起进攻,奥斯曼帝国在陆地上铺上木板,将战船从陆地上拉入金角湾,完成旱地行舟的奇迹。 之后的一天晚上,罕见的日食现象与圣索菲亚大教堂上诡异的光使君士坦丁堡的市民、士兵失去了斗志。 在一片混乱中,拜占庭士兵忘记了关上一道进入君士坦丁堡的小门,奥斯曼军队顿时蜂拥而入。 最终,君士坦丁十一世穿着战甲,迎向奥斯曼军队,不知所终,拜占庭帝国正式灭亡。 而指挥这场战役的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被称作了“法提赫”,也即征服者。 这之后,伊庇鲁斯、特拉比松也相继被奥斯曼帝国灭亡。 这就是拜占庭帝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