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灵终结单位设定】为舰队撑起防空保护伞:神盾级导弹巡洋舰

2022-10-15 12:57 作者:MARK015  | 我要投稿

【基本信息】

名称:神盾级导弹巡洋舰

所属阵营:同盟国联军(Allied Nation)

舰船类型:导弹巡洋舰(CG)

舰船型级:神盾级(Aegis-Class)

舰船分级:老兵(防空/反导作战指挥舰,分舰队旗舰)

研发商:亨廷顿英戈尔斯工业公司(Huntington Ingalls Industries, HII)、BAE系统(BAE System)、日本海事联合公司(Japan Marine United)

生产商:巴斯钢铁造船厂(BIW)、布雷斯特造船厂、横滨矶造船厂

 

图片仅供参考

【性能数据】

排水量:10300吨(标准)、12800吨(满载)

长:188米

宽:21米

吃水:6.3米

动力:180000匹马力

动力系统:

全燃联合动力包(COGOG)(包括4座LM-2500型燃气轮机组)(双轴CRP双舵,2×五叶变距螺旋桨)

IPS船舶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

航速:35节

航程:7000海里/18节

编制:364人

 

舰船主系统:

整合式舰船域控制系统(Integrated Ship Domain Control System,ISDCS)(核心+接入双层架构)(Baseline4以后)

“宙斯盾”舰船综合作战系统(Baseline 9C)

同盟国联军全域联合指挥系统(A.N.I.C.S)

 

船电系统:

1×AN/SPY-1 S波段无源相控阵雷达系统(4×固定式阵列天线)(Baseline6前)

1×AN/SPY-4 S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4×固定式阵列天线)(Baseline6-10)

双波段雷达(DBR):【1×AN/SPY-3 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1×AN/SPY-4 S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Baseline10后)

1×AN/SPS-67(V)3平面搜索雷达(Baseline8后取消)

2×Decca Bridge Master E航海雷达(Baseline8后取消)

整合式舰载火控系统【2×火控照射雷达】

1×AN/SLQ-32舰载电子战系统

AN/USQ-89舰艇数据多重存取系统(SDMS)(SAFENET光纤总线)

协同作战能力(Cooperative Engagement Capability,CEC)终端

集成舰桥系统(Integrated Bridge Systems,IBS)(Baseline10后)

集成舰载网络系统(ISNS)

统一海上网络企业系统(CANES)(Baseline7后)

自动后勤信息系统(ALIS)

战略卫通天线

多组高频天线

 

舰载声呐系统:

1×AN/SQS-53C数控主/被动舰壳声呐系统

2×AN/SQR-19B拖曳阵列声纳

 

舰载武装:

2×MK-45 127mm/L62舰炮(Baseline7前)

1×AGS 155mm隐身舰炮系统(Baseline7后)

16×MK-41通用垂直导弹发射系统(8单元标准,热发射模式)(共16个模块,128个单元):

【可装填“冰冻地球”多用途低温导弹、“方阵”多用途微型导弹、“维纳斯”空对地导弹、“美杜莎”主动增程型防空导弹(ERAM)等】

(注:导弹垂发系统的装填方案可依据作战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此处仅提供一种示例方案)

2×MK-32 324mm三联装鱼雷发射管

 

舰载机:

西科斯基MH-60B“千里马”中型多用途直升机

 

舰船防护:

2×MK-15 Block1B密集阵近迫武器防御系统

水下声学对抗系统(Underwater Acoustic Countermeasure System,UACS)

舰艇鱼雷防御系统(SSTD)

舰载综合诱饵系统(Shipboard Integrated Decoy System,SIDS)(包括2×烟幕弹发射器)(Baseline9后)

 

其它:

侧向推进系统(输出功率150kW)

舵-鳍联合减摇系统

ISDS整合式防卫管理系统(仅主系统无响应时使用)(Baseline10后)

双开门机库

拉降式直升机着舰系统

通勤小艇

救生艇

科技等级:5

价格:$1650

生产前提:盟军空军指挥部

部署设施:盟军海军船坞

速度∶6(本体)、26(舰载机)、30(导弹)

作用∶防空/反潜/编队指挥

耐久度∶750

护甲类型∶中甲

射程∶30(导弹)/15(舰载机)

当曾经颓圮的红色巨人在一战后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再次蹿升时,一部分有识之士就预料到了苏联将在未来重新成为同盟国的有力对手。这些人中有军队体系内的将军,有智库的智囊,也有民间的爱好者,他们遍布整个社会阶层,并且(哪怕在心灵专家坚持不懈的影响下)都认为即便不是在现任苏联总理的任内,苏联也终究会在罗曼诺夫的后继者领导下重新成为一个超级大国,这样的认识大大地推进了盟军的军备建设。而即便在这一过程中有着心灵部门的从中作梗,由“军人、实业家、科学家”组成的盟军军备更新“三驾马车”的前进依旧是不可阻挡的,众多心灵精英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所造成的唯一变化不过是略微减慢了马车的行进速度而已。

不断前进的三驾马车为盟军带来了一系列基于当代最先进科学技术和对假想敌战力判断的工程学设计。而在这些日后将被一一应用至庞大的盟军舰队体系的设计中。无论是在战术作用和设计上都最为成功的,还是其体现的理念一路影响了其后绝大多数海军主力舰设计生产的。便是今日应用在所有同盟国联军海军驱逐舰级以上舰艇的,“宙斯盾”作战系统(AEGIS Combat System)。

作为由美国率先提出的,依托基于人工监控的复杂计算机系统建立,其最初的主要目的为整合防空作战中绝大多数操作步骤并将其自动化。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全称为“空中预警和地面整合系统(Airborne Earlywarning Ground Integrated System,AEGIS)”的“宙斯盾”系统无疑已经青出于蓝,远远超过了其前辈们对它的构想,并在长期的服役中拓展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作用,从而使得“宙斯盾”系统从一开始目的单纯的自动化防空作战指挥系统发展到今天综合防空、反舰、反潜、对陆攻击等多维度作战指挥的自动化指挥决策与武器系统控制系统。正如其名字缩写(AEGIS与希腊神话中宙斯等诸神使用的盔甲、盾牌是同一个单词)一样能够成为今日美国乃至同盟国联军海军舰队用于应对水上、水下、空中、网络等多维度攻击的“全能保护盾”。

以“宙斯盾”系统为代表的自动化作战决策系统构想早在第二次超级世界大战中,苏联推出他们的V3火箭为代表的实用化导弹武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而这一进程随着苏联海军从名存实亡到可与盟军舰队分庭抗礼的过程而被忧心忡忡的盟军高层们加速推进。随着罗曼诺夫总理的上任,苏联海军按照争霸大洋的海军战略和装备发展规划得到了“快速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发展。在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如同“下饺子”一般下水新型船只的同时,苏联军方也在高速突防、重型大威力战斗部设计思想指导下开始同时推进多种准弹道式或者低空超音速突防式、不同射程、不同飞行高度和速度的反舰导弹的研发。这些先进导弹不仅可以装载于水面舰艇之上,而且也可以配备在潜艇和飞机等多种平台上。在此基础上,苏联海军的反舰作战原则强调先敌齐射、密集性导弹进攻。在盟军高层对苏军的作战想定中,若要对同盟国海军进行反航母作战,WSA海军必将在预定海域调集包括巡航导弹潜艇(也即后来的“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常规或核动力鱼雷潜艇(后来的“台风”级常规潜艇)等水下力量为第一梯队,以多个水面反舰突击群在大型导弹载舰(后来的“无畏”级导弹舰)的配合下提前埋伏到预设战场海域。由第二梯队和主力,协同潜艇多路、多域、多批次、全方位地发起密集导弹突击。第三次超级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种种事实证明,这一想定无疑是相当正确的,它不仅预测到了类似目的的作战舰艇的出现,更预测到了这些作战结构背后体现的作战理念。因此,同盟国海军迫切地需要一系列“新的东西”来改变面对WSA海军时的颓势。

鉴于新的舰对空防御需求,美国海军在1963年11月提出了“舰用导弹系统(Shipboard Missile System)”研究项目,即后来“宙斯盾”作战系统的前期项目。系统研制要求是具备探测、跟踪和摧毁飞机、导弹和海上目标的能力。但是随着苏联海军潜艇力量的不断增强,来自红色巨人的水下威胁也在与日俱增。为此美国海军认为必须对“舰用导弹系统”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在1969年12月,美国军方与美国无线电公司(RCA)政府系统部门签定了研究发展合同,并将“舰用导弹系统”更名为“空中预警-地面综合系统”(Airborne Earlywarning Ground Integrated System),英文缩写为AEGIS,这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宙斯盾”系统。

而在宙斯盾系统研发进度稳步推进之时,盟军意识到他们需要一级专门的搭载舰用于安装全套宙斯盾系统,同时自身也需具备一定的作战能力。同时,由于为了应对WSA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盟军也不得不采取防御性质的扩张政策,并在世界各地均部署有军事、研发和生产设施。此举也迫使盟军不得不下水大量的舰队油船以支持日渐落后,自持力和理论航程均无法满足长期航行需求的海军舰队。

基于以上原因,以及对原有成功体系的继承,盟军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前退役掉所有老旧的“斯普鲁恩斯”级巡洋舰,转而以新研发的大型防空/反导和指挥任务平台取而代之。

盟军海军对这一新型平台寄予厚望,并提出了如下六点硬性要求:

1.本舰需搭载有正在研发中的全套“宙斯盾”系统支持设备,包括搭载最新的AN/SPY-1无源相控阵雷达,并集成高算力的集成式处理设备,新的高容量舰载设备数据传输总线,配套的增强型冷却系统和电力系统,并要求驻有技术专家以便进行随舰维护。

2.本舰需配备各型导弹以作为主力武器,并以防空作战为主要作战目的。导弹的数量和配置需能形成射程的梯次变化以构建防空体系。并配备不低于100个通用型垂直导弹发射装置。

3.本舰需拥有不低于32节的最大航速和以不低于18节航速巡航超过6000海里的能力。并要求尽可能应用节能和高效率的船用动力系统和全舰电网。

4.本舰除具备高级别防空反导作战和综合指挥能力外,还应需具备基本的对舰、反潜需求。且应当至少配备一架舰载通用直升机及相应的机库和助降系统。

5.本舰需配备高通量、高安全和保密性、准实时且抗干扰的舰载数据链/数据通信系统,并能够在友军配合下具备“协同作战能力”理念当中要求的能力。

6.本舰需具备较高的自动化水平,船员数量应维持在350名左右,且居住质量应在斯普鲁恩斯级的基础上加以改善。

基于盟军海军提出的以上六点要求,并经由同盟国体系内各阵营的协商,在综合了各阵营的共同需求和考虑了客观差异后。一种计划以其搭载的革命性整合式作战系统为命名的新型主力舰方案已是呼之欲出。在未来数十年内,这型舰艇都将充当盟军海军体系中的防空/反导作战指挥舰,并且在没有航母存在的盟军舰队中充当分舰队旗舰的角色。

1980年,在经过长期的准备后,这型被命名为“宙斯盾(Aegis)”级或“神盾”级的巡洋舰首舰“宙斯盾”号(USS Aegis,CG-47)开始安放龙骨。这宣告了该型巡洋舰大规模建造的开始,由于日益强大的红海军威胁,盟军也相对应地加快了该级舰艇的建造速度。在巴斯钢铁造船厂、布雷斯特造船厂和横滨矶造船厂竭尽所有产能用于建造该型舰艇的同时,在全球各个配备有模块化前线船坞的盟军基地处均得到了授权并开始建造神盾级巡洋舰。

图片仅供参考

神盾级巡洋舰采用常规的单体船型设计和高舷桥楼型舰型。作为高航速舰艇,其横剖面面积曲线艏端被设计为直线型,使前体排水量分布更加均匀,此举有利于减少兴波阻力。横剖面面积曲线艉端则由于对阻力影响不大而做成微凹形。水线艏端则采用直线型设计,由于舰体采用较宽的方艉,因此水线艉端被设计为与方艉较宽的艉板宽度相配合。

神盾级巡洋舰采用U形横剖面,并与尖劈形水线相结合,其顶端设计水线半宽较窄。此种设计相比V形横剖面而言伴流较为均匀。为了满足快速性和耐波性的要求,神盾级巡洋舰采用向前倾斜式艏柱,前倾角25°。从而使设计水线及其附近上下的水线都具有小的进角。同时,采用前倾式艏柱还能延长甲板长度,增加甲板面积,且看上去美观大方。

神盾级巡洋舰的艉端形状采用了方艉设计。这使得神盾级巡洋舰在湿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增加了设计水线长度,且因为方艉底部水流平直地由艉部断离,损失能量少,所以有利于航速的提高。同时,采用方艉还能有效减少航行时的艉倾,有利于提高横稳性。较宽的艉部水线还能有效遮挡螺旋桨产生的尾流;艉部甲板面积大也同时有利于舰炮和直升机飞行甲板等系统的布置。不过相对的,方艉设计也存在着倒车性能偏差和波浪中容易产生拍击现象等缺点。

出于安装声呐系统和降低航行阻力的客观需要,神盾级巡洋舰采用球鼻艏设计,在塞入一整套声呐系统后,经过多次模拟和迭代优化的球鼻艏设计不仅能够保证集成声呐组件的安装空间和声呐的有效工作,还能为舰体降阻达5%。

神盾级巡洋舰的水线下附体部分包括四组非收放式零航速减摇鳍以及两个悬挂式平衡舵。两者共同组成了神盾级巡洋舰的舵-鳍联合减摇装置,减摇鳍能够有效减少舰船在风浪中航行时的横摇角。而采用复合材料制作的舵面轻盈,所需转舵力矩也较小,其舵机限位器被设置在35度,配合舰体前端功率可达150kW的侧向螺旋桨推进系统,使得神盾级巡洋舰具备灵活的转弯能力。

为了满足高航速的需求,神盾级巡洋舰采用了适配其吨位的COGAG全燃动力方案,这一方案包含两组共4台LM-2500燃气轮机,单台LM-2500燃气轮机的输出功率可达45000马力,简单循环效率可达39.5%。四台主机并联可使神盾级获得180000马力的理论总输出功率。进而驱动其达到预计的35节航速。此外,出于提高机动性的考虑,神盾级巡洋舰还配备有两个侧向的推进螺旋桨,此举能大大降低战舰的转弯半径,但提高了对船体金属材料疲劳性质的要求。可惜的是由于在早期神盾级的建设期间,其使用的HSLA系列船用强化钢尚未有质的突破,因此导致工程人员们不得不以冗余的结构设计来取代先进材料的作用。这在使得神盾级的船体超重的同时,也导致其舰体寿命相较于同期的企业级航母和地平线级驱逐舰而言偏低。在未来,三战爆发后,这一缺项将长期困扰盟军前线基地的后勤体系。直到神盾级的Baseline5改型使用了全新的HSLA-200船用钢并取消了原本的冗余结构才宣告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由于设计时间较早,因此对于神盾级巡洋舰而言,许多盟军海军后期设计的舰艇的一些标准配置在其身上均未能马上实现,比如对全舰电力进行智能管理的综合电力系统(IPS)就只有在基线4后的改型才有安装。在未安装这套系统的基线1-3型上,随舰的技术人员们需要根据轮机舱提供的准实时数据手动开启/关闭舰上的各类电子设备以统筹和分配电力,效率低下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无谓的损耗。

这一问题在基线4(Baseline4)后通过新增的IPS系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通过智能化的计算机系统,IPS能够实现全舰能源的统一供应、分配、使用和管理。此举得以降低神盾级原动机的噪声信号,提高自身的低可探测性。而可采取灵活方式布置的发电机组更是可以降低在舰船遭到攻击时原动机同时损毁的概率,提高舰船生存性。除此之外,采用综合电力推进的推进系统还能提高舰载燃气轮机的效率,其燃油消耗量会较未采用IPS而安装相同原动机的战舰下降10%到25%不等。这使得早期基线1-3型上受限于发电量而不得不限制AN/SPY-1相控阵雷达的输出功率的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在充沛的电力支持下,被称为“电老虎”的AN/SPY-1现在也能功率全开而不必担心挤占其他必须设备的用电。而同样的发电量现在甚至还有所富余,可以分配至其他的舰载系统以增强它们的功能。

前文提过神盾级基线1-4型船体均采用冗余结构设计以适应舰船在高航速状态下的急转弯给舰体带来的超强应力。虽然这一设计在基线5及之后的改进型由于采用了全新的HSLA-200船体钢而取消,但这一设计实际上发挥了超越设计师预想的功能:两侧的冗余结构和水密隔舱配合,从而提高了船体的防护能力和抗沉性。在第三次超级世界大战初期的华盛顿战役中,一艘基线2改型的神盾级巡洋舰“文森斯”号(USS Vincennes,CG-49)在正面硬接了一发无畏级导弹舰发射的“口径”巡航导弹攻击后依然能够保有部分作战能力。在进行了应急损管后,该舰一面进入面向无畏级的撞击航线一面向其他苏俄舰艇倾泻了本舰绝大多数的火力,虽然意图撞击无畏级的意图最后没有成功,在苏俄舰队随行护卫舰的攻击下文森斯号最终在半途沉没,但在其沉没前投射的大量火力造成了3艘海狼级驱逐舰和一艘台风级潜艇的沉没。华盛顿战役中的这个细节向盟军证明了冗余结构设计并不完全一无是处。因此即便在基线5以后的改型上取消了冗余结构设计,但盟军依旧为神盾级增设了大量的水密隔舱,并完善了原有的应急损管机制。使得基线5型以后的船体防护性和抗沉性和基线4前的基本相同。

除船体本身的硬防护外,盟军显然更加注重“接触前摧毁”的主动防护,作为盟军海军体系中的二等主力舰,神盾级配备了完善的对海、反潜、防空、电磁四维防护体系。神盾级巡洋舰可通过舰载机、主炮、舰载MK-41VLS搭载的各类导弹和“密集阵”近防系统对来自水上、水下、空中等多个维度的各类来袭火力进行有效应对;通过AN/SPY-1相控阵雷达对来袭火力进行远程预警,通过标准-3远程防空导弹对敌方远程弹道导弹进行中/末端拦截;通过标准-2防空导弹对来袭火力进行远程拦截;通过“美杜莎”增程主动防空导弹和舰炮对中近距离目标进行精确打击;通过“密集阵”近防系统(CIWS)的M61A1型6管20mm火炮来拦截极近距离目标;最后的舰体则与来袭火力进行零距离对撞。此外,为应对电磁领域的新兴威胁,神盾级巡洋舰还搭载有电子战系统和各类主/被动诱饵对来自水上、水下的各类来袭火力进行全领域范围内的干扰、欺骗和压制。

针对神出鬼没的苏联潜艇,神盾级巡洋舰也并非毫无准备。除了舰载MK-41VLS可搭载“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对敌方潜艇进行打击外,神盾级搭载的西科斯基SH-60中型直升机也能换装反潜设备执行反潜任务;不过用于执行反潜/反舰任务的主力还是舰体中部两侧加装的2组MK-32 324mm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46轻型鱼雷对敌方潜艇和战舰实施有效打击。在打得一拳开的同时神盾级还能免得百拳来,通过声学原理和舰载欺骗设备,神盾级得以对敌方水下兵器进行各种诱骗。这些诱骗措施包括拖曳式鱼雷诱饵、自航式鱼雷诱饵和噪声干扰器等。神盾级巡洋舰的声学诱饵主要分为主动诱饵和被动诱饵两种,前者通常安装在舰船侧舷的特种发射器上,在入水后即开始对敌方水下武器进行一系列干扰,常见的方法比如模拟本舰的声纹信号使敌方鱼雷偏离目标。后者则通常安装在舰上,采用播放噪音等方法干扰对方声学传感器。基线9(Baseline9)后的改进型出于系统集成的要求,所有这些或主动或被动的软杀伤诱饵被全部整合至新增的舰载综合诱饵系统(Shipboard Integrated Decoy System,SIDS)中,在通常作战时则交由舰载主机统一管理。

考虑到防空/反导任务的客观需求,神盾级搭载有16组8单元MK-41通用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共128个单元的总装载量、防空作战特化的防空导弹搭载量和针对“美杜莎”短程防空导弹的“一坑四弹”专用发射箱设计使得神盾级拥有无与伦比的防空火力,在盟军海军作战中同地平线级驱逐舰一起扮演着防空作战的中坚力量。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载导弹储运/发射装置,MK-41在前型MK-26发射装置的基础上提高了火力并降低了全寿命周期成本,还增加了大约50%的贮弹量。MK-41能够装填同盟国联军作战序列内绝大多数的舰载导弹,包括“冰冻地球”多用途低温导弹、“方阵”多用途微型导弹、“维纳斯”空对地导弹、“美杜莎”主动增程型防空导弹(ERAM)等。由于采用的导弹均为来自盟军联合作战体系中的成熟货架产品,因此在价格低廉的同时仅需简单的修改就能完成与舰载火控系统和雷达系统的整合。

为了在合适的成本内尽可能地实现原定的对陆/对空/反舰多元化职能,早期的神盾级安装有2座MK-45 127mm/L62舰炮,这种多用途轻量化舰炮可靠性高,易于安装维护,且仅需3名操作人员就能控制。重量仅有21.7吨的MK-45适装性非常良好,广泛应用于盟军海军各阵营的海军舰艇,但相对较轻的重量换来的是相对较低的射速(MK-45舰炮的射速仅有20发/分)。改进后的MK-45 mod1型还能进行自动化选弹,能够在六种不同的弹药中进行选择,大大提高了舰炮系统的多用途能力。作为一种可以以相对便宜的价格实现跟导弹持平甚至超出的投射量的火力投射系统。将MK-45用于导弹系统的补充显然是再好不过的了。不过随着战争的进行,各种先进武器的问世也让这型舰炮逐渐落后,毁伤能力也逐渐不尽人意。因此在基线7改型后,所有的神盾级均对主炮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将老旧的MK-45换成了新锐的AGS(Advanced Gun System,先进舰炮系统)。

新的AGS是一种模块化,垂直装弹的全自动隐形155毫米舰炮系统。相较于现役的MK-45舰炮,AGS的装药量是其3倍,持续发射能力为2.5倍,齐射压制能力为4.5倍。但优越的性能必然伴随着代价。由于主炮口径和倍径的提升,加之全自动化控制所需的机电设备和高度隐身化的炮塔外壳,该型舰炮的空重高达87.5吨,几乎是MK-45的4倍重。而且这还不包括全新的155mm智能弹药和其他155mm炮弹的重量。大幅增加的重量使得盟军不得不将新舰炮的数量从两座削减到1座,并在原来的后部舰炮位置分配了设备和仓储设施才得以重新平衡舰体。沉重的前部舰炮还对基线7后的神盾级巡洋舰造成了些许适航性上的影响。不过在AGS具备的“多发炮弹同时弹着(MRSI)”能力,也就是通过不同的发射参数(仰角、炮弹弹道设定等)让4~6枚先后发射的炮弹在75海里的距离外同时落地的能力面前。这些代价都是可以接受的。换装了新型AGS后,一艘神盾级巡洋舰上的舰炮火力便抵得上一个盟军炮兵营。配合多艘友舰的AGS系统打击,可以给地面目标以沉重打击。

神盾级巡洋舰在其舰艏球鼻艏内搭载有AN/SQS-53C数控主/被动舰壳声呐系统。AN/SQS-53C是神盾级的主要声纳,它能够同时主动(发射自己的声纳脉冲)和被动(听其他船只发出的声音)操作。当作为主动声纳使用时,AN/SQS-53CC有多种模式,包括表面导管、底部反弹和收敛区,这取决于目标和普遍条件的选择。除潜艇搜寻外,AN/SQS 53C还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内搜寻水面舰艇的声音特征。

有了先进的武器,自然还需要先进的索敌手段与其配合,才能达到消灭敌人的最终目的。神盾级巡洋舰搭载有先进的AN/SPY-1无源相控阵雷达系统,它采用4面天线阵的构型,使用在探测距离和分辨率之间折衷的S波段。其对高空目标的侦测距离最远可达450千米,可同时追踪200个以上的目标。两座搜索雷达和航海雷达则作为主雷达失效时的补充,使得舰船依然能保持正常航行。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有的AN/SPY-1型雷达已逐渐无法满足神盾级的客观作战需求,因此,随着战争进程的进行,对神盾级雷达系统的升级改进也在不断进行。由于雷达系统是舰载宙斯盾系统最关键且重要的模块之一,因此对于神盾级巡洋舰的各个增量更新而言,雷达系统的软/硬件更新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事情。基线6后的更新使用新的有源相控阵,也即AN/SPY-4 S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替换掉了无源体制,在频宽、信号处理和冗度设计等方面相较于无源体制都具有较大的优势。而到了心灵终结战争期间,得益于悖论引擎内部通过引力场干涉在局部(比如实验和工程区域)实现的“时间缓速”技术。盟军工程人员最终攻破了双波段雷达所需的复杂电磁兼容问题。并将可用的双波段雷达系统交付给一批新的在船台上建造的神盾级巡洋舰。而这些第一批加装了双波段雷达的神盾级巡洋舰则被称为基线10增量更新。

新的双波段雷达由两座分别工作在不同波段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组成:1座新增的AN/SPY-3 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和1座原有的AN/SPY-4 S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两者协同工作,优势互补。得益于现代技术,在经过整合后一部雷达即可承担过去水面搜索雷达、火控雷达、反导雷达、目标捕获系统、雷达助降系统等5种雷达的全部工作,而且在性能超越它们的同时其设备重量和体积仅是这些雷达加起来总和的几分之一。效率、体积和输出功率均得到了成倍提高。

此外,神盾级巡洋舰还实现了火控雷达系统的整合,除自成体系的密集阵近防系统外,全舰所有的火控照射雷达全都交由一个整合式雷达进行,极大地精简了机电组件,节省了能源消耗,同时也使舰上的电磁环境为之一新。

无论是作为防空/反导作战指挥舰还是分舰队旗舰。两种职责及自身的需求都要求神盾级巡洋舰融入同盟国联军海军作战体系中。“人多力量大”,只有协同友军一起才能在战场上打出最凌厉的组合拳。

这要求神盾级巡洋舰具备协同作战能力(Cooperative Engagement Capability,CEC)。

在新时代背景下,战斗兵器日益朝着智能化、无人化、协同化方向发展,而CEC的产生正是来源于新时代技术发展对海军战略战术提出的新要求。

通俗地来说,所谓的“协同作战能力”就是通过全域联合作战网络,友军各战斗单元都可以得到来自整个战区内所有单位传感器的信息集合,而不再是只能得到本地传感器的有限信息。通过复合跟踪和识别,战斗单元可以追踪并打击原本无法被探测到的目标,作战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说白了,CEC就是通过一个整体网络,将整个战区内所有的小至士兵大至航母的友军单位联系起来,实现作战资源的最大利用。

CEC通过实时、超视距、高速的分布式网络来共享各平台的传感器协同检测数据,具备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各协同作战平台采用独立的高容量并行处理算法来融合传感器数据,形成对战区情况的精确认知和高度协调。

利用CEC系统,友军各单位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可以摆脱过去作战中的一些限制。“解锁”更多的新战术。比如著名的“A射B导”战术。

像神盾级这样的平台通过CEC系统获得了系统整体对抗的优势,主要包括扩展战场态势感知,地面、海面和空间传感器信息的共享扩大了探测范围。通过远程探测/精确跟踪,可更早做出发射决策,从而克服单平台传感器探测范围的限制,扩大武器的有效使用范围,具备从其他传感器提供的信息中进行打击的能力。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要求,神盾级巡洋舰还可实现面向任务的传感器重组,由其中部分信息感知功能系统临时组成一个新的特定系统用以完成特定的作战任务,增强对作战空间的一致性理解,有效缩短系统反应时间,提高拦截概率。此外,由于CEC的数据共享允许局部无线电静默,分散的战斗单位由于具有相同的态势图,可以从不同区域拦截突防目标,增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战斗能力。在敌方实施干扰时,多传感器的组合可以维持战场态势图。总之,CEC系统的问世和大量推广将会把参战各单元进行前所未有的紧密连接,可谓是开创了战争的新纪元。

为保有基本的多用途能力,神盾级在其舰艉布置有直升机机库和安装有拉降式助降系统的飞行甲板。这样的配置允许神盾级巡洋舰正常运作一架舰载直升机和极限运作两架直升机。而对于直升机的选择,一向擅长拿来主义的盟军很容易就瞄上了成熟、成功的现有作品:由西科斯基直升机公司制造的海军型舰载多用途中型直升机,MH-60“千里马”。这是一种四旋翼,双发动机的10吨级中型通用直升机。相比于陆基型UH-60,海军型“千里马”的机身蒙皮经过了特殊处理,以适应海上高盐高湿度环境,并增加了旋翼刹车,旋翼经过了全新设计可自动折叠。尾部的水平尾翼呈矩形也可以折叠,而陆基型的水平尾翼则呈梯形。海军型的飞行员座舱并没有用装甲强化;后机身装有防撞的双油箱燃料系统,油箱总容量2241升,油箱1/3以下部分能够自封;并考虑到海上求生的需求额外增加了紧急漂浮系统。

虽然和在陆军中服役的兄弟们不太一样,但海军型“千里马”依旧着眼于无与伦比的多用途性,无论是运输货物,前出侦察,还是反潜作战,海上救援。这型直升机都不在话下,只需搭载不同的装备,就能执行不同的任务。即便作业环境和对象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这匹“千里马”依旧任劳任怨地为自由意志服务,并能高效、快速的完成盟军指派给的目标。

作为庞大的盟军海军舰队中承上启下的舰种。神盾级巡洋舰肩负着沉重的使命,一方面,在以航母为中心的航母打击群(CSG)中,她将指挥整个打击群所有舰只进行防空/反导作战,让航母可以腾出手来应对其他区域。而在没有航母的中小规模舰队中,她又要充当分舰队旗舰的角色,统帅着整支舰队完成盟军总部下达的预定目标。如果说“地平线”级导弹驱逐舰是仆人,“企业”级航母是主人,那么神盾级导弹巡洋舰就是那个忙前忙后的管家。她们的数量相对较少,但又要承担着繁重而复杂的任务。没有她的统筹规划和指挥决策,盟军舰队将是一盘散沙。在整个三战期间,大量下水的神盾级巡洋舰成了WSA海军航空兵和空军的永远噩梦,她不仅自身搭载有足以让周边数百海里变为“禁飞区”的足量导弹,而且通常出现的时候还伴随着多艘同样搭载着大量防空导弹的“地平线”级驱逐舰。在层层防空导弹组成的固若金汤的防空保护伞面前,连以高速著称的Su-57“狐步舞者”战机都占不了多大便宜,更别说那些低空飞行,跟喷气机比起来慢得像爬的直升机了。只有基洛夫飞艇这种大型的空中要塞能够凭借装甲和庞大的体型强行通过防空网,但依旧会遭到严重的损伤。WSA飞行员们甚至不愿接近一片只是据称“可能存在”神盾级巡洋舰的海域执行任务,这本身就是对神盾级出色作战能力的最好褒奖。而在三战末期,正是这些日夜巡弋在英吉利海峡的神盾级配合短剑防御系统一起,为整个可能随时遭到MIDAS洲际弹道导弹打击的英格兰艰难地撑起了保护伞,进而保护了上千万自由意志者不受战略核武的威慑。而在心灵终结战争期间,大量被心控的神盾级也同样调转炮口,为了尤里统合全球心智的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在统合心灵网络的加持下,不论是盟军还是苏军,现在都能藉由等级更高、效率更强的“心灵数据链”互通有无,这更是大大增强了神盾级巡洋舰的指挥决策作用。甚至连焚风反抗军也对这种中型舰艇青睐有加,将其与自家的利维坦无人机航母和魔鬼鱼无人防空舰混编行动,作为魔鬼鱼级的“有人控制舰备份”而存在。对于这场似乎永无止境的战争的参战各方来说,无论什么地域,什么军队,什么环境,神盾级导弹巡洋舰都有它的用武之地,直至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战场侦察已经揭示了至少以下数点关于神盾级巡洋舰的情报:

力量倍增器——即便没有神盾级,光靠地平线级驱逐舰也不是不能完成各种作战任务,但如果一支舰队里有了哪怕一艘神盾级的存在,在其高度自动化的指挥决策中心的帮助下都能极大地提升整支舰队的作战效能。

防空保护伞——凭借自身搭载的大量各型防空导弹,神盾级巡洋舰得以构建一个严密的,多梯次的,井然有序的防空网,进而杜绝周边几百公里内未经舰队指挥部允许的任何飞行活动。正如盟军司令部宣称的那样,有神盾巡洋舰在,“连一只鸟都飞不进我们舰队的防空圈中”。

分舰队旗舰——作为盟军海军舰队体系中的二等主力舰,神盾级巡洋舰凭借其自动化的指挥决策系统,有能力独自指挥一只中小规模的舰队完成各项任务。在盟军以各种目的而设立的各种特遣舰队、特混舰队中,她们的身影总是不可或缺。

选中:

Scanning for aircraft.扫描飞行器。

Aegis reporting. 神盾报告。

Protector of the Allied fleet.盟军舰队的护卫者。

Allied cruiser ready.盟军巡洋舰就绪。

Missile systems operational.制导系统运作中。


移动:

Guiding systems set.导航系统设定。

Adjusting for current.流速矫正。

Navigating waterspace.海域导航。

Plotting course.测绘航线。

Rudder set.舵向设定。


攻击:

Bring 'em down!击落他们!

Rockets' red glare.火箭发出赤色炫光。

Let loose the Allied fury!释放盟军之怒!

Launch the heat seekers!发射热跟踪导弹!

Clearin' the skies!清扫天空!

All hands on deck.全员就位。

Launching heat seekers!发射热跟踪导弹!

Target confirmed.目标确认。

【附加信息】

可以探测隐形单位 (范围8)

导弹在发射中和起飞前免疫伤害

可以自动回复耐久度

导弹可以被防空火力摧毁

舰载机消灭敌人时,母舰会获得其价格75%的经验值

舰载机发射的导弹可穿越爆裂屏障,但舰载机自身不能穿越爆裂屏障

可以攻击坦克碉堡内单位

可以在移动中攻击

可以发现伪装、隐形和潜水单位

外部结构损坏严重时,修复速度加快

提康ProPlusMax版(确信)

没错,我还有脸回来(逃)



【心灵终结单位设定】为舰队撑起防空保护伞:神盾级导弹巡洋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