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读庞统传:未成的凤雏

(本文系个人观点,图片与白话译文来自网络)
庞统字士元,从各种资料来看,他肯定不是士族大家,应该是个寒族出生。他“少时朴钝,未有识者,”从记录上来看,没有能说明他教育程度的详细记录。不过根据他后来的言行举止,他应该至少读过当时经典,并且算是一个知识分子,不过他不是士族,也没有显现出什么特异之处,所以没有人注意他。他人生的第一个亮点是遇到了司马徽,那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认为他很不俗,称赞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之首,于是渐渐出名”,司马徽从姓氏来看也是一个士族成员,东汉末年名士,据说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的美称,有些人认为他向刘备推举诸葛亮和庞统,是三国背后的操盘者。这纯属是地摊文看多了养出来的阴谋论。司马徽是士族而且学识渊博,对于这种人,推举人才也能算是他实现社会价值的最简单方式。无论如何,他对庞统的评价很高,有了这么大来头的人背书,庞统终于也出人头地,至于两个人谈了一个晚上,到底谈了些什么?司马徽到底欣赏庞统的学识还是政治眼光?至少我们是不能知道了。
后来南州郡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奋奉养父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规规矩矩的老实人,至少也不会是那种狂放不羁的侠客。此处有记载一个小故事,说庞统非常喜欢夸赞人,但这些人其实才能都没有那么好,当时的人感到奇怪并问他,庞统回答说:“当今天下大乱,正统的大道没有实行,好人少而坏人多。正改整顿风俗,宣扬大道,如果不说他们好就不能让他们被人尊重,不被尊重那么做好事的人就少了。如今我提拔十个人,有五个不称职的,还有一半称职的,也能冲上教化,使有志者勉励自己,不也能行吗?”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庞统的价值观:庞统是一个忠实的儒学教徒,他认为要让天下恢复和平,还是得靠“宣扬大道”,但是与后世那些泡在典籍里庸俗的读书人和那些只是口头说说的官僚主义地方官,庞统还是一个偏实干的人,他夸赞人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民众觉得收到尊敬,在人心不稳人才稀缺的战争年代招揽能够做事的人才,从而让社会民俗逐渐“回到大道”,但这种治理方式是偏温和的,有点像是春秋时期治理小诸侯国的方式,从后世我们可以看到这有点像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庞统也可能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但无论如何,庞统没有在任期内表现出什么惊为天人的政绩,也没有显示出自己是否有政治长远眼光和实际战略技巧。
吴国大将周瑜帮助刘备取得荆州,庞统因此担任南郡太守。周瑜死后,庞统护送丧事到吴国,吴国人大多都听说过他的名声。等到他要回到任上时,在昌门集会,陆绩、顾劭、全琮都在。这里能看出,庞统执政时期的政策,至少让他获得了民众的支持,从而也赢得了江东士族名士的好感。,陆绩、顾劭、全琮这些人,不是大名鼎鼎的学士就是政治上有影响力的士族,而庞统能对这些人做出理性的分析:“陆绩可以算得上一匹笨马但能不停的跑动,顾邵可以算得上一头笨牛但能够驮着重物走远路…(全琮)你喜欢施舍,还好名声,就像汝南的樊子昭。虽然智力不多,也是一时的俊杰。”这种评价即使不说是尖锐,也不能说是顺着这些名士面子所说的客套话。但这些名士不但没有生气,还对着庞统说:“如果天下太平了,一定和你一起来评价天下的读书人。”可见庞统眼光独特而不狂放,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赢得有利自己的局面,与这些名士保持如此真诚的友谊,可见庞统不只是一个“亲百姓蔑士族”的愤青,他对社会状况,自己的处境和未来的目标有明确认识,也有一定的施政能力。
此时刘备担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担任耒阳县令,但这时他的县因为政治不好,被免除了官职。这事情可能是庞统那套“夸人易俗”的政策在新地方不怎么管用了,但也有可能是东吴认为庞统与刘备走得太近,而在国内有一定的人脉与名声,害怕造成隐患,故而找了借口削去他的权力,此时周瑜已死,东吴在国内对刘备的看法也分裂成合作与利用两派,其中是否有政治手段也不得而知,所以以上第二条只是个人猜测,没有实证。
后来吴国大将鲁肃写信给刘备说:“庞士元不是一般的人才,如果让他担任治中、别驾等职务,才能让他发挥出才能。”如果鲁肃的话是真诚的,那么上面那条关于政治手段的猜测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依据了。第二种可能是东吴方面明面提升庞统,实际希望将庞统安排在刘备身边牵制他,而这要有两点前提;第一是确定庞统对东吴政权的认同和忠诚,第二是保证庞统对刘备集团的不信任,但从庞统的言行能够看出:庞统是一个遵循儒家思想的学者,他对正统性肯定看得很重,很难说他与一个姓刘的中山王一起,不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所以我偏向认为鲁肃是“挺刘派”,希望让庞统帮助刘备管理好荆州,并进一步利用他的名声,来打击曹操和其他诸侯。但无论背后有怎样的政治考虑,但无论如何,庞统走向了刘备,,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对他的待遇仅次于诸葛亮,最后他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可见刘备当时求贤若渴的紧迫感。之后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这里倒是不能说刘备肯定庞统的战略能力高于诸葛亮,只能说刘备偏向于将自己信任的人安排在后方,以防备东吴的阴谋,这一点也是刘备的精明之处,也不必苛责刘备是老狐狸或者对人才阴阳两面,实在是经历造就的谨慎,而在《江表传》中还有如是记载:“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庞统回答:“确有此事。”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这段对话发生的时间应该是刘备已入蜀,此时刘备就敢于直接询问庞统周瑜的阴谋手段,而庞统也毫无顾忌地肯定刘备的猜测,此时两人的关系算是相互信任了。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把刘璋擒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刘备说:“刚来到别人境内,还没有恩信,不能这样做。”这里刘备有着对政治道义的考虑,而庞统却是非常的激进,这可能是他急于赢得刘备的信任,也可能是他认为事态非常急迫,以至于必须冒着名声受损的风险绑架刘璋,从庞统之前的言行,倒不能说他是一个阴险狡诈者,只能说在这是他确实表现过于激进,没有被刘备认可。
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替刘璋北征汉中,此时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计。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精兵,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写信劝刘璋,让刘璋打发您回荆州。您还没到成都的时候,派人告诉他,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意向;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因为您的回去而高兴,估计必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因此把他们拿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军队,进军成都,这是中计。撤退到白帝城,和荆州连成一线,慢慢的谋划攻打他,这是下计。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带来大祸,不能长期这样。”此处庞统详细描绘了他的战略目标以及自己的观点,他依旧保持着激进的态度,认为上策就是大军入蜀直接盗取刘璋的土地,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我们能看出这种方式是最急进冒险的,而且事后会带来很大的政治负面损害。但庞统此时应该也能看出刘备处境的尴尬,如果不能及时取得立足的资本,可能就会被东吴渗透慢慢瓦解他的势力。所以他还提出了一个较为温和的战略:绑架将领先取下几城后缓缓图之,这招相比于庞统的“上策”,算是有所温和,但依然逃不过最后要“吞并同族”的负面政治影响和事后的治理困局。但军师最关键的才华是让上层能够按着自己的想法行动,刘备怀有野心又担忧政治名声,但还是选择了入蜀。这个决定为刘备政权赢得了立国资本,也留下了长久的地方治理难题并最终大大削弱蜀汉国力,但从当时来讲,以庞统的上策行事,也很有可能导致蜀地士族和军队的强烈抵抗,二者实在不能说是哪个高哪个低,都只能算是刘备在尴尬处境下的“止痛药”而已。
刘备觉得他的中计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最终将刘璋的地盘和大多数人才收入囊中,刘备这样的战略很大程度是来源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很难想象假使随军的是诸葛亮,在这点上能比庞统提出什么更加高深的见解,至少在《三国演义》中,有把庞统戏份加在诸葛亮身上的“传统艺能”。
刘备打了胜仗,在涪陵开了宴会,置酒作乐,喝多了酒自然有点飘飘然,于是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高兴啊。”然后就出现了史书上很经典的发展:庞统批评刘备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有歌有舞,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赶紧出去!”于是庞统起身告退。刘备不久自然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不谢罪,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话,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很难说这场是刘备和庞统联合起来的双人戏,此时刘备还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不能忽视军中可能有认为战争“不义”的存在,甚至可能还有降兵降将在宴席之中。这种表现实在是太过冒险。真实情况应该是刘备确实喝醉,并且酒后吐真言,庞统看出了事情的不对,所以怒斥刘备指出他的不足,然后又给刘备留了充足的面子。从这个插曲,可以看出庞统既不是遇到主子就放弃风骨的小人,也不是毫无政治眼光的佞人。他的的确确在早期执政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的政治经验和处事原则。
但庞统的人生巅峰开始得突然,结束得也迅速,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而死,享年三十六岁,罗贯中肯定觉得这样的死法对于“凤雏”太过窝囊,对于老百姓读者肯定也不能接受,所以在演义中加了“落凤坡”的戏份:庞统害怕诸葛亮争功所以长驱直入敌人腹地,中了蜀中名将张任的埋伏死在了落凤坡。也算是给这位悲情军事一个艺术感十足的死,为后世的文学业和旅游业做出了挺大的贡献。不过现实中庞统激进是真,争功却是不太可能。真实情况可能是:庞统认为占领蜀地必须速战速决,所以身为军师身份的他不顾危险在攻城战中身先士卒鼓励将士,而一位无名小卒的箭射中了他的脖颈,一颗冉冉升起的智者之星就这样落下了……
之后也是史书笔法的模板: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封庞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诸葛亮亲自受命。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做靖侯。对于庞统的儿子,也没有做出什么大事,在这里只摘录庞统传中的一段:
统子宏,字巨师,刚简有臧否,轻傲尚书令陈袛,为袛所抑,卒于涪陵太守。统弟林,以荆州治中从事参镇北将军黄权征吴,值军败,随权入魏,魏封列侯,至钜鹿太守。
《襄阳记》曰:林妇,同郡习祯妹。祯事在杨戏《辅臣赞》。曹公之破荆州,林妇与林分隔,守养弱女十有馀年,后林随黄权降魏,始复集聚。魏文帝闻而贤之,赐床帐衣服,以显其义节。
庞统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与三国志其他的大人物相比,庞统的传记非常短小,或许也是因为他出身非名门而牺牲过早,在历史中留下的印记也只是“凤雏”这个虚名。从他的传记中,我们看不出庞统有什么远大的政治抱负,什么未卜先知的锦囊妙计,什么以一敌百的战略技巧。他作为军师很有水准,但也只是如此而已了。与后世因为演义而变得“智而近妖”的诸葛亮相比,庞统有幸没有被妖魔化,只是成为了卧龙的背景。而我在传记中看到的:是一个怀有儒家大道的读书人,在乱世中试图易风民俗来恢复天下太平,最后不得不投向诸侯试图靠着“明主”统一天下结束乱世,他心怀儒道最终却只能目送将士送死,他目的明确却在刘备手下显得左右为难,他有智慧也有热情,最后却在大步向前之时一头栽倒在冷箭之下,我们可以想象庞统未死,在蜀汉治理中发挥出他的才华,可能因为他的存在真的与诸葛亮产生矛盾甚至政治斗争,也有可能因为他灵活施政最后改变蜀汉的命运。但一切都只是想象。司马徽能看出凤雏之才却不能预测出那只冷箭,我们能够指点历史众人却不能预测出我们的未来。在读历史中,看出来大义背后真实的人,真实的血肉之躯,与那些古时的人产生共鸣,与他们共同思考,共同无奈,我认为这就是读历史真正的魅力所在。
参考:《三国志.庞统传》,《三国志.江表传》(裴松之注),《三国演义》(文中使用为白话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