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与企业同行,波司登要做比羽绒服更温暖的事
波司登创造了一个独特而有影响力的企业文化,并将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完美结合。企业家不仅要追求业务的成功和盈利,更要关注社会责任和人类福祉,因此,慈善事业在波司登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波司登创始人高德康始终坚信,慈善和企业经营是相辅相成的。他认为企业的成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因此,他始终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早在创业初期就开始注重慈善活动,给予家乡和远方的人们更多关怀和帮助。他的慈善行为既有个人的行动,也有企业的支持。他带领波司登积极参与各种公益项目,捐款捐物支援灾区、扶贫济困、帮助困难学生等,用他的企业成功回馈社会,造福更多的人群。
因为高德康深知,做慈善不仅仅是为了捐钱,更要付诸实际行动。他努力构建了一个集爱心、奉献和责任于一体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参与慈善活动,并设立优厚的员工福利和奖励机制,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始终保持责任感的时尚企业家
“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以金钱来衡量的,而是看你善待过多少人。”高德康曾称,这不是他创业成功后才说的漂亮话,而是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
这种善待的精神也不仅仅局限于商业伙伴关系,而是贯穿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身边的员工,高德康都以关心和呵护对待他们。他用温暖的言语和行动支持他人的成长,鼓励他们勇往直前,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世纪 80 年代,才创业不久的高德康就给康博村里每位老人买了一个铜制的“汤婆子”,供老人们冬天暖手脚。彼时的高德康还没注册“波司登”这个品牌,他还不知道他将带领这个最初只有 8 台缝纫机的缝纫组成长为一个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羽绒服装企业。
给家乡的村民们建400多栋宽敞明亮的别墅,这是高德康在 24 年前就开始做的事情。1999 年底,他个人出资9100万元为家乡的村民们建别墅。对于当时农村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仅有3000多元的情况下,这是难以想象的。如今,康博村已成为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十佳魅力乡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画好乡村振兴“同心圆”,建设共同富裕康博村
对于家乡的老人、村民,高德康有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关切。不仅如此,远方的人也始终牵动着他。
“我小时候吃过很多苦,所以对苦难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每当看到别人有困难,我的心里就特别难受,发自内心的想帮助他们。”高德康在接受一次媒体采访时称。
在高德康的带领下,2008年波司登为遭遇了特大雪灾的南方灾区人民捐赠了价值1亿多元的羽绒服支援。2009年,波司登在四川泸州投资建设高速公路时特意新增 8000 万预算在大桥两侧增加人行道,解决当地居民过江难的问题。此前,村民过河必须坐渡船,碰到台风恶劣天气,发生事故的概率很高。
2011年初,高德康还个人出资5000万元发起成立由国家民政部直属管理的“波司登公益基金会”,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抚孤助残、赈灾救援等公益慈善工作。公益基金还会固定开展公益项目,典型的是“情暖中国”,它会每年向孤寡老人、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捐赠保暖物资。为了更精准地扶持困难群众,波司登陆续在各地推进该项目。
高德康不仅自己做慈善,成立公益基金会做慈善,还积极鼓励员工参与慈善活动。2012 年,波司登成立了员工志愿服务队。目前,志愿服务队共有 600 多名长期服务志愿者,他们会去看望老人、去社区开展多项服务。2012年“5.12汶川地震”之后,波司登员工以各种方式援助灾区百姓。企业累计捐款捐物达8300多万元,其中捐资1000万元援建北川中学,被中国侨联授予特别贡献奖。
高德康以其用企业家精神做慈善活动,荣获2017“CCTV年度慈善人物”。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型公益宣传活动第四届“CCTV慈善之夜”上,央视给出的颁奖词评价高德康“握紧爱的天梭”。天梭是用于织布的工具,颁奖词以此比喻高德康用创业之路从小走到大,他一直践行“用产品暖人,以慈善暖心”的承诺,尽力帮助人。

波司登荣获全国“万企帮万村”先进民营企业
今年3月,高德康还获评2022年度“光彩之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在高德康的推动下,波司登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和产业特点,参与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万企帮万村”、全国工商联“万企兴万村”行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波司登向社会捐款捐物超过人民币12亿元,公益足迹遍布全国 29个省、108个地级市、558个县,受益群众达119.2万名。
初心不变,做世界级的波司登
相比外部看到的闪亮与耀眼,真正的创业几乎都是由无数的煎熬、大大小小的困难组成的,创始人能做的就是坚守初心,长期的耐心走下去。
高德康带领波司登前进的四十多年中,他遇到的难关也很多。他曾经自己总结,有两次难关让他印象深刻。
一个是 1994 年的波司登在东北市场“折戟”。那是高德康注册波司登的第 3 年,公司尝试用自主品牌“波司登”开拓北方市场。但到1994年冬天快结束的时候,工厂生产的23万件羽绒服只卖了8万件。服装公司最怕的就是库存积压,衣服越往后越过季,更卖不出去。结果就是2000 多万元的产品全积压在仓库里。当时来要钱的上游供货商、加工厂天天堵在厂门口,银行也上门催账。高德康曾说,这一次是波司登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第二次是20年后。2014 年,波司登早已是一家上市公司,被称为“羽绒服第一股”。高德康试图带来波司登走出羽绒服“看天吃饭”的风险,于是开始进行多元化扩张。但效果并不好,品牌势能下降。直到 2018 年,波司登“壮士断腕”,重新提出“聚焦主航道、聚焦主品牌”的战略方向,后续情况才得以慢慢好起来。
这两次是波司登的大难关。普通人在这个时候几乎都只能看得到眼前自己的困境,很难再看到其他人的苦难。高德康则始终坚持公益,他的创业之路和公益之路并驾齐驱。他曾在接受采访时称,企业在发展好时,可以做慈善;在企业发展不好时,更要坚持。
那几年中,高德康带领波司登寻找转型的方向,同时对公益毫不忽视。在高德康的带领下,波司登还积极响应党中央打好“脱贫攻坚战”号召和“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非公募基金和公募基金合作形式,与中华慈善总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年内将向中华慈善总会捐赠财物2亿元,主要用于“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沿线国家交流活动,以及自然灾害、国家重大慈善事件捐赠等,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社会共同体。

波司登公益基金会与中华慈善总会达成合作协议
高德康认为波司登的主打产品,是一件件暖身的防寒服;波司登的文化核心,是一件件暖心的社会担当。波司登是做羽绒服的,是给消费者送去温暖的。波司登用做羽绒服创造的财富,来温暖更多的人。
高德康不仅用羽绒服送温暖,他还助力更多的学生飞翔。在他的带领下,2019年起,波司登与江南大学达成长期战略合作,设立公益助学金,定向援助大学困难学子。2020年,波司登公益基金会与常熟理工学院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签订了五年捐赠协议,设立波司登“莘爱助学金”,共计捐赠人民币一百万元,用于资助经济困难且学习优秀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向江南大学纺织教育基金会捐赠100万元
“先帮助别人,再去做自己的事”,先做人再做事这是他的原则。在他践行的过程中,高德康确立的“聚焦主航道,聚焦主品牌”战略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见成效。自 2018 年战略转型后,波司登实现持续、稳定、健康的增长,业绩表现强劲。
高德康以及他一手创立的波司登,展示了企业家的谋略,也体现了理解苦难、帮助他人的善心善行。正如他曾说,做慈善,是比做羽绒服更温暖的事业。
高德康的成功不仅在于创业的智慧和实践,更在于他对于理想主义的坚持和实践。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企业家应有的品质和担当,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慈善事业的倡导者。他的故事鼓舞着更多的人,让我们相信,通过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每个人都可以成就自己的梦想,同时为社会和人类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