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军史话]清末民国海军重建史简述(2)(1901-1911)

2023-05-20 16:51 作者:怂出太阳系  | 我要投稿

          书接前文,今日,继续更新开了很久不更的坑,清末民国海军历史。

          在1895年到1900年的这段时间里,清政府通过整顿福州船政,向外订购舰艇,培养海军人才三个方面的努力,终于初步重建了海军。但是,清政府捉襟见肘的财政和孱弱不堪的国防,依然给当时的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痛。尽管有识之士们都在艰难地追赶,但总体上,受限于国势的混乱,和世界列强的差距依然巨大。

一,庚子国难,海军建设步履蹒跚

         1901年,庚子国难,国都北京沦丧,淮军各部以及义和团血战京城依然难掩颓势,除了袁世凯在1895年小站练兵后新编的武卫右军,因其保存实力的政策没有遭受重大损失外,淮军各大派系如宋庆的毅军(武卫左军)荣禄的武卫中军聂士成的武卫前军(聂士成在战斗中殉国)董福祥的武卫后军,几乎损失惨重,陆军的颓势使得清政府在经费使用更加偏向新式陆军,再加上4亿两白银的赔偿(当时有4亿人口,一个人一两,奇耻大辱也),能给海军的经费更是寥寥无几,海军的建设更是雪上加霜。

庚子国难时,从左至右依次为淮军步兵,骑兵,炮兵的装束,可以看出淮军虽然已经一定程度上“近代化”了,但服装上还保留着清军传统服装的特色。

          在此艰难时刻,坚持海军建设的有识之士,依然在蹒跚前行。

          1904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历史名人,不用过多介绍了)依然向日本订购了780吨的浅水炮舰6艘,分别为“楚泰”“楚同”“楚豫”“楚有”“楚观”“楚谦”,每艘订价45.5万日元,合计273万日元,折合白银235.9548万两。

“楚泰”号浅水炮舰 图源:百度

          另外,还订购96吨的鱼雷艇4艘,以“湖“开头命名,分别为“湖鹏”“湖鹗”“湖鹰”“湖隼”每艘38万日元,共152万日元,折合白银131.3744万两,这10艘舰艇,总排水量为5064吨。

“湖”系鱼雷艇

         从此也可以看出1901年后几年间,海军经费的紧张,几乎只能订购小型的舰艇。

         直到1909年至1910年,醇亲王奕譞第六子,光绪帝之弟载洵与北洋海军元老萨镇冰将军出洋考察时,才向欧洲各国广泛订购军舰,“肇和”“应瑞”“永丰”“永翔”“同安”“建康”“豫章”等十二艘巡洋舰,炮舰,均为此时期订造,不过它们回国时,已经是1913年了,此时清廷已经覆亡。

        在这里面,有很多战舰直到后来1927年的国民政府时期还在发挥余热。

        其中  “永丰舰”后来改了名,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山舰”,也是中国历史名舰之一,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想必了解历史的读者们都知道,后来1938年,日寇侵入武汉,中山舰被日机炸沉,舰长萨师俊(是中国近代海军名将萨镇冰的侄孙。在其堂祖父的熏陶下,他立志投身海军,报效国家。他曾对部下说:“强国莫急于海防,忠勇莫大于卫国,我兄弟宜习海军,亦我民族武德之传统也。)等25人在作战中牺牲,另有20多人负伤。“中山”舰舰尾等处要害部位中弹,经抢修无效,沉没在波涛之中。

武汉中山舰博物馆收藏的中山舰复原模型
萨镇冰将军(1859-1952),经历了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的爱国海军将领,曾任清朝海军统制,民国后任海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等职。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后打进了汉城,萨镇冰得知此事,回想起57年前的甲午悲歌,当即作诗一首: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后辈帮老将洗雪了当年屈辱,令人感慨。
在美国访问的载洵留影,他的思想开明,曾负责设立筹办海军事务处。年轻气盛的载洵一出任,即宣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发展海军七年规划,计划在整顿各洋旧有各式兵轮的基础上,在第3至第7年的5年里,添造头等战舰8艘,巡洋舰20余艘,各种兵轮10艘,编制第一、第二、第三各队水鱼雷艇;编定北洋舰队、南洋舰队及闽省等各洋舰队;成立各洋军港和船坞;设立海军大学,等等。
“肇和”号巡洋舰,中国历史名舰之一,为清政府向英国订购的防护巡洋舰,后由于辛亥革命清廷覆亡,编入民国海军舰队,从清末民初开始建造服役到日寇侵华的1938年,此年,在广东珠江地区抗登陆作战中,肇和号巡洋舰与粤海舰队其它六艘军舰同被日军飞机炸沉。

         从1896到1908年的12年间,清末海军建设的主要成果(仅列出有实际战斗能力或资料比较详细可考的舰艇,还有一些未具备战斗力的舰艇和舰况资料不详的舰艇,笔者限于资料和水平,出于谨慎不再列出)

        新建北洋海军“海”字号巡洋舰(主力):“海圻”“海容”“海筹”“海琛”“海天”, 驱逐舰: “通济""飞鹰”“飞霆”三舰,鱼雷艇:“海”字号:“海龙”“海青”“海华”“海犀”(上期均已提到)

         重组的南洋,福建,广东海军巡洋舰:“镜清”“南琛”“建安”  “琛航” “伏波”(福州船政建造)  “保民”(江南制造总局建造), 均比较老旧,大多为旧制的铁甲巡洋舰,形似风帆战舰 鱼雷艇:“辰”“宿”“列”“张”四舰, 以及上述的“湖”字号鱼雷艇4艘,共8艘,上述“楚”字号炮舰大多作为预备部队,未编入海军序列。

二,舰多人少,加紧训练海军人才

        上期我们也初步提到了,清政府对于海军人才的培养的问题,清政府也认识到海军人才的重要性,在1900-1911这个时期,逐步整顿海军教育。

         1903年,北洋创办了烟台海军学校,专设航海班,学制为3年

         1909年,南洋创办了湖北海军学校,但毕业的人数不多,全部都进入了南洋舰队工作,           1911年,直隶北洋医学堂成立,专门培养海军医务人员,同时加紧委派海军留学生出洋留学。


三、建立近代海军编制,是为此时期的亮点

         1905年,大清练兵处制定了陆军三等九级军衔制,并规定了新式的陆军军装,这是中国军制的历史性变革,标志着湘军淮军时期残存的传统军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军队真正第一次有了近代化的军事组织和管理体制,军队面貌焕然一新。

        海军也一样,拟定了军衔制,即在都统(分正,副,协三级,相当于现代的上将,中将,少将),参领(分正,副,协三级,相当于现代的上校,中校,少校),军校(分正,副,协三级,相当于现代的上尉,中尉,少尉)前冠以“海军”二字,规定了海军的长官旗和各级军官的章服,标志,后在1909年又有细微修订。

近代化的军服,新面貌,但新军实际上没有成为清王朝的“拱卫者”,反而成为了清朝的“掘墓人”

       1905年清军陆军军服军制资料:

       http://mb.yidianzixun.com/article/0HWl1isv?s=mb&appid=mibrowser&ref=browser_news

       1909年清朝海军军服军制资料: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0460978666586933&wfr=spider&for=pc

       此外,1909年海军部成立之后,对中国现有海军进行了重新编组,将南北洋海军,福建,广东海军,进行整编,编组为巡洋舰队和江防舰队,巡洋舰队由程璧光统领,沈寿垄统领长江舰队,后来,两支舰队由萨镇冰统制。


程璧光(1861-1918)


四、在风雨中迈向新时期

        1909-1911年的大清,已经如风烛残年的老人一般,支撑不了多久了,于内,革命势力已经蠢蠢欲动,于外,列强依然虎视着这片土地。

        在“预备立宪”“清末新政”的各项法令实施都遇到重重阻碍的情况下,国势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境地,百姓的生活依然困苦,内外矛盾叠加之下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发动革命,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之后,南方汉地多省宣布“光复”,脱离清朝统治,各省成立革命军政府,宣布独立。史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前后,海军也受到了教育和震动,特别是海军特有的开放性,经常走访各国,使得海军官兵普遍比陆军官兵的视野更加宽阔,开放,容易接受新的民主思想。

       1911年,海军将领程璧光曾经率领“海圻”舰,曾赴南洋等地宣慰华侨,海圻号还曾经远赴美国,英国等地进行访问,几乎做了一个环球航行,在历史上的中国,前所未有。

     一些官兵得到了该地同盟会员的革命刊物,无不愤慨清朝之政治腐败,痛恨列强之欺凌,由此产生了革命倾向。

       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海军舰队也宣布易帜起义,服从中华民国政府的领导

       似乎,一切都很光明?

       然而,后来的海军,陷入了更大的危机——派系争斗,由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果实被其篡夺,海军中分化出支持他和北洋军的势力,和支持孙中山先生继续革命的力量,海军陷入了经久不息的内斗......

       而这,这是一个更长的故事了。

      

[军史话]清末民国海军重建史简述(2)(1901-191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