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率高达6.8%,我们该如何应对抑郁障碍?
01什么是抑郁障碍?
热搜话题#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让大众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在“抑郁障碍”这一类疾病之上。抑郁障碍在精神疾病负担中占最大权重,自杀率非常高;成为了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让我们从这一调查结果开始,进一步了解这一“人类杀手”。
#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
抑郁障碍是以情绪或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常会反复发作。患病率很高,不同类型的抑郁障碍患病率也存在差异。
“大多数患者存在社会功能障碍”
我们所说的“抑郁症”,不仅仅是抑郁情绪这么简单。在认知、精神活动、行为等多个方面,都会造成功能紊乱。
例如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难以集中注意力、精力下降、睡眠饮食紊乱等等。加上自责、无价值、无助、自罪、企图自杀等种种感受,影响着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能达到生活不能自理、无法和人正常相处的程度。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抑郁症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但我们仍要注意部分高危群体——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孕产期人群;人际关系不良;工作生活压力大;慢性身体疾病……如果你持续两周每天都有较长时间沉浸在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并出现了上述种种不良情景,记得一定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02我“抑郁”了怎么办 ?
也许每次我们看到关于抑郁症的描述时,都会自我检查一番——我是不是抑郁了?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很符合抑郁症的表现。好的!让我们在这里停下来,先不要急着给自己“确诊”然后发微博朋友圈,先来了解和区分一下抑郁和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抑郁
可能你正在经历着某些方面的症状:失眠、情绪低落等等;但如果这些问题在短期内可以缓解,大概率不属于“抑郁”的范畴。
我们应当允许这些消极、负面的情绪的存在;因为所有的情绪都在向我们传达信号——目前的生活状态需要调整,内心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分离和丧失需要我们适应和处理…… 因此,我们要学会分辨焦虑、悲伤、内疚等消极情绪,从而看清自己的内心和所处环境,以及其中存在的、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如果困扰难以解决,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抑郁≠消极情绪
和所有疾病一样,抑郁症也需要我们“早发现,早治疗”。由于现在社会上对抑郁症的污名化和误解等问题的存在,很多人最初意识不到或者不愿意承认自己“生病了”。随着时间推移,相关症状可能会越发严重复杂,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同时,不利于后续治疗。
除了各种测评量表是我们可以用来自测的工具外;我们还可以从情感、躯体、认知三方面,了解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发现自己符合多条且持续2周以上,就要有所警惕,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或前往医院进行筛查就诊。
抑郁症常见症状
抑郁症的表现变化不定,并非单纯依靠“某一段时间是否看起来良好”来评判。但我们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观察到自身是否具有患病风险——
情感:对以往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难以感到幸福;长期心境低落且不随着环境变化等
认知:对自身评价消极;否定自身价值;自责、内疚、有负罪感;思维迟缓、注意力降低;记忆力下降等
躯体:睡眠问题;无故感到疲惫;消化不良;身体疼痛;性欲减退等
自杀倾向:观念顽固且难以消除;对此有周密计划。

03身边人抑郁,我该怎么做?
现在很多人已经厌倦了在网络上分辨“真假抑郁症”。因为的确有部分人在做了错事后,拿抑郁症来当“挡箭牌”,把疾病当成特权和为自己开脱的借口;也在无形中,加重了大众对抑郁症患者的污名化和误解。但是如果我们身边有人患病,特别是我们关心、爱着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给予他们恰当的关心和帮助?
充分的了解和理解
由于疾病带来的一些认知和躯体化症状,可能会让他们看起来“过于敏感”“过于消极”“懒惰”“迟钝”;认为“这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
不要小看抑郁症带来的痛苦。任何主观臆断和批评的言语带来的影响力都是不可估量的,也许你是好心希望ta振作起来,但类似“你想太多了”“你没必要这么敏感”“你该更多看到好的一面”的话语,会让对方觉得你并不理解ta的难处,感到被忽视和敷衍,甚至被伤害,进一步加剧了情绪恶化。
耐心、关爱和陪伴
如果你真的想让对方感觉好一点儿,耐心和真诚不可或缺。无论是否生病,我们在难过时对来自他人的帮助的期待都很简单。就是来自外界的温暖、支持和陪伴,尤其是我们信赖的朋友和家人。
试想一下当你感到难过、找亲密的人倾诉,你需要对方不断指出你早已明白的道理,并滔滔不绝地给出建议吗?所以,当我们成为那个给予支持的角色时,“你对我非常重要”“如果你需要帮助,请告诉我”等话语,往往是更温暖的,更有力的。如果你不擅长语言上的表达,也可以用行动来表达关爱。最简单的就是想一想,如果你感到难过,你会想要什么?
不要试图自行帮助ta解决
打一个重点号:如果你并不是专业人员,不要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去帮助ta解决问题或“治病”。你可以为他们寻找可靠有效的心理咨询或就诊渠道,并主动提出可以陪同前往。
给予抑郁患者支持并不容易 ,需要我们更多去审视自己的言谈举止。站在朋友、亲人的立场上,我们能做的其实并不多;还是专业人士的意见,心理和药物治疗更加行之有效。如果你关心的人患上抑郁症,请关心、鼓励他们前去治疗,陪伴他们度过这场心灵感冒。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