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厉慧良先生百年诞辰(3)博采众长
厉慧良是一位追求艺术美的奇才,他对中国传统中的特色造型很喜欢,所以对钟馗这个人物很热衷。他一直想学,因为一直在西南活动,苦于无人传授,于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搜集各种资料,观摩各种演出,硬是独创了一出与众不同的《钟馗嫁妹》来,成为厉派艺术中的一部经典。
厉慧良在各种场合的讲座,都必然会提到《长坂坡》《艳阳楼》《挑滑车》等等剧目的表演,《钟馗嫁妹》这戏更是他提到最多的一出戏。我粗略地统计一下,在我所存的资料中,谈该戏的时间有5个多小时,既谈创作,又谈表演,还谈到很多不足和设想的改进,可以说很详细,也是一份很难得的资料。
1984年应《戏剧报》的邀请,又专门做了一次三个多小时的讲座,详细地剖析了表演,讲述了该戏的创作过程,也从爱戏的角度出发,发了一些掷地有声的“牢骚”。我们根据这些资料,配合演出视频,剪辑了一份厉慧良先生谈《钟馗嫁妹》的资料,供大家欣赏。
厉先生在讲座中提到:我们不强调老的,也要遵守老的。纵观厉慧良先生的艺术,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且很开放,他对很多传统戏进行了改革,这种改革的基础就是尊重老的,但又不墨守成规。就《钟馗嫁妹》来说,他从声腔、服装、化妆、音乐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同时在表演上博采众长,把川剧、舞剧、皮影甚至是宣传画、面人等等各种艺术都巧妙地吸收过来为我所用,所以这出戏一经推出,一炮而红,并得到钱金福先生之子钱宝森先生的肯定,就是一个奇迹,因为在他之前,京昆的《钟馗嫁妹》已经是一部经典,他的重新创编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并且还能成功,这在梨园界中是少有的,由衷佩服他的勇气与胆识。
一直以来,很多人总爱以外江来排斥厉慧良,我认为,厉慧良的表演很活,又完全没有脱落京剧的固有程式。他能把京朝、外江乃至世界剧坛,甚至是其他艺术门类中好的东西巧妙地运用过来,所以他曾说《钟馗嫁妹》认真分析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大拼盘,在这个大拼盘中,却让我们看到了合情合理的故事和人物,欣赏到了艺术之美。
厉慧良的才华使人嫉妒,其耿直的性格也经常遭遇不公平的待遇,从走马换将,到十五年的入狱,他没有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心上,出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积极地排练,为党和人民演出;积极组织天津老艺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义演活动,直到去世前几天,不顾身体状况,还在积极演出,他的这种无私敬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这些年来,很多媒体也因为种种原图对他的宣传不多,这对他来说也是很不公平的。为纪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家,正值厉慧良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尽量去整理一些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共享,怀念这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