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阿来的返乡之旅

故乡是让我们抵达这个世界深处的一个途径,一个起点。——阿来

阿来是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县藏族人,通过文学创作从大山深处走向更大世界,又借着以《尘埃落定》为代表的作品,不断回望和返回故乡。
1、《尘埃落定》诞生记
在写成《尘埃落定》之前,阿来已出版过 2 部作品,诗集《梭磨河》和中短篇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是阿来经历经八十年代文学热潮洗礼的创作成果,但影响不大,他也明显感到自己的稚嫩之作与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差距,并没有因此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

虽然因为发表作品的原因,他也从偏远中学调到了某刊物编辑社,远离故乡的他,却开始思考自己与文学的关系。到底是满足现状,赚取微薄稿费足矣,还是认真探索文学的价值,将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在经历过短暂的下海经商后,阿来也深切体会到金钱给予人 的快乐只是短暂和虚无的,而人生短暂,应当为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而潜心奋斗。于是,他 终于下定决心将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带着自己的思考,他返回故乡,开始研究人生终极命题:人究竟从哪里来,最终又会去到哪里?他徒步走遍嘉绒藏区,游历百余座寺庙,走访档案馆、史料馆阅读收藏的地方资料,对18 家土司的家族历史了如指掌,并且深入民间搜集神话传说。

为了尽可能让当地百姓放下警惕,他在寻访过程中从不带笔记本,也不做任何记录,而是静静聆听,将内容全部都记在了心上。
直到几年后,他突然有了想写一点东西的冲动。在一个下过雪的清晨,他听见窗外的野画眉 在声声叫唤,他便自然而然把这个情景写下来,《尘埃落定》于是有了第一行字。
直到阿来在一台旧电脑上写完三分之一书稿时,他才发自内心认可这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他无比激动地跑到屋外,抓住 5 岁的儿子激动地说:“你爸是个天才!”
2、初版前的漂泊
阿来形容自己的创作不过是搭建舞台,一旦舞台搭建完成,书中的人物便会自然而然走进这个空间,每个人物通过独特的言行举止展现各自的魅力。
然而完稿之后,4 年之间,《尘埃落定》也曾辗转于多家出版社漂泊流浪。累积被退过十几次稿。
有的出版社考虑到九十年代的出版现状,通俗小说更受市场欢迎,认为出版纯文学作品会赔 钱,便委婉拒绝了阿来。
还有的出版社曾与阿来商谈能不能改动,阿来却只说:“除了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其它的不必修改!”
直到 1998 年,人民文学社凭借慧眼和胆识出版了该书,《尘埃落定》得以问世。
3、出版后,魅力被放大
《尘埃落定》与《空山》两部作品构成了嘉绒藏区的百年历史。《尘埃落定》讲述了最后一 个藏族土司的荣辱兴衰史。以麦琪土司家族为核心,串联起嘉绒藏区贵族阶级与平民阶级的 生活百态。并以内战为背景,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商贸等,展现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的紧密联系。在史诗般的文学空间构造中,给予读者无穷想象力。

仅在出版后的第二年,阿来就凭借该作品荣获矛盾文学奖,阿来却平静地说:“能得奖是应该的,不能得奖也是可以理解的。”阿来也成为当时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阿来曾说“既然我们对一本书的命运无能为力,那就让他在世界上闯荡,被人记住或遗忘。” 而《尘埃落定》运气很好,持续畅销至今,累积销量达数百万册。
4、最好的故乡永远在路上
书中对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的深入探讨,也是阿来对自己家庭关 系的审视与梳理。
阿来从不避讳自己与父母的恩怨,比如幼年时,家里劳务繁重,阿来和兄妹们总被父母要求承担很多家务。而阿来酷爱读书,父母既不支持也不理解。这导致阿来自小就想逃离故乡。

参加高考时,特意报考了看似离家很远的地质大学,但最终被当地示范学院录取。工作后离家越来越远,最终定居成都。
他现在仍然较少回家,而父母年已年迈,自己也在试图与父母和解。每次回家,都会给父母准备丰厚礼物,他说:“故乡虽然很好,但是还是不愿意久留。”
继《尘埃落定》后,阿来的作品其实一直都根植于嘉绒藏区,人物和故事都来源这片滋养自己的土地。也许人的一生,就是不停行走在返乡的路上。

近年来,阿来迷恋上了拍摄植物,他返回故乡的雪域高原,试图重走植物猎人们的路线,去感受他们的呼吸和脉搏,为下一部作品《植物猎人》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