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4.98 “左”倾机会主义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98、“左”倾机会主义
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一种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思潮。
“左”倾机会主义者不能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1]他们“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2],凭着“想当然”去盲干。他们荒谬地认为革命力量要纯粹而又纯粹,除了本阶级外,其他一切力量都是反革命。他们拒绝利用敌人阵营里的矛盾,为自己寻找可能的同盟者,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而主张“一切斗争,否认联合”,使无产阶级陷于孤立的地位。
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出现过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统治,使革命遭到很大的损失。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以[-]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却认为革命形势“不断高涨”,盲目地命令少数党员和群众在全国组织毫无胜利希望的地方起义,使革命力量继续遭到损失。一九三〇年爆发蒋、冯、阎之间的军阀战争,以[-]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不懂得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就盲目地认为已具备了全国武装起义的条件,下令组织全国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结果,使中国革命力量又一次遭到巨大的损失。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件爆发,推动了全国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涨,加上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以[-]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就认为国民党反动派只剩下“偏师了”,命令红军“全线出击”,夺取中心城市,实现一省数省首先胜利。他们还强迫白区党组织普遍武装工农,组织总罢工等冒险行动。同时,不顾民族矛盾上升的客观形势,硬说中间派是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主张“打倒一切”。结果,使白区工作几乎全部损失,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退出江西根据地,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使辛苦地聚集起来的革命力量损失了百分之九十左右”。[3]
以教员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左”倾机会主义者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终于在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上结束了他们的统治,确立了以教员为领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从此,扭转了全国的革命形势。在教员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党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并正确领导了抗日救亡运动和正确解决了西安事变,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左”倾机会主义者总是左右摇摆,好走极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往往从“冒险主义”走向“投降主义”。[-]自称为“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但历史却无情地宣判了他是百分之百的机会主义者和反革命。列宁指出,“左”倾机会主义者自称为“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者,“其实他们特别缺乏无产阶级的气味,而特别富有小资产阶级的气味”。
注:
[1]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90页。
[2]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271-272页。
[3]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9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