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扣一环”的物质元素从何而来?
与行星相比,恒星的质量通常大得惊人,人们也许以为,恒星在自身引力的巨大压迫下将会发生完全的塌缩,从一个恒星“大球”变成一个恒星“小球”,但是,恒星在漫长的生命周期中不是即刻变成一个坍缩性的黑洞,这是由于在恒星内发生了核聚变反应,热膨胀效应阻止了恒星在自身引力下发生的塌陷。恒星由千千亿、万万亿个原子组成,作为一个球型天体的恒星在圆周的所有方向上发生了收缩,难以计数的原子在向内收缩的过程中发生了相互碰撞。
在恒星形成的初期,气体云团的温度很低,原子在发生相互的碰撞后弹来弹去,不太容粘连和聚合在一起,当恒星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持续地向内压缩时,原子的相互碰撞变得越来越频繁,恒星中心区的温度上升得很快,原子的相互碰撞提升了恒星内部的温度,而温度的提升反过来又加剧了原子的相互碰撞,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原子通过碰撞获得了足够的融合能量,原子核的相互融合被物理学家称为核聚变反应。
恒星内部的热核反应有双重功效,一是热核反应将核能转化为热能,通过热量的释放加热了恒星,热辐射的膨胀力阻止了恒星引力塌缩的发生,热辐射力和引力达成了平衡,在物理机制的保障下,恒星在数十亿年的演变期处于稳定的状态。二是热核反应将轻元素转化为重元素,从氢聚变成氦开始,后续缓慢地转化为人们在系外恒星观测到的鍀元素。人们骨骼中的钙元素、珠宝器物内的金元素等都是通过恒星核合成的方式产生的,不同的核反应过程产生不同的物质元素。

在地面实验室实现原子核的聚变反应十分困难,过去的60多年,科学家设想了“恒星实验室”的场景,从中寻找核聚变的物理机制,期望将恒星演变的驱动能量用于造福人类的目的。人造核聚变装置主要用于发电,核能是最清洁的能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减少大气层的碳排放量,开发核能源是目前减排降碳的最佳选择。今日物理学家仍在揭示物质元素的起源之谜,天文学家应用了对元素信号进行观测的多种方式,越来越多不同年龄的恒星进入了天文学家的视野,他们大致了解了整个宇宙元素的形成过程,从宇宙大爆炸产生了简单的元素,不同年龄的恒星炼制了复杂的元素。
过去的10年到20年,科学家积累了大量的观测成果,绘制了一幅元素家族的复杂图像,观测的证据表明,元素的产生比原先的预期更为宽阔。恒星有不同的类型,恒星爆发事件有不同的方式,从中产生了不同的物质元素,科学家不是完全清楚所有元素的产生过程,不能回答的问题恰好是科学家的研究目标和方向。物理学家认为,从所有恒星的爆发事件中释放了不同种类的元素,这些物质元素被混合在汹涌翻滚的尘埃气体之中,下一代的恒星和行星——包括我们的太阳和地球从不同元素构成的气体云中诞生,人们身体的各种元素也来自于原恒星云团,某种宇宙意志或灵魂附体创生不了任何元素。

最近的元素创生事例出现在一个双中子星的合并,全世界的电磁波望远镜接收到了中子星事件的电磁辐射,两个引力波干涉仪天文台接收到了由中子星碰撞事件发出的引力波,第一次通过两种观测手段同时发现了“中子星灾难”的信号。在“全球采风”的中子星事件中,科学家发现了所谓的镧系元素,铽、钕、镝,这些材料是制造手机零部件的稀有元素。科学家在发现鍀元素的时代你追我赶,目前,世界上的核科学家在各个加速器实验室抓紧研究,期望对所有元素的发现找到核物理的解释方式。
改变人们自然认识的发现不是每天都在发生,在一生的发现之旅中,科学家不一定遇见“发现之神”的光顾。但是,科学团队协同的研究方式比过去的年代更加有效,零零碎碎的发现片段被拼合成一幅物质元素从中诞生的宏伟画卷,通过科学家的集思广益,正在完成一幅体现了人类认知水平“最后的拼图”。科学家使用了技术升级的望远镜,开展了日益精确的天文观测,技术改进的手段在持续,认知的积累将帮助科学家深入揭示遥远恒星的更多奥秘。
除了天空观测的手段,科学家将会使用最先进的加速器,以此研究元素形成的过程,在加速器和在恒星之内都实现了核反应,遵循了同样的物理机制,在实验室取得的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恒星核反应机制的理解。通过复杂和高速运算的计算机模拟,科学家将所有观测结果以参数约束的方式输入了模型,尝试使用计算机图像来还原事件的过程,尽可能找到未知现象的线索,所有的努力都将导致科学家下一次的重要发现。

(编译:202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