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气机郁滞证


胃中寒冷:舌胖大
主症:呃逆,胃胀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
呃逆、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肝、脾、肺、肾诸脏腑有关。病理因素不外有气郁、食滞、痰饮。本病之病理性质,初以实证为主,日久则为虚实夹杂证或纯为虚证。急危重症及年老正虚患者可出现元气衰败的危候。

舌诊上焦:
胸闷憋气:舌尖为心肺所属,舌胖大,为心阳不足,肺气亏虚。
慢性咽炎:舌尖中部凹陷,多为慢性咽炎。
舌诊中焦:
呃逆,胃胀,两肋胀:舌中部凹陷,为脾胃虚弱。
急躁易怒:舌边尖红,为气滞不畅。
舌诊下焦:
肠鸣矢气:舌根中部略凹陷,为下焦肠道虚弱。

主症:呃逆、胃胀
证机: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临床表现: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痛,或有嗳气纳呆,肠鸣矢气;苔薄,及弦。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本方理气宽中,适用于呃逆连声,因情志改变而诱发之呃逆。
解郁顺气:木香10克、乌药10克、川楝子10克、郁金10克。
宽中降气:沉香10克、枳壳30克、槟榔10克。
降逆止呕:加丁香(后下)6克、代赭石(先煎)20克。
7剂、水煎服,日1剂

呃逆辨证要点
1.首先应分清是生理现象,还是病理反应。一时性气逆而作呃逆,且无明显兼证者,属暂时生理现象,可不药而愈。若呃逆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者,兼证明显,或出现在其他急慢性病证过程中,可视为呃逆病证,需服药治疗才能止呃。
2.病理性呃逆当首辨虚、实、寒、热。病属初起,呃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者为实证;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者为虚证;得寒则甚,得热则减,脘冷苔白者为寒证;呃逆伴口臭,烦渴,便秘,舌红苔黄者为热证。
3.辨危候。病深临危,老年正虚、重证后期、急危患者之呃逆持续不继,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脉细沉伏,多为病情恶化,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

呃逆发生机理
呃逆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而引起胃失和降的病理因素,则有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及气血亏虚等,此外,肺气失于通降,在发病过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手太阴肺经环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同主于降,故两脏功能互相影响,且膈位肺胃之间,当各种致病因素乘袭肺胃时,膈间之气不畅,胃气上逆,往往断续冲出喉间,而引起呃逆。

呃逆的虚实寒热诸证如何分辨?治则如何?
凡呃逆,呃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者多属实证;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多属虚证;呃逆得寒则甚,得热则减,脘冷苔白者多属寒证;兼口臭、烦渴、便秘、舌红苔黄者,多属热证。呃逆的治疗大法,当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主,实证祛其邪,如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证补其正,如虚寒温补,阴虚滋养,此为各证治法之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