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 : 第二鋼琴三重奏 CD内文

【Hyperion】Schubert: Piano Trio, D.929
舒伯特 : 第二鋼琴三重奏The Florestan Trio CDA67347
“贝多芬之后,再无来者”,舒伯特曾在信中给朋友约瑟夫・冯-斯潘写道。而仅仅一代后勃拉姆斯二十年呕心沥血创作第一交响曲时,也有些许情感的共鸣。对于尝试写作奏鸣曲的19世纪作曲家来说,贝多芬这一强有力的例子既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障碍。舒伯特1811--1822年遭遇创作危机,多首器乐作品频频流产,其背后的因素之一便是贝多芬革命性的中期作品对他提出的严峻挑战。直到1823--24年,a小调钢琴奏鸣曲(D.784)和a小调、d小调两首四重奏才带来了转机;这时舒伯特才得以在三至四个完整乐章中贯彻他心中的奏鸣曲理念。随着舒伯特在贝多芬一手开创的大规模器乐体裁的创作中越来越得心应手,他开始转向他的主要目标:创作“大交响乐”(grosse Sinfonie)。结果,C大调“伟大”便应声出炉;不禁让人想起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庞大规模和第七交响曲那种疯癫的节奏力量。普遍认为1827年3月贝多芬死后,仍被公认为歌曲和钢琴小品作曲家的舒伯特,作为行将终结的旧时代的典型,决定继承贝多芬的衣钵。诚然,在舒伯特生命的最后一年半里,他创作了一系列气势恢弘的器乐和合唱作品——两首钢琴三重奏,最后三首奏鸣曲,C大调弦乐四重奏和降E大调弥撒——这些作品虽有典型的舒伯特气质,却仍是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大师的典范。
说起钢琴三重奏,一向仅仅是为钢琴奏鸣曲伴奏的室内乐形式。随着Op.70和“大公”三重奏的问世,贝多芬将其地位一举擢升至弦乐与钢琴并重、近似于交响乐的技巧性乐曲。1827年底舒伯特创作了自己的两首钢琴三重奏,一来为挑战贝多芬的作品,二来源于他与维也纳诸乐手的接触:小提琴手伊格那兹・舒潘切克、大提琴手约瑟夫・林可(二人均属著名的舒潘切克四重奏乐团:该乐团首演了贝多芬晚期的四重奏),以及波西米亚的钢琴家卡尔・玛利亚・冯-勃克波特。
降B大调三重奏的手稿虽已轶失,但现仍存降E大调三重奏的手稿,署有日期1827年11月——正是声乐套曲《冬之旅》完成的时候。我们知道,在1828年1月28日,在斯潘大气排场的订婚典礼上,勃克勒特、舒潘切克和林可演奏了舒伯特的一首三重奏。而尽管在舒伯特疏略的传记中并没有明确证据,但似乎这首三重奏正是降E调的。使我们更加坚信的是两个月后的3月26日——恰逢贝多芬的周年忌日,在维也纳乐友协会的音乐厅中,举办了一场全舒伯特作品的慈善演出时,它成为了核心曲目。这场演出还包括了歌曲、Choral Schlachtgesang和G大调四重奏第一乐章。它成为了舒伯特最辉煌的成功,给他带来不菲收入。但时逢帕格尼尼即将来城,维也纳媒体都翘首期盼,便与舒伯特以冷目。4月,舒伯特上书美因茨的出版商肖特,称民众鼓励他再演,但杳无音信。而降E调三重奏有记载的下一次演出,则是在作曲家死后两个月的1829年1月30日的一次纪念筹款音乐会上。
为演出成功洋洋自得的舒伯特,将降E大调三重奏题献给了肖特和普罗布斯特。肖特曾因曲子过长拒绝了他的作品,而莱比锡的出版商普罗布斯特则以比期待低得多的价格收购了该曲。毫无疑问,曲子的长度早已激起纷纷议论,而且就在3月26日演出当天前后,舒伯特已经两次砍掉了终乐章的共98小节。给普罗布斯特的信中写道:“您必须仔细审阅最后一个乐章中删掉的部分。”他还加了表演建议:“首演人数必须足够;终乐章时间标记变化时,速度必须保持一致;小步舞曲保持中速,弱力度贯穿全曲,而三重奏则除p和pp处,均为强力度。”当普罗布斯特后来询问献呈人和作品编号时,舒伯特回应:“三重奏的编号是100。我要让他毫无瑕疵。我渴望看到它的出版。这首曲子不为任何人而作——除非有人从中发现乐趣。这是最有利可图的献呈了。作曲家超脱的理想主义可见一斑。舒伯特一向坚持“最快的出产速度”,但降E大调三重奏直到1828年10月才印刷上市,而当样谱送达时,作曲家已经作古。
罗伯特・舒曼对比了舒伯特1836年的两首三重奏。他说,降E大调活泼、阳刚,跟有戏剧性,而另一首则消极、诗意、阴柔。即使撇除这种带有性别歧视的成见,也很难看出降E大调如何比降B大调更活泼或更具“戏剧性”。即便如此,它也更加严肃、有深度,也许这就是舒伯特选它入1828年慈善音乐会曲目的原因。
开头鲁莽、节奏感极强的几个小节中清晰的强弱对比,暗示着贝多芬。前辈无疑已将开场主题的力度表现潜能开发到极致,故舒伯特将其降级到配角地位:整个乐章由15--16小节首次出现的大提琴主题构造而成,接下来在一个突兀的b小调远关系转调后,轻柔的重复音之上出现一个持续的主题。而当正统的属调降B终于到来时,又影射了《请让我问候你》的动人曲调,随即而来是大提琴缠绵、思乡的第二主题。舒伯特在展开部中将其扩张成大型的抒情段落,似乎被第一主题催眠。令人销魂的和声色彩对比和无限的空间感,比贝多芬的斗争性力度运动更胜一筹。而再现部则是舒伯特一贯的充实且中规中矩。结束部,由降E大调突然转向降e小调,为重复音主题添加新的和声色彩,主题随之以ff的力度再次贝多芬式雷鸣般登场。最后在狡黠的临时乐句中,轻柔的重复音匆匆收尾了乐章。
c小调稍快的行板,以恬淡寡欲的跋涉步调唤起了同时代创作的《冬之旅》的氛围。舒伯特将自己在安娜和约瑟芬娜・弗罗利希姐妹维也纳的家里听到的、伊萨克・阿尔伯特・贝尔格的男高音演唱的瑞典民歌曲调吸纳进哀婉的主题中,这已成为一种传统。最近的研究已辨别出主题中的旋律是来自瑞典民歌《太阳落山了》。舒伯特激进的改编比起北欧风格更像是匈牙利风格,已彻头彻尾将曲调化为己用。整体呈现出ABACBA的回旋曲式,其中B段分别在降E和C大调上,以一支轻松的约德尔旋律(基于主题中明显的两个下行音符动机),不断增加紧张感和戏剧性。乐章当中的C段,交响式的震奏演绎了力度的汹涌起伏。这一歇斯底里的爆发呈现出舒伯特晚期慢乐章的典型特点,同时将调性牵至极远的升c和升f小调。明亮的C大调在重现的B段中,带来放松而缓和的感觉。主旋律的最后一次出现是“稍柔和地”在大小调之间盘旋,由ppp的下行动机结束乐章。
第三乐章是谐谑曲性格,但作曲家在给普罗布斯特的信中指出,应以小步舞曲的速度演奏。受莫扎特和海顿的卡农小步舞曲启发,舒伯特在这里一开始就采用严格的卡农写作,令弦乐间隔一小节后模仿钢琴声部。后面,舒伯特将乐曲从降E调转至E大调,将主题变作舒缓的华尔兹时,这种模仿才变得更加自由。降A调与三重奏形成对比,呈现一支充满活力的田园舞曲;第二部分舒伯特暗暗引用了第一乐章的重复音主题,随即变作小提琴上轻快的复调舞曲。
舒伯特以一支轻松、闲适的主题开始了回旋曲,谁知却发展成为庞大的终乐章。即使在作曲家删减之后,仍是五脏俱全的奏鸣曲式。均一的速度(舒伯特亲自指示)下,乐曲从6/8拍发展到微弱的、异域风情的c小调2/2拍第二主题。该主题中弦乐和钢琴轮流模仿钦巴隆扬琴[译注:匈牙利民族乐器]的声音,这是作曲家在谱面上最具画面感的笔触。舒伯特典型的做法是不经意地以更加喧闹而明亮的桥段交替。就在展开部即将开始的时候,神来之笔出现了:大提琴和着小提琴笨拙的拨奏,和呈示部中出现的钢琴的切分音型,以疏离的b小调演奏着慢乐章中的瑞典主题。作曲家不禁在结束部又一次引入了这一主题,由降e小调耀武扬威地转向降E大调。舒伯特通过三重奏的这些萦绕心头的主题,开创了一种许多19世纪末作曲家都喜闻乐见的循环曲式。
从终乐章万花筒般的色彩和调性变化中,不难明白舒伯特为何(也许在舒潘切克和他的同僚的鼓动下)两处删减了展开部:一处50小节,另一处48小节。两处删减均弥漫着钦巴隆主题;虽然第一处仅是移了调的重复,但第二处却独创性地将钦巴隆主题和慢乐章的旋律有机结合了。为此错失舒伯特的原版可谓遗憾。不过,有幸弗劳瑞斯坦三重奏乐团为听众提供了一种难得的选择自由。
理查德・魏格摩尔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