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种马克思错误解读的批评
一、对以观念论解读马克思的批评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最开始的那段,马克思就已经打破了内在目的和外在必然性之间的统一。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为内在目的实际上指的是以根据律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具体对象就是贯穿世界的逻各斯,而外在必然性是经验材料。
传统的哲学站在内在目的一方,或者站在统一的一方,马克思则站在外在必然性的一方。
站在外在必然性的一方,也就是站在经验材料的一方。这意味着一种“空芯”哲学,就是说,传统哲学其实是用内在目的当成是世界的那个“芯”,这个芯由根据律思维发生出来,源头就是本原和逻各斯,代表性的就是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而“空芯”意味着这个“芯”其实是不需要解释的,它本身就已经是如此的(也就是人择原理,就是人已然在这里,这不需要解释)。马克思把对这个芯的讨论全都称作神秘主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里,神秘主义这个说法出现了至少5次)。
所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自然界的起源问题是一个抽象。它之所以是一个抽象,是因为从外在必然性的角度来看,自然界的起源问题恰恰是忽视了经验材料才得以问出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说实践和对实践的理解就可以解决神秘的东西,因为从外在必然性的角度来看,实践和对实践的理解就足以描述事情了。也就是说,那个芯恰恰是不需要讨论的东西,而真正需要讨论的是外在必然性方面,是经验材料方面。
这个思路也延续到了《资本论》里面援引维柯说的那个人类自己的历史,要比自然史好写(自然本身不构成问题,所以自然史就难写了)。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影响有多深远:几乎所有的哲学讨论都是基于内在目的的,所以马克思从外在必然性出发,也就几乎废除了几乎所有哲学讨论的意义。所以马克思的路线其实是哲学思维水平高度下的历史科学(差不多就是人类学和社会学,不过当时这两个学科还没有创立,不过也不能拿现在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类比,因为马克思比现在的人类学和社会学思想要深)。历史唯物主义在价值的方面不是没有,但是也是从外在必然性里面升起来的东西,不能够从传统哲学的思路里得到。
只要抓住这个思路,再用观念论、黑格尔去套马克思,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些西马立场,看似基于经验材料,而实际上只是基于片面的经验材料,并且在经验材料基础上搞玄思的,其问题也是一样的:黑格尔哲学号称万川映月,但是如果万川并没有映月,那月就是个玄思。同样,并没有严格地从经验材料里得到的东西,怎么讲都行,和黑格尔的思辨没啥区别。就像我说星球运动都是由隐形的天使推动的,只不过天使们推动方式的恰好符合引力定律,你也反驳不了,但是没意义。经验材料并未给出的东西,有太多可以搞玄思的余地,不严格,就是胡扯。
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的批评
以上的思路并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路线。“实践”只是一种视角,而历史唯物主义是双视角的,另一种视角需要从实践出发,实现转换。转换的方式如下:
但是,因为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的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以上是马克思的原文,其中,尽管用的是费尔巴哈的术语直观,但是背景里却是历史。直观是无过程的,历史是有过程的,有过程的直观,实际上已经是活动了。也就是说,在历史中,人对自然界的直观认识,就是活动的认识。
由此,就延伸出来了通过活动如何认识自然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以前讲过,为了寻求可理解性,人们喜欢把需要—目的结构套在各种地方。由此可以分出认识的四个阶段:
1,主客不分的认识,把需要—目的结构套用在对象上,对象就是我,体现为万物有灵论
2,主客逐渐分离的认识,把需要—目的结构套用在绝对者上,体现为一神论
3,主客进一步分离的认识,把需要—目的结构套用在历史上,体现为历史目的论
4,主客完全分离的认识,体现为主观的人和客观的自然界(当然,这种认识还是肤浅的)
注意4,它是一个带来“好处”也带来“坏处”的东西。它严格地区分了人和自然界,并且将人都设定为主观的,将自然界设定为客观的。尽管实际情况当然没有如此简单,把人都当成主观的,也就否决了人的努力和反思的意义。
不过4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4解释了韦伯的科层制,也就是说,正因为人被设定为主观,自然界被设定为客观,才会出现如此强的提防人的主观任性的观念(仅靠自由平等的人格性/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尚且不足以出现如此强的提防主观任性的观念),这也是权力分裂、把权力关在笼子里、以程序化克服权力滥用思想的前提。德国观念论有强烈的维护统一性的传统,比如康德的启蒙的人就是完整的人(自己负责一切),黑格尔的王权统一国家,但是现代确是分裂的。主客观的分离就解释了这个分裂。
同时,4也带来了自然科学。也就是说,当人认识自然界的时候,人就已经有能力将自然界本身视作对象加以研究,这是自然科学诞生的前提。4还带来了自然科学的基本范式,就是可重复性检验。可重复性检验就是自然科学里的科层制,它要屏蔽掉所有的主观性,也就是人的影响。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4意味着一种转换:我们终于可以坦然承认,自然界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我们无法,也不需要自欺欺人地,将需要—目的套在自然界上了。而此时,我们不仅仅达到了自然界客观性的认识,更追认如此的自然界,在过去和未来也是如此的。也就是说,认识达到了客观自然界,因而确证和肯定客观自然界是超越时间而不变的。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就有双重视角:一方面是行动,行动是有主观目的的;另一方面是客观的自然界(物质世界,这个我在很早的书稿里称为原初世界)。前者认识达到了后者,后者被追认为客观的,也成了前者必须考虑的前提。
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双重视角下才能够得到理解:在行动视角下,资本家主观上追求利润,劳动者主观上出卖劳动,但是这个事情,在自然界视角下,就是客观上造成货币和产品的映射关系崩溃,经济流动阻滞,也就是相对过剩。相对过剩绝对不是资本家和劳动者的目的,而是他们活动带来的物质运动的后果。就像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都是自然界视角下的。
双重视角实际上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我们主观上只是吃苹果,但是我们客观上造成了苹果消失,这就是双重视角。
如果没有双重视角,只有实践,连相对过剩等经济问题、污染等环境问题都不能讨论了。纯粹的实践本体论是很狭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