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面孔1》看书如交友,领略风起云涌中的人物风采
徐涛老师,人超好!资深教师,讲课深入浅出,谁不会记得包子所附带的知识点呢?哈哈哈!人生导师,体贴入微。对于年轻人所处困境、所遇困惑,他或是现身说法,亲切自然;或是述说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很有启发;或是幽了一默,让我们笑笑过后接着走下去。
徐涛老师,我视他为我一辈子的老师。今天把涛涛的《历史的面孔1》看完了,读的过程中,觉得涛涛在耳边娓娓道来一般(没有开倍速的那种),满满的人生智慧啊。别以为时代久远,里面的人物大多出生于上上个世纪,但人们在求学、工作、家庭方面遇到的问题其实大同小异。
这本书内容详实,参考了不少文献资料,补充了历史教科书很多的细节。书中的9位人物,容闳,梁启超,陈天华,蒋百里,孔祥熙,吴宓,唐绍仪,顾维钧,杨步伟。有些人的名字如石头般落在了历史的河床,但激起的浪花曾推动了中国的巨轮。比如容闳,书中的开篇人物,也是在涛涛推荐的民国纪录片《幼童》中首位出场。
历史教科书简明扼要,能在书页中留下名字的都是搅动历史风云的人物,(插播一下知识点:历史人物不能决定历史发展总趋势)。比如书中提到的“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现在也是家喻户晓,被选入中学课本的《敬业与乐业》也是可时时重温的好文。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交际圈子是免不了的话题,谈及它,有人说“三观不同,不必相融”,自然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没有必要也融入不了的圈子。而这里的“三观“让我想到了书中提到的”做人“与”做事“的异同。做人的人自己立有道德标准,不允许自己行差踏错、带有道义上的污点,比如蒋百里,他照顾重病好友,继而操办好葬礼,做到了仁至义尽,但也辜负了好友的临终之托,致使好友基业毁于一旦。吴佩孚对于蒋百里的举枪自尽,说:“蒋某不算汉子。古今英雄,设均一死了之,还能成就什么事业?” 哎,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吴佩孚不懂蒋百里自戕,也不会懂得屈原沉江、陈天华赴海。有一种人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
而做事的人,他晓得 “人至察则无徒”,可以反求诸己,但也要集合众人之力,比如曾国藩,以每次20两的有限度受贿来融入官场。做事的人,他晓得”过刚易折“,审时度势,曲线救国,比如第一代职业外交家顾维钧。唐雎说“布衣之怒”会“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然而也无法阻止秦朝统一六国。没有绝对的实力,就算你有拼死一搏的勇气,也无济于事。弱国无外交。读到这里,真是痛恨于清政府的无能腐败,痛心于爱国之士的举步维艰。在无数次的较量与计算、妥协与交换中,顾维钧一点点赢得国家的主权。(推荐电影《1919》,陈道明老师饰演顾维钧。)
对于顾维钧而言,自己独立于政治家的圈子之外,他说“如果一个外交官有了政治头脑,他的外交事业反而危险了。”我也说不清这是不是“三观不同,不必相融”,但这的确让他少了一些顾忌和枷锁。韩愈写《马说》是呼吁统治者善用人才,希望千里马不被埋没,不是希望人才的发现与提拔靠的是“伯乐制”。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但人若因此被捆绑成一个提线木偶,那就偏离了美德的本义。
有时候,圈子带来的巨大影响是真的起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容闳结交权贵名流,最后被引荐到曾国藩面前,参与到洋务运动中,步步靠近自己的一生所愿——“教育救国”。我觉得容闳应是屈原的知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路走来,曲折坎坷,目标未变,在妥协中坚持,在坚持中前进。纵然青丝成白发,一生终无悔。
还有一点,感受深刻——长辈的眼界和格局真的太重要了。“江山代有人才出”,其实簪缨世家、书香门第才真正是人才的摇篮。家庭教育的熏陶,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胜过太多外面的“培训班”了。
现在,有很多父母更强调孩子要做什么,比如刷题、上课等。其实,更重要的是先明确 “我是谁”。只有如此,“我”所做的一切才有意义。当我们面临多重身份选择时,“我是谁”还能决定价值排序。梁启超的子女个个出色,在不同领域都有建树,和这一点分不开。
书中最后一位是民国时代难得拥有个人事业和美满婚姻的女子——杨步伟。她闺名叫杨兰仙,官名叫杨韵卿,为纪念好友林贯虹(林则徐后人)而改名。(感慨下这些熟悉的名字都串联了起来,比如唐绍仪和袁世凯曾是好友,唐绍仪的女婿是顾维钧)
当杨步伟想退掉盲婚哑嫁的婚约,祖父杨仁山只问了一句“你不会后悔吗?”,杨步伟说“不”,写了一封有理有节的退婚信。杨仁山由此确信孙女能力,力挺她走向独立自由。 这样的家人,真的在现代社会都难得啊。他不会为了彰显家长之权威而急于反对你的想法,不会以“我是为你好”为名来包揽你的一切,不会在你没做成之前给你泼冷水,也不会在你做成之后冰冷淡漠。
杨步伟和丈夫赵元任(赵翼后人)鹣鲽情深,也是羡煞人也。杨步伟读书时候能开篇就写“女子者,国民之母也”,成婚后也是视野开阔,见解独到,婚姻和事业并非不能两全。婚前抓紧时间接受更多教育,事业上伸展拳脚;婚后,如果爱做家务,也并不可鄙;子女步入社会后,有立身之本。
人是复杂立体的。如无论是历史书还是现代文学史都避不开的梁启超。有人说他善变,“保皇”、“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但他的爱国心不变。这样的人是可敬的,他积极学习各种新思想,总有无限热情来拥抱时代,即使没能撞个满怀,其赤诚是动人的。正如胡适说:“他的脚力也许有时差跌,但他的兴致是可爱的。”我懂陈天华的自卑,吴宓的天真,也懂孔祥熙的贪婪。在万花筒里,被照出的其实都是本体——你自己。
期待和《历史的面孔2》的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