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判断“好坏”的执念
前言:
今天随便聊聊。

先前有人问我:谎言的出现是好是坏。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能用“好”或“坏”来判断的问题,我也觉得应该放下“遇事先判断好坏”的习惯。
原因很简单,当你认为某个东西好,或者认为某个东西坏时,你一定事先找到了某个参照点,你通过将“被评价物”与这个参照点对比,进而得出“它好”或“它坏”的结论。
好和坏的评价,都依照于某些标准。
这里就存在很多问题。
一方面,这个参照点、这个标准,它不一定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就像在普遍不怎么吃辣的地区,人们可能认为“太辣”的食物不好。但这个辣度放到普遍喜欢吃辣的地区,它可能就是个“微辣”或“中辣”,谈不上很辣,也就谈不上“不好”。
另一方面,当某物存在许多可选的参照点和标准时,用好坏衡量它就已经没有意义了。
以谎言为例,谎言至少可以划分出这几个类型:①善意的谎言;②恶意的谎言;③无意识的谎言;④哄人的谎言;⑤安慰人的谎言。
善意是为你好,恶意是坑你,无意识是下意识撒谎,哄人是把谎言当成实现目的的工具,安慰是说些好听的。
它们之间存在一些重合,就像安慰的谎言有时候也是善意的谎言,但它们无法完全重合,就像安慰也可能只是为了让你早点消停别再折腾别人了。
因为它们不能完全重合,所以谎言至少存在上述五种情况。
既然存在五种情况,那么想评判“谎言的出现,是好是坏”就需要找出五种情况的标准,并且分别根据这些标准做出判断。
有些标准很好判断,因为它们泾渭分明:善意的谎言是好的,恶意的谎言是坏的。
但有些标准不好判断,就像无意识的谎言,别人撒谎是下意识地举动,你认为那是好还是坏呢?如果你认为那不算坏,理由是什么?如果你认为那算坏,理由又是什么?
甚至还有些情况本身就很复杂,比如哄人和安慰人——假如你撒谎哄人,不是因为你想撒谎,而是对方要你撒谎呢?
大多数人都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与现实/事实的真面目相比,他们更想让自己活在幻觉和幻想中,他们希望见到的回答是能让他们感到情绪满足和引发情绪共鸣的回答,而不是阐述与他们有关的事实的回答。
在这种他们明确要情绪不要真实的情况下,你迎合他们的需求而撒谎了——这算什么?算好还是算坏呢?
你无缘无故打了别人一拳并对别人造成了伤害,你的行为当然是坏。
因为在这里,条件十分明确:无理由的攻击,造成实质伤害。
这些条件严格的限定了事态的范围,使得事态几乎只适用于一套标准,不会引发什么观点分歧。
但如果换一种情况呢:你打了别人一拳。
这时候就无法判断你的行为是好还是坏了。
因为情况太模糊,它有很多种具体可能性,而每种可能性都要适用不同的标准。
也许你打了别人一拳,但是开玩笑,这一拳没有力度,没有对别人造成任何伤害——这时候你自然不是坏。
也许你确实打了别人一拳,也确实造成了伤害,但起因是对方先打了你好几拳、先对你造成了很多伤害——这时候你也不是坏。
单一判断,基本只在“大家对判断标准都没有意见”的情况下生效。
而“谎言”不适用于这个条件,因为就本文所提到的,谎言也至少能分成四五种情况,每种情况适用于不同标准,且存在许多判断模糊、难以确定标准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给它下结论是毫无卵用的,不管你认为谎言是坏还是好,这个结论都足够偏颇。
更糟的是,一旦你下了结论,你就会相信这个结论,并在生活中按照这个结论去理解“谎言”。
凡是有谎言的地方,都会因为「你认为谎言是坏」的,而被你视作是坏的。
我们常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常说分情况讨论,显然对“谎言”得出一个粗陋的结论不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情况讨论。
倒不如说,当我们在生活中惯性的想弄明白“这个东西,是好?还是坏”时,我们就已经不打算具体分析了。
对谎言的判断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冰山一角,谁知道我们在生活中用“好坏”对多少事物做出了不恰当的判断呢?
良好的思维不是一日形成的,充斥着各种问题的思维也不是一日形成的。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125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