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谏阻假书

2023-09-02 23:30 作者:HK_Hc  | 我要投稿

前言:最近重看语文书必修二,觉得里面选取的文章遒劲有力,十分值得我们学习效法。于是,以此为宗旨。模仿李斯的谏逐客书,我做了这样一篇文章。

某启:近日总是听闻您关于请假过多的不满和严控请假的表述,私下里认为有诸多不妥之处。虽然已在此生活一个月,并已克服许多困难,但想必还有许多情况有必要陈述:因此了了数言,请让我一一道来。

首先,我表示对老师立场的理解和观点的认同:班级同学齐齐整整有助于观瞻和班级人心的稳定——这对于班级成绩出彩是有必要的。此外,相关会议上展示过多的出门条或许有悖于老师管理严格的一贯人设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离校的严格审批似乎就成为了理所应当。

但与此同时,应该留意个体的差异性:这不仅是表现在生理上的,更有在心理情绪上的。我有注意到,老师有迷信医疗诊断或病历的倾向,但应当留意,真正的碎裂也可以是无声的。正如生物书上的表述:在长期的低落情绪中,及时的心理调节是一种自救。显而易见:环境的变化可以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手段。孔夫子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否命题“己所欲,则施于人”显然是不科学、不成立的。我有注意到:老师经常拿自己和女儿的故事举例,其暗含的逻辑在我看来可被提炼为“我无法或不愿意给我女儿提供的条件,即便同学们现在可以享受,我要求同学们放弃享受也是理所应当。”如果这一逻辑成立的话,是否意味着寻常人家的儿女和社会名流的子女可以享受同等的生长资源和环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选择FD(关键字打码)的意义是什么呢?不外乎获得更优先的选择权,过上更体面的生活,乃至于荫泽后辈。由此观之,上述结论显然是荒谬的

此时我们回归本段的论题:个体差异性。这一点在XX学校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这里可以听到见到不少之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说法。在老师的认知中(事实大概不外乎如此)回家后,卖力学习者有之、醉心吃喝者有之、嘻嘻哈哈者有之、沉迷手机者有之、吸烟喝酒者有之…而我都不是。如您所见,我无法指着洛水做出一个回家不动手机的承诺,但我可以对马克思像坦言:作为目前仍没有独立手机的人,我无法也不可能去玩什么游戏,所看的无非是必要的习题答案而已。至于对于时长的把握,如果回家后第二天的状态显著优于住宿,我想这便是极好的例证。

其次,根据弓弦理论,如果长时间绷紧弓弦却不释放,其机械结构便会不可逆地变差,使用寿命也会显著缩短。正如有经验的长跑者是不会起跑便冲刺的,只有慷慨激昂的音符的乐章是不会使人愉悦的,只有光辉一面的高大全式的人物是不存在于现世的,如果学习、吃苦是生活的唯一组分,想必会适得其反——毋庸置疑,这样单调乏味的生活,不仅会极大消磨人的耐力和精神力,使之不容易全力学习,而且培养出的人,很有可能不得不花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生活。社会不是伊甸园,我们要学会与狼共舞。俗语道:磨刀不误砍柴工。日复一日的挥刀砍柴,也需要间断地磨刀来稍作休整蓄力、卷土重来,以更饱满的热情面对后续纷至沓来的挑战。“且听平地起波澜”高速公路尚且需要平添波澜,使驾驶员集中注意力。这一道理难道不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吗?

如今的我们身处XX(校名)偏远的地方,住在寝室的喧闹之中。早上六点就被叫醒,夜里十二点尚不得眠,睡觉时间不可谓长啊;以二百斤的身躯,躺在比家里小一半的床上,睡眠空间不可谓足啊;身躯经历一天的劳累,晚上只有一条褥子支撑,睡眠条件不可谓高啊;六人一间的寝室标准,

(此段根据审核建议删除,望高抬贵手)

据我所知,这活的轻松点大概是不会判刑的。既然如此,那就活出精彩吧!有条件,就心安理得的使用,而不患得患失;有资源,就让它在自己手里发挥价值,而不畏畏缩缩。这样,对生活,对我们,都是一种有益的调剂。

物品因使用者的身份而成为神圣,资源因人们的利用而发挥作用。如今您以近乎荒谬的理由和敷衍的态度,轻易地驳回请假的请求。在内使学生身心俱疲缺乏精神,在外受到学生的不解腹诽和许多怨怼。这样仍想让学生全心学习、取得好成绩,恐怕是不可能的。

2023年9月2日下午,初稿写于哈尔滨香坊区北府,修改于南岗区中花园

谏阻假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