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少有人知的历史往事——江郎之才
原作者:石湖鱼
文章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4451704028637709
原标题:假如古代有诺贝尔文学奖,一定给中国古人包圆了
小时候读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王安石写的伤仲永。说是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孩,天资过人,没读过书却出口成章,五岁就能写诗,令人称奇,家人遂以为发财法门,天天带着他到处炫耀赚钱。
过了几年,方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王安石再见到他,写的诗已经大不如前,又过了七年,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啥区别了。
伤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保持上进心,要一直努力,否则再好的资质也终将一事无成。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江郎才尽变成了伤仲永代名词,方仲永也变成了江仲永。就前几天,还看到某家长转发老师的训诫,“假期如果放松,那就是下一个江仲永,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说的是江淹,王安石是宋朝人,江淹虽然也是宋朝,但他是刘宋,也就是南北朝刘裕建立的那个宋朝,俩人隔着六七百年。

江郎才尽成语出自南北朝钟嵘写的《诗品》,说是江淹卸任宣城太守后,路过治亭,夜里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个神仙自称郭璞,有一支五色笔遗忘在江淹这里多年,是时候归还了。梦醒之后江淹再写诗,辞句很难通顺,于是世称江郎才尽。
郭璞比江淹早一些,算是两晋人,以诗词歌赋闻名,《晋书》给他的评价是中兴第一。
这个中兴指东晋,东晋史书叫《晋中兴书》,古人惯例,如果一个国号延续了两朝,比如东汉对于西汉,南宋对于北宋,都可以称之为中兴,虽然南宋有个狗屁中兴。所以汉之中兴就是指东汉,晋之中兴就是指东晋。
郭璞除了词赋闻名,另一个特长就是卜卦,他也是风水学鼻祖,《葬经》作者,牵扯到他的故事,往往离不开神迹。
事实上江淹这个故事,也牵扯到两个成语,除了江郎才尽,还有一个神来之笔。古人把下笔如有神助,词句犹如天外飞仙,形容成这是神仙给了一支神笔,就是从江淹这来的。
如果全世界都懂中文,尤其古汉语,就会明白一个道理,假如古代也有诺贝尔文学奖,早被中国古人包圆了。
江淹写过很多词赋,最著名的是《别赋》和《恨赋》,简单列几句,大家品品。
《别赋》: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漠而伤神......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杨过自创的黯然销魂掌,出处就是《别赋》开篇第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恨赋》: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我真不是小看什么莎士比亚大仲马,累死他们也写不出这种,甚至我怀疑,他们能否想象出,世界上还有如此优美、意境如此高雅的语言。
江淹的辞赋,古人评价并不特别高,比如《诗品》说他善于模拟,《沧浪诗话》则说他拟古最长,总的来说就是江淹缺乏自己特点。江淹留下来共有辞赋28篇,全是模仿汉赋,诗词142篇,其中48首都是拟古,也就是模仿古人,比如陶渊明,还有上面提到的郭璞。
虽然江淹姓江,但郭璞的代表作才是《江赋》。
咨五才之并用,实水德之灵长。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乎滥觞。聿经始于洛沬,拢万川乎巴梁。冲巫峡以迅激,跻江津而起涨。极泓量而海运,状滔天以淼茫。揔括汉泗,兼包淮湘。并吞沅澧,汲引沮漳。源二分于崌崃,流九派乎浔阳。鼓洪涛于赤岸,沦余波乎柴桑。
这只是《江赋》一小段,全篇很长,你可能看得目眩神离,但其实人家只是在介绍长江,长江的起源,流经哪些地方,什么特点等等。
郭璞非常爱水,他的葬礼也是别具一格,不是土葬,而是让家人把他的棺材埋入水下。

《水经注》是古代最重要的地理书,没有之一,它的来源是《水经》,意思是《水经》的注解。郦道元之所以作《水经注》,也是郭璞托梦,郭璞自称世道不好,天下大乱,所以他写得太仓促不够好,希望郦道元重新写一本,他愿以笔墨相赠。
所以郦道元的故事,是另一个神来之笔,换句话说,郭璞的《江赋》,在他自己眼里,是《水经注》的另外一个版本。
如此华丽的辞赋,居然只是篇地理书。
郭璞并不是在炫耀文笔,事实上历代评价他的文章,都以古朴为主,比如《诗品》称其平淡第一,《文心雕龙》称之为纯。
好吧,这很古朴,很平淡很纯。
江郎才尽是江淹自嘲,郭璞托梦出自他的《前后集》,他做的梦,如果他自己不说,别人怎么知道?其实江淹只是不想写了,找个借口,做梦神笔被收是500年左右,江淹56岁,他卸任宣城太守,准备回京,离他去世不足5年。
虽然身处乱世,江淹却是官运亨通,南朝几任开国皇帝都对他很重视,他死的时候,职务是左卫将军(禁军统帅)兼醴陵侯。

你没看错,虽然大家对江淹的印象是个文人,但人家干的工作一直都以武职为主。他在萧道成手下是骠骑将军和骁骑将军,萧衍称帝后,则任命他为冠军将军。
500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萧衍起兵反抗朝廷,江淹被调回京城,改任黄门侍郎兼领步兵校尉,这相当于九门提督,京城防卫长官。
所以这个时候他自称才尽,很容易理解,大敌当前重任在肩,哪还有心情吟诗作对?
但这事很快为大众接受,江郎才尽一词不胫而走,为什么?就是大家觉得这个解释很合理,江淹写的东西好是好,就缺那么一点味道。
郭璞传笔就是暗指江淹灵感来自古人,模仿太多,原创不足,到最后模仿对象找不到了,也就失去了灵感,神笔被收了。
嗯,古代评论家的标准就是这么严苛,《恨赋》和《别赋》在他们眼里就那么回事,江淹都快老死了,一天不写文章就是才气不足,江郎才尽到今天活生生给搞成了反义词。
我很好奇,如果把现代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拿给《诗品》作者他们看,不知他们如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