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鉴赏解读警匪佳作】《体制规则,人情世故》

2022-03-09 15:51 作者:李心乱  | 我要投稿

     一、故事导引

     四年前,刑警师徒两人一起组队抓毒枭抓罪犯,最大的梦想是抓尽天下坏人,让世界和平。

    事业如日中天,爱情也顺顺当当,一切仿佛都是最好的时候。

    但四年后,徒弟变成最大的恶徒,与毒枭合作,杀死昔日同僚。

    师徒两人,一人为警,一人为犯,反目成仇,正邪对立。

    这部电影就是《怒火·重案》。师傅是重案组督察张崇邦(甄子丹饰),徒弟是曾经的同事战友邱刚敖(谢霆锋饰)。

    二、世道与命运

    有人说,这是一部标准的港片警匪片。枪林弹雨,刀光剑影,智力与武力的PK,让人大开眼界,感受那一波波视觉刺激。

     可是,最难也最打动人的是,情感的表达与释放。

     阿敖曾经是公正庄严,以除恶为己任的警察,没想到最后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恶人。正如影片的名字《怒火·重案》一样,犯下重案,是怒气战胜理智的后果。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出了人的局限性,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

     年轻的阿敖,充满干劲,破了很多大案要案,哪里知道他的人生会因一次失手杀人就前途尽毁。

      一个混混抓了一个富商,上司告诫阿敖,必须确保能救出富商,几次电话,暗示是秘密案件,可以使用特殊手法,不会载入档案里。

     结果,富商得救了。可是,阿敖一行几人误杀了这个混混。

     杀人是重罪,他们被拘捕,被庭审,上司否认了授意,阿邦被逼问之下,承认了自己的所见事实。

     被自己最信任的人放弃,他很生气;自己的好兄弟忍受不了警界之耻的侮辱,自杀而亡,他很愤怒;坐牢期间,天天被打,满身是伤,遭受非人待遇,他难以忍受。

      四年过去了,他们出狱了。

     人是出来了,曾经遭受的委屈,狱中忍受的欺负,心里的怒气却从未消散。

    最后,那些怒,仿佛成了一次次纵情犯罪时的火光,炸掉一切,杀光一切,眼里心里都是恨意。

    如此做事,能消除恨意吗?

    不能!

   阿敖与阿邦最后一场battle,拼尽全力的厮杀,就像两人从来不认识一样。

    但是,有一幕让人泪目:胜负已分的时候,两人筋疲力尽,全身是伤,互相望着对方血肉模糊的脸,想起曾经的兄弟情义,让人唏嘘。

    我想,有那么一刻,阿敖浇灭了怒,放下了恨,他承认自己失败了,但不认命……

     这句话不禁让我想起罗翔老师谈起自己的一段经历,年少时,自己的一位好朋友被他人喊去放哨,最后被抓进警察局,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他说,后来想一想,万一那天是我被人喊去做这件事,自己会不会去?现在的自己肯定知道不能去,当年的自己,可不一定。

     虽然每个人的剧本都不是自己选择的,愿自我都能演好自己人生的剧本。

     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阿敖问曾经的师父及战友:“那天,要是换成是你去,我们两个人的命运会不会就换了过来?”

     这句话可以说是全片的灵魂。

     我们也常常会被人这样质问,要是当初你选择了那个学校,现在的工作是不是会好一些;要是当初你选择了那份工作,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就不一样了?要是当初你选择了不婚,现在应该是另一种生活了吧?

      要是有如果……,你会不会……?

     其实,即使再回到那个当下,当年的你还是会那样做。

    这不是偶然,是每个人的认知与心理决定的。

     阿敖与阿邦最大的区别是,阿敖的认知在人——自己信任的人,阿邦认定的是做正确的事情。

     正确的事情,是以法律、道德为准绳,即使被排挤被否定,仍然坚持心中的理想信念。

    阿邦在警局里,拼命破案,抓了无数罪犯,不管你是谁,有什么权利,犯了罪就要受到处罚。

    有人仗着家里有钱随意殴打警察,警察高层组局让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受害警察开始都吃起了“和事饭”。但他不同意,执意上报案件,秉公处理。

     他,惩恶扬善,维护公平正义,不被上司待见,被高层处处制肘。但是,他不改初心,只要有案件,照旧拿起枪,勇往直前。

     警察是要有职业操守的,不能为了破案就随意殴打甚至杀害嫌疑人。

     这些原则,阿敖是知道的。

     可是,他违反了,怒火战胜了理智……

    表面上看,他是受了上司的蛊惑,也是为了救人心切。

    其实,还是因为他不能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所以违法犯罪蹲监牢。

     笔者不禁想问,“权力与法律相悖时,你我还能坚持自己的本心吗?”

     而面对阿敖的疑问,阿邦没有回答,只是昂起头,理直气壮地走了。

    是否回答或许没有意义,因为他一直都在面临选择,但一直在坚守正义、和平以及原则。

    人生之路,没有那么容易,只能且行且珍惜。

     笔者观看评赏这部电影时,是在校的一个周日傍晚,身着也是警服,刚刚结束集合回到教室,而笔者为何拥有警服,不好明说,但话都至此,多数读者也应该一点就明了。

      笔者在韶华青春也清晰深刻见识并感受了许多官僚现象与体制问题,而后面笔者是否带着这身衣服参与这个体制,是否会直面遭遇与困顿于人生抉择,乃至发生类似电影的灾祸,与师父(或老师)反目成仇?

    正如方才笔者说的,是否回答或许没有意义,因为我们一直都在面临选择,坚守正义、和平以及自身原则才至为关键。

     人生之路,只能且行且珍惜了。

    

     三、理解与缅怀陈木胜导演


     文戏一向是陈木胜导演时装动作片的一大短板,但他的电影只要文戏质量上去了,整部电影的口碑也就上去了。

     就《怒火重案》而言,文戏终于没有拖动作戏的后腿了。电影围绕“怒火”做文章,警匪斗争的缘起也正是反派的愤怒。

    谢霆锋饰演的邱刚敖,是一个无惧无畏也基本没啥人性的匪徒,阴鸷、狠毒、癫狂。但几年前,他是警队里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他乐观外向,嫉恶如仇,对工作充满热忱。

    而邱刚敖的“堕落”,正是缘于警务体系某些高层的不义,缘于资本圈里某些富人的不仁。

     在一起富商绑架案中,因富商与警局高层交好,警局高层要求以邱刚敖为首的五人小组,无论用什么手段,都要让嫌疑人说出富商的下落,出了事他会担着。

     结果五人组失手打死了嫌疑人,可富商和警局高层均出于自己的利益,把所有责任甩锅给了五人组。

    五人组因过失杀人坐牢,大好前程彻底被毁,还有一人因此跳楼自尽。活下来的四个人,出狱后开始疯狂报复。

已故的陈木胜导演

     疯魔、阴邪、愤怒、癫狂、爆裂、悲壮感……这些角色特质在他身上合成一种妖性,让观众全程肾上腺素飙升!

     这种“化学效应”与当年《新警察故事》里的吴彦祖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甚至,当你把甄子丹、谢霆锋的文武戏对照一下,会发现前者无功无过,而后者惊艳连连。

    不得不说,这一次港片中的“黑白双雄”谢霆锋更胜甄子丹一筹。

     四、武戏:“悍匪”阿敖的几个镜头瞬间


     蒙面阿敖在DP交易现场,杀死吕良伟饰演的长官,是“悍匪阿敖”复仇的开始。

     阿敖曾是年轻警察中的“明日之星”,却因刑讯逼供并将对方打死而被起诉。

      法庭上,上级甩锅、搭档阿邦拒做伪证,被他间接救命的银行大亨(人质)也视他如草芥粪土。

     几年的牢狱之灾,完全黑化了阿敖的人生——他的复仇计划就是“那天在法庭上的所有人都要死”。

     阿敖的第一个复仇地点,选在“警察收网的案发现场”:

      第一,阿敖知道警察收网的所有套路(精通侦查的警察自然精通如何“反侦查”),这是一种挑衅。

    第二,在黑与白中间,阿敖代表了那个“灰色”,“灰色能赢”是阿敖内心对自己的暗示。

     当阿敖蒙着头带着兄弟出现时,气质神秘而邪恶,造型酷似“复仇天使”,你一眼就能看到这个角色的被遗弃、颠沛流离。

      第二个“瞬间”:趾高气昂走出警局


     阿敖团伙的“公子”杀害姘头被警察盯上,阿敖以退为进、亲手杀了兄弟后,到警方提供线索。

     这里再交待了阿敖的智谋和亡命徒精神。

     暗杀警察不够,还要“正面刚”。对阿邦的讥讽、和48小时后完好无损走出警局的结果,都是对警察的群体宣战。

    和阿邦对话时,谢霆锋的波浪黑发、茶色墨镜、微微的络腮胡子、桀骜不驯又阴冷,又帅又坏又疯魔。

     

     第三个“瞬间”:尖沙咀枪战扔手雷


     阿敖向银行大亨复仇,引发尖沙咀枪战。

    银行大亨的金库向阿敖全部打开,本以为会保一命,没想到阿敖是“要命第一,要钱二。”

     返回途中被阿邦警队拦截,双方展开重火力枪战。

     同样曾是警察,阿邦有警队、有纪律、有妻儿,但阿敖什么都没有,他是一个光脚的亡命徒,他信的只有一个:以暴制暴。因此他所有的动作、眼神都很果决、利落。

     为掩护队伍撤退,他向警队和人群扔手雷。

    在最激烈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个慢镜头特写,人物的一招一式带来时间定格般的视觉冲击力—估计这个动作会成为谢霆锋经典硬汉FLAG。

     第四个“瞬间”:黑吃黑杀卢惠光、与阿邦教堂决战


    “比王宝强在武林中的表现犀利很多,丝毫未见非练家子的生硬和扭捏……很喜欢卢惠光那一段,干净利落”。

     这位网友提到“卢惠光那一段”,是指劫银行大亨之前的“黑吃黑”——卢惠光饰演的军火黑市商人中途变卦于是阿敖果断“黑吃黑”。

     与阿邦教堂决战那一段,是考验谢霆锋的时刻。

     甄子丹是专业打星,向来能打、会打、打得漂亮,但谢霆锋的气势和动作竟然不落下风。

    甚至谢霆锋表现出了一些文戏风范——他这个警队曾经的“明日之星”和当红警察对打,表现出了百分百癫狂。

      所以他最后被警察包围的时候,无数枪支的红点喵在他身上,毫不挣扎或意外。

     他从背后倒地,让地面上的钢筋穿透自己的胸膛,以悲情方式结束自己“堕落暗黑”的生命,也许是阿敖心中最“完美”结局。

      五、文戏:法庭上阿敖的文戏光芒


    《怒火重案》让谢霆锋熠熠生辉的,还有文戏。

     如何“尽皆过火,尽皆疯狂”?人物的塑造主要靠的是文戏,比如阿邦收到谭耀文饰演的上司邀请的饭局、比如阿敖庭审过程。

     “阿敖庭审”是一场让我判定谢霆锋演技脱胎换骨的一场高光戏。

     对自己和兄弟杀死嫌疑犯的指控,谢霆锋可能早就想到了上司会让自己背锅。但他没想到阿邦不帮他做伪证——但如果“命运真的反过来”,也许他会帮阿邦。

  

     而银行大亨的一句“没必要杀人嘛”,更让他感觉自己命如草芥。他的头部那时有一束打光,他的脸色和嘴唇瞬间苍白,他心中的信仰坍塌了,像一个委屈的小丑,内心的天平默默倒向了自己心中的“极端正义”。

     同样对应的甄子丹部分的文戏,是谭耀文饰演的上司请他赴高官饭局。

    “这个茶多少钱?”甄子丹拍在桌上几张钞票:“我这一口应该够了”——阿邦此时至少可以主动选择自己人生,不和那些高官同流合污。

     “黑白”双雄对决戏,“黑白”二人的怒火往往是整部影片的线索:

      第一,阿敖入狱、毁容,他心中怒火越来越大。

      第二,阿邦的朋友吕良伟饰演的警官被杀,妻子被绑架,也带着更大的怒火。

     只是,看到最后,我们似乎更能理解阿敖的怒火,因为他的文戏更能让带我们入戏。

      甄子丹唯一的“文戏高光”在结尾,谢霆锋问完“我常常想,如果当天追可乐的是你,我们的命运会不会反过来?”后,选择自杀,阿邦这次连头都没回。

     阿邦的心理动作是“早已道不同!”,此刻的他和庭审时的阿敖一样,内心已倒向“极正”一方。

     只是这样描绘阿邦的“神笔”来得太晚……

    悍匪阿敖的光芒,也是谢霆锋人生的高光时刻。阿敖可以说是《怒火重案》里最具人格魅力的角色,虽然他的三观不能学习。

     是的,阿敖并不无辜,开头的逼供,明知问不出情报却还继续打,是因为他内心认定了对方是“坏人”,因此行为太过极端,太过“怒火”

     他到最后问阿邦那一句“我们的命运会不会反过来?”

      阿邦没有答,但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不会反过来的,我不是你……”。以阿邦的性格,绝不会为了上司一句话去打死一个人,便也不会因为服刑,就立誓把所有人都杀光。

    有人说阿邦“白”得假,但阿敖的“黑”更是极端。

    或者说,编剧根本就是这样设定的,他并不想把阿敖塑造成一个无辜的角色。

     阿敖说过“升职了就抓光天下坏人”,这个理想就很幼稚、极端。

     编剧根本就是想把悍匪阿敖塑造成一个性格有缺陷、命运有坍塌的可怜虫,彪悍、狠辣只是表面罢了,而这样人物才立体。

     同样,阿邦就不是可怜虫吗?

     他带着队伍去抓人,掉进下水道九死一生鏖战捣毁窝点,受伤回来时,却看见警队在记者面前表功。这不是偶然,而是日常。

     阿邦也一样可怜,在“正义之光”下,他在别人眼里,更是感动自己的“小人物”。


     陈木胜导演想通过“相互对立”的两个小人物说些什么?

      看看那些开局喝几万茶的那些高官就知道了,还有讯问阿邦的人——任达华饰演的上司,在听了阿邦一番对警察职责的独白后表示自己身体不适,聆讯暂停24小时,还不忘提醒阿邦“24小时内,你还是警察!”。

     看似宽宏,真实意思其实是鼓励阿邦擅自行动。而成功了,领导领功;不成功,祸上加“锅”。

     也许电影表面讲的是阿邦和阿敖“黑白双雄”的决战,事实上,提出的主题是——那些隐藏在基层与正义背后的蛀虫,那些无论如何都名利双收的“高层”们,那些造成阿邦和阿敖对立的腐败体制,该如何终结?

      笔者不过也只是无名小卒,过不了河,将不了军,给不了准确答案,只能尽力做好自己本分工作,报答亲人让他们吃饱穿暖。

     读者朋友可能会说我自私,但我只想说不管哪个时代,人类终究会自私。笔者我想像电影那样问一句,“如果想这个答案的人是你,我们的命运会不会反过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崇邦很大可能是曾经意气风发的邱刚敖人到中年的样子,只是邱刚敖的命运发生了突转……

    所以邱刚敖最后问张崇邦:如果当年是你去执行任务,我们的命运会不会不一样?

     事实上,如果当年张崇邦与邱刚敖位置互换,张崇邦也不会走向歧途,因为他一直是有原则、有底线、被打趴后也会重新站起来的人。

     电影里,张崇邦近似一个完人。可这世上哪有什么完人,再硬核的人都是有弱点、有软肋、也会愤怒的普通人。

     不去纾解“怒火”的源头,“重案”便永远不可能不会发生。这,才是《怒火重案》抛出的尖锐而大胆的命题。

      电影公映前,陈木胜于2020年8月23日,因鼻咽癌逝世,终年58岁,笔者在此为所喜爱的电影大师惋惜默哀。

     而这样有深度的艺术作品,往后应该是看一部少一部了……



【鉴赏解读警匪佳作】《体制规则,人情世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