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你可能误会了孔夫子!
孔子有句名言,叫“不患寡而患不均“,从某个时期开始,这句话被当作孔子支持平均主义的罪证,客气点的说一句”历史的局限性“,不客气的就直接”老二“的名字扣下来了。但说实话,孔老夫子的这句话是很正确的,今人觉得有问题,其实都是被某些半吊子读者引到了沟里。
这里的半吊子读者,最早的就是朱熹。《论语·季氏》第十六篇有云:“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朱熹对之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大师朱某就这样把孔子的原话扭曲成了彼时儒家君臣父子的那一套,再加上他引经据典地结合当时鲁国的历史情况论证自己的观点,不少他的学生就轻易地被他带进了沟里。
到了近代,P49版本的半吊子读者比朱熹就更狠了,直接把孔老夫子的原话曲解为“宁寡也不要不均“,直接把一顶高高在上不恤苍生的大帽子扣到了孔子的头上,一下子给几千年前的大圣人定了罪,真是好不痛快。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直到今日,我们国内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在这些半吊子读者挖的阴沟里脱身不得。
但孔子的本意远不是这样的。
我们要注意,孔子在这里用的是“患“,而非”欲“。在孔子的价值观里,己所欲方可施于人,若孔子的原话是”欲寡而不欲不均“,那么说孔子鼓吹平均主义是没有问题的,但事实是,孔子并没有这么说。
患,是担忧,是有经验的人在面对潜在的危险时,内心所产生的一种先见的忧虑的情绪。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并不是说寡比不均要好,而是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思路,也就是说,孔子的本意其实是说,在寡和不均这两种都存在隐患的状况中,管理者要对不均的状况更为担忧,因为不均比寡更危险。
为什么不均比寡更危险呢?因为寡是生产力问题,不均是生产关系问题。
生产力是连续型变量,它的发展是由人类享受的欲望不断驱使的,发展的脉络往往呈现出指数增长曲线,只要环境安定,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必定存在的,只是在发展速度上有所差异。
生产关系是离散型变量,它的发展是由人类在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冲突所驱使的,发展脉络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即便某个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合当时的环境,其在人类社会也依然能够存在相当一段时间。
一言以蔽之,寡是共苦问题,不均是同甘问题。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大多数人对他人的态度都是可共苦而不可同甘。寡固然可怕,但只要环境安定,生产力的发展只是时间问题;不均就要麻烦的多,落后的生产关系并不会自行倒塌,对管理者而言,如不想乾坤颠倒,那便必须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拖是没有出路的。
“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所以孔老夫子其实是在说,作为管理者,你不要去担心自家的生产力不够发达,因为只要足够长的时间,生产力的问题总会得到解决,你应该去担心自家的生产关系是不是落后了,自家的军事安全是不是受到威胁了,因为这两点才是会动摇你家根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