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种花家务·外文】论语英译01-04吾日三省吾身——理雅各英译系列

2023-01-03 17:58 作者:山嵓  | 我要投稿

【阅前提示】本篇外语原文摘自苏格兰经学家理雅各先生翻译种花家论语而成的《The Chinese Classics · Confucian Analects》。理雅各先生出生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一生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其翻译注释儒墨道三家经典,终成“The Chinese Classics”系列。不过需强调,理雅各先生虽然非常令我敬佩,但不得不说,由于其是传教士,因此著作中不可避免有一些夹带,还望小伙伴们注意辨别。黑字是原文,彩字是我做的备注。 

学而第一0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BOOK I.HSIO R.CHAPTER 04

The philosopher Tsang said, 'I daily examine myself on three points:-- whether, in transacting business for others, I may have been not faithful;-- whether, i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 I may have been not sincere;-- whether I may have not mastered and practised the instructions of my teacher.'

01-0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01】HOW THE PHILOSOPHER TSANG DAILY EXAMINED HIMSELF,TO GUARD AGAINST HIS BEING GUILTY OF ANY IMPOSITION.

【山译】哲学家曾子每天自我检查,以防范过失的产生。

【02】Tsang,whose name was参,(Shan,now commonly read Sin)and his designation子輿,was one of the principal disciples of Confucius.A follower of the sage from his 16year,though inferior in natural ability to some others,by his filial piety and other moral qualities,he entirely won the Master's esteem,and by persevering attention mastered his doctrines.Confucius,it is said,employed him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孝經,or'Classic of Filial Piety'.The authorship of the大學,'The Great Learning',is also ascribed to him,though incorrectly,as we shall see.Portions,moreover,of his composition are preserved in the Li Chi.His spirit tablet among the sage's four assessors,occupying the first place on the west,has precedence of that of Mencius.

【山译】曾子名叫参,字子舆,他是孔子座下重要弟子。曾参16岁追随孔子。尽管他的天分比别人差,但由于他的孝顺及其他道德品质,他完全获得了孔子的认可,并且其凭借不屈不挠的坚持,精通了孔子的学说。据传孔子带着曾子完成孝经。并且大学也被认为是曾子原作,我们所见的这些观点可能并不正确。(曾子)的部分作品被保留在礼记之中。曾子灵牌配祀孔子,是四配之一,据于西配第一的位置,比孟子灵位还要靠前。

【山注02·1】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据考证应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但一般认为其是当时已灭亡的鄫国贵族之后,故姓曾。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出名。传说《孝经》就是其所撰写。

【山注02·2】鄫国是在鲁襄公六年被莒国灭亡,后莒国大乱,鄫国贵族后裔趁机于鲁昭公四年举族归附鲁国。估计曾子就是在这一时期来到鲁国,并败孔子为师。

【山注02·3】Li Chi应该是礼记的音译,并且此处应该是指《大戴礼记》。因为辽人版此处是Ten books,moreover,of his composition are preserved in the Le-ke.而这个十书应该指的是“曾子十篇”,出自《大戴礼记》,分别是《曾子立事第四十九》《曾子本孝第五十》《曾子立孝第五十一》《曾子大孝第五十二》《曾子事父母第五十三》《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曾子制言中第五十五》《曾子制言下第五十六》《曾子疾病第五十七》《曾子天圆第五十八》。

【山注02·4】理雅各所说的关于孔子曾子作孝经之事,可参见孔子家语。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孔子家语卷第九·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山注02·5】孔庙中,与孔子同殿的是四配,十二哲(十二哲排序参见论01-02第02·7注,传送门CV20905770,其中四配的座序是①西配:宗圣曾参 ‘’、复圣颜回。②东配亚圣孟轲、述圣孔伋。

【03】省,read hsing,'to examine'.三省is naturally understood of 'three times',but the context and consent of commentators make us assent to the interpretation-'on three points'.

【山译】本句中,省读作xing,是检查的意思。句中的“三省”顾名思义就是检查三次的意思,但是根据上下文以及后世解经人的观点,我们一般认为应该翻译成“三个关键点”。

【山注03·1】此处理雅各是在辨析三省,这是因为关于三省这个词主要有三种解释:①三次检查;②三个方面检查③是多次检查,即认为“三”是表示动作频率多,而不必一定是三次。理雅各此处讲的是第①②种解释,并最终选择采纳②。

【04】身,'the body','one's personality';吾身=myself.

【山译】“身”是身体、人格的意思,“吾身”就是“我自己”的意思。

【05】爲is in the 4th tone,='for'.

【山译】此句中“为”是四声,意思相当于英语中的“for”。

【06】So,frequently,below.忠from中,'middle','the centre',and心,'the heart',=loyalty,faithfulness,action with and from the heart.

【山下面的“忠”字是“中”与“心”的组合,“中”是中间、中心的意思;“心”是心脏的意思。因此“忠”是发自内心的行为,是忠诚的意思。

【山注06·1】尽己之谓忠。即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07】朋,see chap.l.友,'two hands joined,'denoting union.朋友,when together,'friends'.

【山译】关于“朋”参见第一节【山注,论01-01第08段,传送门CV20212722】。友字是两只手相连成为同盟的意思。而朋与友两字结合则是相当于英文中的“friend”。

【山注07·1】关于“友”这个字,由于数千年的演变,其变形太大,已经看不出“两只手”相连的本义了。现附上“友”字演变图(见下图)

《說文》:“友,同志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𠬺,古文友。𦐮。亦古文友。”

高鴻縉《中國字例》:“字从二又(手)合作,原為動詞,周末漸與朋字同稱,遂為名詞。”

“友”字演变(摘自“小学堂”网)
【山注,该图摘自宝岛那边的网站“小学堂”,这个网站我们这边也可以正常浏览,但小伙伴要注意,其中注明的很多相关部门名,并不是我们这边的,千万不要误用。】

【08】傅不習is very enigmatical.The translation follows Chu Hsi.何晏explained quite differently:'whether I have given instruction in what I had not studied and practiced?'It does seem more correct to take 傅actively,'to give instruction',rather than passively,.'to receive instruction'.See四書改錯,XV.article17.

【山译】“传不习”这三个字十分难解,此处翻译采用的是朱熹的理论。但《四书改错》第15卷第17篇文章,引用的何晏理论,就与朱熹的解释完全不同。何晏认为此句的意思是,我要反省一下,今天给弟子传授的知识,我是否真的懂。这个解释比朱熹的好,因为这个解释为“传知识给别人”体现了“传”这个字主动的意思,而不是朱熹解释为“接受别人传的知识”显现的被动意思。

【山注08·1】何晏,字平叔,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代表著作有《论语集解》《道德论》等。

【山注08·2】其实我也赞同何晏的这个解释,因为从这句话的称谓可以看出,此时的曾参被称为曾子,说明其早已出师,甚至已经开坛讲学了。而曾子比孔子小了46岁,等其出师开坛讲学,孔子估计早已逝世,那还有谁能每天给曾子传授学问。而且曾子由于在孔子众弟子中较为愚鲁,孔子尚在时,估计同门师兄弟没人会去记录曾子的学习经验。并且根据儒家门人记载的事迹,即使孔子逝去很久,在众师兄弟中曾子也不算出众,因此可以基本断定,这段由曾子传授学习经验的话语,应该是孔子去世,曾子开始讲学后,其给自己弟子传授的内容,后又由自己的弟子整理记录,编入论语,也就是说,此时早已无人能每天传授曾子学问,那这个传就更应该是曾子传给自己弟子学问的意思。

【山注08·3】《四书改错》清初毛奇龄撰写,共22卷,全书主要是批判朱熹理学。但估计作者也想不到,因为其批判朱学却阴差阳错的使后世产生了一条此书已失传的谣言。这里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小趣闻。之前我印象中似乎《四书改错》这本书已经失传了,并且模糊记得这本书是作者自己销毁的,因此这件事才有点印象。然后等我如今读理雅各翻译的这本论语时,却无意中发现华点:理雅各是嘉庆年间出生的人,而毛奇龄是清初的人,中间还差着康熙雍正乾隆,若毛奇龄自己销毁了这本书,那理雅各怎么可能看到并引用呢?

        然后我就搜了一下,发现《四书改错》并没有失传,现在现在还有卖的。起初我以为是不是我记岔书名了,但当时已经找不到产生这种错误印象的原出处了,就有点迷瞪。好在后来翻了几篇文章,找到了一篇名为《“毛之将附”和<四书改错>》的论文,这才发现原因。原来这不是我记岔书名了,而是的确有不少人都记错了,然后我就被带沟里面了。这件事十分有趣,待我慢慢道来。        

        首先这个事的原始记录是【抑闻西河晚年,雕《四书改错》,摹印未百部,闻朱子升祀殿上,遂斧其板。——清全祖望《鲒埼亭集·萧山毛检讨别传》(一称《毛西河别传》)】。

        之后梁启超引述这句话,不过只引述了后半句即【还有一部《四书改错》,骂朱子骂得很厉害,后来听见清圣祖要把朱子升祀大成殿,赶紧把板毁了——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即引述时没有写毛奇龄在销毁前曾经已发行百部的事情。

        再之后,有一位写手阅读完梁启超这本书后来灵感了,于是没有查证就直接添油加醋的将毛奇龄给编排了一顿,然后还幸灾乐祸的写道【毛(奇龄)被吓破了胆,赶紧把《四书改错》的版子毁了,咱们今天当然无从知道毛奇龄这本书有无学术价值】从而让人误以为《四书改错》这本书失传了。

        而由于这位写手文笔不错,竟将这件事给编得生动异常,于是就被不少人转述或改写,而我估计就是当时看了这个版本的小故事。而由于他编的这个故事很具有冲突性,因此我看过后就留下了个印象……

        最后小结一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毛奇龄写了一本《四书改错》,指出朱学的错误,此书出版发行百部之后,康熙祭孔庙将朱熹升入十二哲西六哲第六位(十二哲排序参见论01-02第02·7注,传送门CV20905770)。结果毛奇龄有点麻爪,毕竟康熙的文字狱可不是闹着玩的,因此就赶紧销毁了《四书改错》的母板。但是已流传出去的百部成书却没有办法销毁,这才使《四书改错》没有失传。后来梁启超转述时,只说了毛奇龄销毁母板的事。再后来一个写手看过后来灵感了,在未对毛奇龄的生平与此事详查的情况下,就对着毛奇龄一顿编排输出,最后还幸灾乐祸的讽刺《四书改错》的失传,然后市面上就出现了这个《四书改错》已失传的谣言。而我直到如今阅读理雅各的翻译时才无意中意外发现端倪……要不要这么曲折啊……

【种花家务·外文】论语英译01-04吾日三省吾身——理雅各英译系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