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锐砺考研丨四川大学考研882化工基础专业课定向班

四川大学
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有36个学科型学院(系)及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我校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后流动站39个。
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学校教学科研岗共6571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3人(其中双聘院士11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7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69人 ;“973”首席科学家7人(9项);国家级教学名师14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22人(2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62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及各类专项项目获得者69人(77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具有优良的教学科研条件。由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4个基础课实验室、综合化学实验室以及创新实验室组成的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使用面积达10500平方米。学院还建有化学专业实验室、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和仪器中心。实验室均面向本科生开放,本科阶段即可开展科学研究,已经形成我院本科生培养的显著特色。全院拥有总价值超过2亿元的各类科学仪器和教学设备,为学生的系统实验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师生员工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近年来,学院在实践育人和双创育人方面成效显著,在科研创新大赛及活动中获国家级奖励30余项,包括“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1项和银奖2项;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连续两届获得特等奖;近两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获得1金和5银。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085600 材料与化工
02 (全日制)化学工程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拥有一流的学科平台,有教育部“磷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空天动力燃烧与冷却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四川省“先进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有“过滤与分离”、“多相流传质与反应工程”、“制药工程与技术”和“磷化学与工程”4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2个省级创新中心。望江和江安校区共计拥有教学实验大楼22000多平方米。学院有在职教职工202人,其中专任教师169人,教辅人员16人。教授(研究员)6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69人。博士生导师48人,硕士生导师71人。特聘院士6人,杰出教授1人,国家级高端人才2人,杰青3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指导教师1人,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10人,四川省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15人。有在校学生近2081人,其中本科生1242人、硕博士生839。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081700 化学工程与技术
01 (全日制)化学工程02 (全日制)化学工艺03 (全日制)生物化工
04 (全日制)应用化学05 (全日制)工业催化06 (全日制)制药工程
07 (全日制)化工安全工程与技术08 (全日制)化学冶金和材料技术09 (全日制)燃烧动力学


085600 材料与化工
01 (全日制)化学工程

085700 资源与环境
01 (全日制)安全工程

086000 生物与医药
01 (全日制)生物技术与工程02 (全日制)制药工程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于2005年3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于2007年12月经科技部验收正式成立。同时实验室也是教育部“985工程”I类科技创新平台,四川大学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实验室占地100余亩,计划建设面积7万平方米,现已建成3.7万平方米。现有肿瘤生物治疗实验室、分子遗传实验室、组织工程和干细胞实验室、分子病理实验室、胃肠多肽实验室、感染性疾病实验室、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心血管疾病实验室、信号传导实验实验室、基因工程小鼠中心、国家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GLP中心)、国家新药临床试验基地(GCP)等十余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实验室主任为魏于全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张思仲教授。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四川大学,实验室于2005年3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于2007年12月经科技部验收正式成立。同时实验室也是教育部“985工程”I类科技创新平台,四川大学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实验室占地100余亩,计划建设面积7万平方米,现已建成3.7万平方米。现有肿瘤生物治疗实验室、分子遗传实验室、组织工程和干细胞实验室、分子病理实验室、胃肠多肽实验室、感染性疾病实验室、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心血管疾病实验室、信号传导实验实验室、基因工程小鼠中心、国家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GLP中心)、国家新药临床试验基地(GCP)等十余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实验室主任为魏于全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张思仲教授。


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0817Z1 制药工程
01 (全日制)药物合成

086000 生物与医药
06 (非全日制)化学药物工程

四川大学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院
目前拥有4个研究平台: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后续能源材料及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四川省环境保护环境催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教授、研究员2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等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和新世纪人才2人,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2010年以来,已累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863”等项目36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1.5亿元,申请发明专利24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3项。2013年,研究院新增6个二级学科:低碳技术与工程、能源环境工程、生物质能、低碳与长寿命建筑建材、低碳经济与政策、新能源材料器件。2014年开始招收硕、博士研究生,以增加人才培养力度,增强科研队伍后备人才梯度。

四川大学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院
081700 化学工程与技术
01 (全日制)低碳技术与工程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通知
提交复试预审电子材料。
以下材料扫描件按PDF格式统一打包,压缩文件命名为专业_姓名.rar,要求3月22日前发往学院邮箱chemjwb@scu.edu.cn。
1. 有效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命名格式:身份证_姓名;
2. 初试准考证(如丢失请登录中国研招网系统打印),命名格式:准考证_姓名;
3. 毕业证(应届生需提供完整注册的学生证)、学位证书,命名格式:毕业证/学位证_姓名;
4. 本科学习成绩单(应届生由所在学校教务部门加盖公章,非应届生由考生档案所在单位提供并加盖公章),命名格式:成绩单_姓名;
5. 外语水平证明、发表论文、各项获奖材料证书等,命名格式:证书_姓名;
6. 个人综述(不少于1000字),包括自我评价、专业志趣、专业、职业规划等,命名格式:个人综述_姓名;
7. 手写签名的《四川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诚信复试承诺书》,命名格式:承诺书_姓名;
8. 其它材料(按需提交)
(1) 网上确认时学历、学籍未通过教育部审核的,需提供学籍、学历认证报告:应届毕业生提供《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往届毕业生提供《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不能在线验证的提供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持境外学历的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2) 网上确认时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如此时已经取得本科毕业证书,需交验本科毕业证书原件并提交《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3) 士兵退役计划考生,应提供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4) 同等学力考生(大专毕业和本科结业)还需提供大专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英语四六级成绩单和本专业必修课程考试合格的成绩单、以及同等学力其他证明材料。(加试科目建议为合格性考核,视频监控下限时手写小论文;管理联考类政治加试可参照或者面试提问考核)。请注意:所有提交材料将于考生录取到校后审核原件。
复试内容:时间:2022年3月26日8时-19时。
考核内容:个人陈述(5—8分钟的PPT,面试时自述分享屏幕,包含本人简介、专业背景及研究计划等),专业知识问答(含随机抽题),专业素质及能力测试,综合素质及能力测试。
成绩计算方法:
复试为差额复试。复试成绩总分为100分,复试成绩应不低于60分,否则视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加权公式:S总=S初(百分制)*70%+S复(百分制)*30%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接收调剂的通知
根据2022年四川大学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的相关文件,调剂考生需全部满足以下条件:
1. 调剂考生须符合四川大学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及准备调入专业(领域)报考条件;
2. 调剂考生初试成绩须同时符合第一志愿及调入专业四川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3. 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应在同一学科门类范围内;
4. 统考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要求外语语种相同;英语一可调入英语二,数学一可调入数学二,自命题科目必须为四川大学自命题);



四川大学考研882化工基础专业课定向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