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神秘深海【中国科学院科学公开课S04E07】

课程内容
(一)什么是深海
1.1深海的定义
没有绝对明确的定义,一般说法有两种
1.在海洋学和生物学上一般以水深两百米为界定义深海
2.1000米以下,完全黑暗、没有阳光的环境叫作深海
1.2深海的特点
1.压力大:每十米相当于增加一个大气压(50千克的空心钢球在1000米水深气压下被压扁)
举例探究一:深海的鸡蛋
问题一:鸡蛋在1100的深海会不会被压碎
结果:没有碎,但可能是空隙导致

问题二:从深海带回的鸡蛋会不会变咸
结果:有咸味,蛋表皮咸,蛋黄不咸
2.深海温度
除南北极以外深海中没有0度以下的海水

白烟囱:最高能有200多度
总结:深海大部分温度低,但在少部分里温度很高(海底甚至有气态水)
3.深海中的气态水


热液硫化物矿物把气态水封在海底,水面其实是海水和气态水的分界
由于海底的压力大,水汽化温度相应升高, 倒置湖中的水汽化温度达到378度,而实际测量是383度(也就侧面反映确实是气态)
4.深海中的物理现象:全反射

所谓“波光粼粼”其实是摄像灯的反射光

上面是气体,下面是液体,上面密度高于下面,因此发生全反射
5.深海海水的酸碱性

正常海水是弱碱性(8.1),在某些环境下(白烟囱)为极酸(2到3)或强碱(9到11)
有人认为碱性环境是生命起源
6.深海中的特殊生命现象
(1)热液
1977年热液体系发现之前深海在人们印象中是荒凉的、黑暗寒冷的,但并非如此

如图示,海内的岩浆加热海水让海水得以流动,带出各种化学气体,供养生命体系(热液),温度可达450度
(2)冷泉
温度与正常海水相差不大(叫这个名字纯粹与“热液”形成对比)

推测冷泉(甲烷与水形成)中可燃冰分解成夹杂化学气体的产物喷出,得以形成生态系统

简而言之:地表通过光合作用建造生态,深海通过化学合成形成生态系统(变相推翻万物生长靠太阳的理论)
(二)为什么要研究深海
2.1丰富的深海资源

1.可燃冰
在海底或冻土层由水和甲烷形成的类似冰的物质,是一种未来的清洁能源(1000米水深发现)

在图中所示场景中可燃冰是贻贝和潜铠虾的食物,且可燃冰在不断分解,产生气泡

把杯子扣到气泡上得到的是固体(可燃冰),呈现出内部空心的笼状结构(而且这玩意儿真能燃烧)

未来的清洁能源,点燃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资源潜力无限,总储量是已知天然气石油等总量的两倍以上(相当于能再供给两个人类史,而且还能再多)
但可燃冰开采需要谨慎,否则可能导致灾害
2.深海稀土

稀土是军事武器建造中一种辅助稳定的物质,深海中有大量储备
2.2深海与全球的气候变化

深海的甲烷如果进入大气会引发严重的温室效应

深海火山喷发时刻都在发生,释放大量物质和能量,通过海洋影响全球
2.3深海与地球的生命起源

深海有特殊的生物体系,热液和冷泉喷出热量造就微生物成为初级生产者,而且不需要阳光,某种意义上深海的生物体系才是地球上土生土长的原住民(日常怀疑自己是外星人)

猜测最早的生命来源于深海的热液喷口

超临界态二氧化碳对有机物有溶解性,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好的清洁剂,而且其中溶解很多氮气
地球生命起源假说
地球早期存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层,与水层间存在界面,也就是原始汤,汤里鱼龙混杂,有水有氮气,有山有石(矿物)指不定还有化学物质掺一脚。各种物质凑在一起就有了氨基酸,可能产生生命

香港的李一良老师认为由于闪电不断劈在交互面,堆积有机物(相当于结合米勒实验和热液假说,折中融合)
(三)如何研究深海
3.1深海科考船(队)
比如东方红三号、海洋六号、深海一号、探索一号
【科学号】
一艘船,能搭载HOV载人深潜器,ROV无人深潜器
【HOV】载人深潜器
艾尔文号(ALVIN,美国)、鹦鹉螺号(Nautile,法国)、MIR(俄罗斯)、深海勇士号(中国,4500米级)、蛟龙号(中国,7000米级)、奋斗者号(中国)
【ROV】无人揽控潜器
放机器人下海,实时转播影像,有七盏灯,九个摄像头
3.3深海实验室-LOOP
在海底装个监控,观察变化,实时实验
拍摄一年后发现冷泉生态系统并不稳定,生物数量忽多忽少(原因暂且不知,交给祖国的未来)
(四)地球之外的深海

木卫二上面可能有类似热液的生态系统(外星人预定,科考仍在继续,吾辈仍需努力)
课后讨论问题
一:西红柿、土豆、灯泡会被深海压爆吗?
(提示:鸡蛋透光,是一个卵)
二:深海特殊的化能合成生物可以在我们的环境(地表)生存吗?
三:为什么在深海海底可以一秒成冰(可燃冰)?
四:我们是“地球土著”还是“天外来客”?
五:海洋孕育的生命在宇宙中是否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