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解读3——不尚贤,使民不争

2023-04-07 21:54 作者:大科黄  | 我要投稿

帛书版: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王弼版: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这里的民,不是指人民,老百姓,古代的民指人类,所有人的意思,如果翻译成人民就变成了统治者对付老百姓的手段,其实老子讲的这些不仅适用老百姓也适用于所有人的价值和原则。而不是两套标准,一套对付老百姓,一套自己享受。

这一章,如果能联系上一章来读,其实很简单:不就是要求“无为”和“不言”吗?第二章中的思维原则,完全可以用在第三章里,老子的逻辑是一以贯之的。

天道无为,保留了各种可能的趋向。作为统治者,要了解所有的可能性,并保留最后的决策权,而不是盲动后只有一个方向和可能,这就是“无言”和“无为”的管理要求。可“上贤”就是只选择了一种取向,当人们特别推崇学习某个“贤人贤才”的时候,社会的潮流和价值倾向就形成了一股固定的方向。在老子看来,单一价值观就是可怕的,会导致灾难性的结果。这不就是上一章所讲的“天下皆知美,为美恶矣”的思想,在用于社会管理应用的时候换了一种说法吗?

比如我们尚贤高考,每年高考时,全国总动员,家长拉横幅,穿旗袍,让车改道,怕惊扰到了学生考试。每年中国差不多都有20万的中小学生自杀,很大程度上也是尚贤高考的一个结果。

尚贤高考还导致教育单一化,标准化,死板,没有什么创新能力,很难想象中国这片土地会诞生马斯克和乔布斯这类的人出来。大学录取到的学生也是标准化和死板化的,各个大学没有自己明显的特点,虽然分成了985,211等等,但是上课的内容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仅仅是学校环境和学生不一样而已。不像西南联大时期,没人管教育,但那个时候诞生8个诺贝尔获奖者,100多位两院院士,很多人文大师。美国大学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什么公共时政课,所以美国的各个大学各自的特点非常突出。

前苏联尚战争,导致整个国家除了军事很厉害,经济一塌糊涂,最后解体。我们现在尚什么呢,尚“利”,炫富的很多,导致整个中国道德水平标准越来越多,变成了一个充满骗子和谎言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很低。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句话字面意思很简单,不去贵一些难得之货,人们就不会去盗窃这些东西。如钻石,大家都贵钻石,当你拿到了一颗巨大的钻石后,是变得安全了还是不安全了,恐怕得整天担惊受怕,谁要来谋害你,抢了你的钻石吧。汉文帝,有人给他献宝马,他下令:“朕不受献,勿令四方来献”,这就是不贵难得之货,无为,不折腾。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帛书版比通行本少了一个“心”字,我觉得是对的。“见可欲”之后,民不是仅仅“心乱”的问题,种种行为,都是乱的,无法收拾。哪里只是“心乱”这么简单。如吃大餐,网上各种炫富,“祸莫大于可欲”,翻译出来就是“没有比(刻意)鼓励和刺激(自身)欲望更大的灾难了”。这话真对!如果对欲望加以肯定和鼓励的话,将是没有止境的追求过程,所谓的欲壑难填;我们活得累和苦,想死想活,基本上都是肯定并支持自己追随欲望的结果。许多杀人和自杀的人,都是心有所欲,索求不得,结果导致不可控制的局面。个人如此,国家也如此,所以老子说:“祸莫大于可欲”,要求人们“不见可欲”,太有远见了。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心弱志,就是前文所说的“不上”“不贵”“不见”的具体表现。在老子看来,所有的“贤”“难得之货”“可欲之物”,都不是真实自然的存在,全是人心根据自己的妄想自行定义出来的。可是一旦定义出来以后,人又糊涂了,把这些虚妄的概念当作真实的东西去追求,结果把自己弄得迷失劳累。人心所产生的虚妄不实的概念和愿望,是变动不居的幻想,是人没事找事,在创设自己的“感觉”,因此是非常不可靠的,不能把我们的生命,放在如此虚幻的基础上。人们如果把这样的“心志”强化后,就背离了生命的本质;所以要把这种“人为”创造的心志“虚”和“弱”掉,回到最真实的本体—“自然”上来。也就是说:回到无为和不言的自然生命本质上。老子用“腹”和“骨”来指代“天道自然本质”的含义,是人“心”和“志”的对立面,不能像翻译的狭义地理解:老子认为人的天然本性是应该强化和充实的,而由此生命本体的基本需要升华出来的“虚幻的心志”却是要抑制的。志又是什么呢,当“心”升起一种贪欲的想法——被妄想填实后,比如吃燕窝等大餐,向往不已的时候,还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如果只是心里想想就算了,就如同网上的学生们特别喜欢看一看,想一想,评一评名车,宝马,美女等等,但没有实际的行动,危害还是不大。这时苦的只是“心”,心烦意乱,对于人生行为还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可是如果此人再立了“志”,把“心”的妄想指定成“人生目标”要实现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行动。此时就不是“心”的渴望和幻想的自寻烦恼的问题了,而是整个人的身体和生命,以及周围其他人的身体与生命,都会被支配起来,去实现这个可笑的,其实根本不重要的目标,这个就是“志”。小百姓们“心和志”闹一下毛病,造成的影响还不大,无非自苦苦人,折腾一下家人朋友,也就罢了,可是如果影响力很大的“老板”们,特别是国家的统治者们,如果有“雄心”还有“壮志”,可以说就是人类的大灾难。比如二战时期的希特勒,其铸造最优秀的人类种族的远大志向,造成了多大的浩劫,所以老子“虚心实腹”的教诲,并不是针对老百姓的愚民统治术,而是对统治者的告诫和警示,要统治者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要“虚心”,“无为”,即使做一点看起来很小的事,一点老百姓都可以玩玩的爱好,作为统治者却不能随便去做,因为具有大大的“蝴蝶效应”,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身在高位更要持“不敢为”的心态,小心翼翼地做事和考虑问题,不要乱下决策,以免误国害民。总结起来,老子的这四句话,就是要人们心不逐物,不可放逸:人的自然本质部分,可以强化和充实。而虚妄不实的心的各种“妄想”,一定要放弃,不要去追求,“不以物累形”;否则违背“天道”,社会当然会不好管理,人民也不会幸福。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根据老子的思维逻辑,联系本章的前几句话,来理解无知无欲就很简单了:不就是达到“虚心”,“若志”之后的那个状态吗?把心“虚”掉后,不去一心追求那些虚妄不实的东西,人们就不会产生违背天道的概念和愿望,这就是“无知”——不要自以为是!既然心里没有违背天道的愿望和想法,也不会急切地“立志”,一定要做点什么无聊的事,人们就会安于“实腹强骨”的自然生活本质,这就是“无欲”的状态。老子认为:只要人们真正达到这个状态,并能够一直保持(“恒”)在这个状态,那就天下太平。恒使民无知无欲,逻辑上非常流畅,一点都不难理解,用修行的话来说,认识到这种境界,打通了,还没有用,必须守住这种状态,坐在这种境界上,才是真正的效果。

下面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不敢到底是什么意思,想一想如果你真的理解了纵容“心”和“志”了解到了不“虚心若志”将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麻烦,作为统治者,一味的“有为”,去“尚贤”,“贵货”,“显可欲”。后面的结果必然出现“民争”,民乱,民盗的局面,此时你还敢吗?自然是“不敢”的。这就是“使夫智不敢”。认识层面(智)上的问题解决了,心中自然“ 不敢 ”轻易乱做事,表现在行动上,当然就是“弗为”。于是到此为止告一段落,皆大欢喜,国家民族可以安定;百姓们安居乐业(稳定压倒一切),统治者也不用担心出事了;这当然就是最理想的国家治理方案(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德经解读3——不尚贤,使民不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