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吴越纪事(三十七)---玄同先生

2020-03-26 13:23 作者:東越粗人  | 我要投稿

玄同先生,就是闾丘方远,字大方,舒州宿松人士(今安徽潜山),道教上清派天台南宗著名道士。少年时就聪慧过人,年仅十六岁就通达经纶史书,由于家乡就有道家名胜天柱山,所以闾丘方远自幼就去庐山跟随陈元晤学习道法。


年长之后师从仙都山道士刘处静,仙都山位于今浙江省缙云县,玄宗朝曾有著名道士叶法善在此修炼。几经辗转后,玄同先生来到了天台山,在左元泽和叶藏质座下学法。他学习道家经藏的同时还爱好儒学,手不释卷,每次读到有所感悟之时,都会说:“葛稚川、陶隐居,俱吾之师友也。”


葛稚川,就是葛洪,东晋儒学道教学者,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今广东省博罗县罗浮山)炼丹,世称小仙翁,著有《抱扑子》等经书,还有医书《肘后救卒方》和《玉函方》。


陶弘景


陶隐居,就是著名的山中宰相陶弘景是也。陶弘景,字通明,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也称贞白先生,历经南朝宋、齐、梁,通达儒学与道教以及佛教,至今尚存的著作有真诰》、《太玄真一本际经·道性品》、《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肘后百一方》、《本草经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合丹药诸法节度》、《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陶隐居集》等。贞白先生还与瓯越有不解之缘,据《茅山志》卷十载陶弘景“梦佛授记,名胜力菩萨,住大若岩,修所著《真诰》。”由于他住大若岩著《真诰》,故大若岩又名真诰岩,其隐居处又称“陶公洞”,为道教第十二福地。


弘治《温州府志》卷三记载:“大若岩在郡城西北一百五十里,一名真诰岩,又名赤水山。东西两溪合流,道岩下,汇为龙潭,(东)而南溪。其西溪相传有赤水时出,饮者必寿,故山下多老人,有百余岁者。天下第十二福地乃地仙李方回真人所治之地。三国时朱孺子于此升仙。梁时陶弘景复于此纂集《真诰》。石室可容千人,亦名石室山。”


大涤洞


玄同先生于昭宗皇帝大顺元年(890)迁至杭州余杭县天柱观。钱王仰慕玄同先生的道德,亲自去余杭大涤洞探访贤者,并且派出手下军士重修天柱观。天柱观,江南著名道观,又称大涤洞天,洞霄宫。位于天目山脉东支大涤山麓,在余杭区中泰乡南大涤、天柱两山之间。大涤山主峰白鹿山,相传很早以前,有一道者在此修行得道骑着白鹿升天,因而得名。有诗赞曰“烟岭连高迹,松风隔太虚”。苏轼更是写过“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飞鼠白鸦翻。长松怪石宜霜鬓,不用金丹苦驻颜。”这样的诗句。



玄同先生登堂入室为钱王讲解老庄之义,过一会儿就退了出来,说钱王是英雄人物,不适合谈玄论虚。第二天开始讲解《春秋》,宾主相谈甚欢,钱王更是向昭宗为闾丘方远赐号玄同先生。


天佑三年(904)二月,玄同先生作控鹤坐,怡然而逝,复有异香满室。


玄同先生逝去不久,钱王又会失去一位重要幕僚,那么他是谁?请看下期---痛失股肱。



参考书目 《十国春秋》(卷七十七)(卷八十四)

《新五代史》(卷六十七 吴越世家第七)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袭列传二)

《续仙传》(卷下)

《吴越备史》(卷一)



                                                                                                                                                                                                                                               

 



吴越纪事(三十七)---玄同先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