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照片的障碍【赵钢讲摄影】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说关于欣赏照片的话题。我听到关于看照片的描述答复哦是“好看”和看不懂,如果你看过我前面讲糖水片和审美的两期视频,你能知道所谓“好看”是指什么,你也能知道所谓“看不懂”是因为什么。 除了好看和看不懂之外,当你在试图“看懂”摄影作品的时候,你会发现无所适从,你内心会冒出很多念头,但是你又会觉得他们扰乱了你的感受和思绪。今天我给大家总结一下,是哪些东西阻碍了你“看懂”摄影作品,你不妨去试一试,在你意识到这些障碍并且去解决之后,你对摄影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会不会有变化。
第一个障碍是“对照片的理解角度”。如果你从摄影的消费和娱乐角度去看照片,那么你只能去理解那些出于娱乐目的拍摄的“糖水片”,你只能看懂器材评测的样片。其实这个看懂,只是你觉得看懂了各种评测的说法,你对摄影器材的技术原理未必真的明白。在摄影的消费和娱乐领域,商业和媒体平台构建了一个虚幻的情景,他们推崇的照片和各种说法会让你堆摄影的认知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这种影响潜移默化,也会根深蒂固,因为绝大多数摄影爱好者接触到的摄影现象,都是这个范畴里的,一旦你的认知以这个领域的那些照片和说法作为基础,那么你看照片的时候总会用“好看”“冲击力”“讲故事”去理解,当你遇到“看不懂”的照片,你可能会放弃解读的可能。
第二个欣赏摄影作品的障碍你可能想不到,他就是“摄影的技术性”。大家学摄影往往是从摄影技术开始的,也就是怎么使用相机,怎么使用后期,那些摄影教程都在教你那些好看的照片是用什么技术拍出来的,用什么后期调出来的,却没有告诉你摄影能力的基础其实是“看”的能力。你学了一些摄影技术知识后,看到照片总是关心他用了什么器材,用了什么参数,你困扰于技术应用,已经忘了不管是拍照片还是看照片,都要用眼去看、用心去感受。我们学摄影,离不开技术的学习,但是技术是为拍出你的观察和感受,技术是完成照片的手段,他不是摄影的目的,更不应该成为欣赏照片的障碍。
第三个障碍隐藏的更深,那就是照片的特性。 照片是用摄影手段堆显示进行影像采集的结果,照片会让我们形成观看显示的幻觉,你会发现,你容易看懂的照片,是那些用生活经验就可以理解的照片,因为你把照片仅仅当做现实的复制,堆照片的这种理解,是最浅表的,连小孩子都会,可以说是一种“看图说话”的行为。摄影除了复刻现实,还可以利用现实的形象达成隐喻和象征;还可以抽象现实的形态成为影像作品。从影像角度理解摄影,就不是生活常识能做到的了,他需要审美能力和想象力。有些照片,尤其是使用直接摄影手段拍摄的,画面看起来就是一个现实片段,这就容易让人把照片中的信息直接对应到现实,照片太像直接看到的现实了,这反而成为进一步解读塔的障碍,比如,我们看手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很容易让人从手的形态感受到一种情绪,而一张手的照片首先会让人感受到这是谁的手,他是男人还是女人,他的皮肤、他的伤口,都会让我们调动生活经验去理解,只有当照片中手的形象远离现实印象的时候,才会引起和绘画或者雕塑一样的观看效果,否则我们看照片时,总是会心情不自禁的对应到现实事物,就像罗兰·巴特在《明室》中描述的:看到一幅画和一张照片中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照片中的人会让你觉得那是和真实的人,他存在过,照片和现实的对应关系,是摄影语言的基础,但是,如果照片仅仅和现实对应,就无法让照片影像达到“能指”的广阔空间,他也无法成为艺术,因此,如果你想“看懂”摄影作品,在你看到画面中特别具体的现实信息时,要提醒自己,除了看到画面中“有什么”,这些现实之物在形态上还有什么样的表现可能;如果抽离现实,照片的影像结构蕴含着怎样的视觉信息,这是和观看所有的艺术作品一样的审美行为。
第四个看照片的障碍,是“‘视觉刺’激”。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欣赏摄影作品,不是被动的接受刺激,而是主动地去感受,用“欣欣然”的状态去欣赏。我们接受刺激是被动的,欣赏和品读是主动的,如果你的感官习惯了刺激,是没有能力去主动欣赏的,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那些娱乐化的照片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刺激”。这和其他娱乐现象一样,不管是短视频还是电子游戏,都在利用人的视觉本能和生活经验挑逗你的视觉,刺激你的欲望,从这个角度来说,“糖水片”,就是有明现刺激特征的照片,而且除了刺激,别无其他。有些摄影作品利用视觉刺激引起你的关注,但是你不能仅仅在接受刺激之后就主动停止主动的欣赏,如果你能识别什么是被动刺激,什么是主动欣赏,你的审美能力就会有明现提高,你会主动探寻那些表面上视觉刺激的照片隐藏了什么秘密,也能发现那些画面平淡的作品蕴含的丰富内容。
我把上面的内容总结一下,大家在欣赏摄影作品时要注意:不要从摄影的消费和娱乐角度看照片;不要着急从摄影的技术角度看照片;不要仅从理解现实的角度理解照片中包含的信息,尤其是影像信息;不要被动接受照片带来的视觉刺激,而是要学会主动欣赏。
欣赏照片,首先要主动地去感受画面,不要把刺激误以为美感,不要把识别画面理有什么作为观看目标,而是去把自己代入画面,展开联想。
我举一个例子:就在我构思这篇文章时,我的一位学生向我提问,他发来了一张照片是川内伦子作品集中的一个跨页, 这位同学说,看不用白川内伦子为什么要把两张相似的照片并置在一起?我是这样讲的:川内伦子是一个感觉敏锐细腻的人,她拍摄的都是身边的事物和人物,她在用照片传递生命的体验,川内伦子的作品集很有趣,她善于将两张有关联的照片并置在作品集的对页,这两张照片,要么是在视觉形式上有关联,要么就是在影像感觉上有关联,照片并置会产生一种共振效应,这会加强观看时的感受

。这两张照片,从画面内容看,是在一个小房间的床上拍的,第一张照片里,有一个小电视,他是关闭的,窗外是城市的夜景,正在放焰火。第二张,镜头稍向右转,窗外一大朵焰火在绽放,如果进入照片的情景中,不难感受到一个人在那个小房间里的状态:她可能有些孤独,有些无聊,但是有没有兴趣打开电视;这时窗外突然热闹起来,焰火一朵朵的升起,打破了小房间里的寂静,两张看起来相似的照片并置,强化了那个小空间的感觉;镜头角度的微笑调整以及窗外焰火的变化,让我感受到了时间:坐着经历的那一小段时间。我们知道,照片只能记录特定时刻的画面,但是同一空间的两张照片则表现了时间的变化,这就是川内伦子如此排列照片的用意,一方面强化了那个小小的空间,一方面呈现了那一小段她经历的时间,这是摄影语言的巧妙应用。和川内伦子作品一贯风格一样,他在这两张照片中展示的是我们共同的生命体验:一次旅行,在陌生的地方,你沉浸在或孤独或宁静的个人时光中,窗外的热闹打破了这一切,你看像窗外,欣赏着焰火,却和那里的喧嚣保持着距离,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时刻。
如果你看到的照片没有绕开我前面讲到的那些障碍,恐怕不会“看懂”它们,反而会觉得“所谓名家作品不过如此,我也能拍”,这不正是很多人的看法吗?
好,我们的节目就到这,我们下次见。
谢谢赵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