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手记—山西(一)

“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想再次去山西的念头由来已久,第一次造访山西还是十年前,大学时代的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一眼千年”这个词是多么具有魅力。而后的几年里,脑海中却时常会浮现这般画面,在一个深秋的午后,耳边回响着雅尼的夜莺,我走在土墙与田埂之间,朝着一座古刹走去。没有杂念,没有焦虑,有的只是文艺青年形而上的诗和远方以及穿越千百年的见证与对话。
机缘巧合下,2023年初,我选择开始山西这段旅程。山西很大,想去的地方有很多,玉皇庙、佛光寺、五台山、隰县小西天...在一番取舍后,我确定了本次行程。将山西省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这次旅行选择了山西中上部,由广州出发至太原,沿G1812沧榆高速从太原上五台山,走忻州繁峙县砂石线翻越五台山到大同,最后由大同一路南下去平遥。一路上,所见、所失、所得皆为人生。


01 太原—晋祠
我对太原的印象来自于亮剑里的那句台词,“这世上的事就没有李云龙不敢干的,他要有一两个师,他特么敢打太原...”。
到达太原的时候是晚上,小年夜的前一天。出了机场,目之所及没有钢筋水泥的高楼,远处已是爆竹声声。久违了的寒气混杂着“烟火”味让人觉得清爽。出站口停着辆出租,车型涂色都与深圳的是一模一样,乍一看以为回了深圳,后来才知道太原是全国第一个全部使用纯电动出租车的城市。

得见太原的全貌,已是次日白天。太原并不大,机场至市区仅22公里,全城有一种老工业城市的感觉。在我挑剔眼光的审视下,太原我只去了晋祠。
现今的晋祠即晋祠博物馆,位于晋祠风景区内,景区内除了晋祠本身和一些古树,其他皆为今人所造的亭台楼阁,所幸景区内的小生物们为这乏善可陈景区添了些许生气,沿景区中轴线,便可直奔晋祠。

晋祠里集结了周、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直至民国的历史建筑。而于我,历史的厚重感在看见水镜台的那一刻便油然而生了。水镜台集楼、台、殿、阁为一体,我很喜欢水镜台外观的配色和其对称的结构,寺庙黄点缀于灰黑色的整体基调之中融入复杂结构,有一种严谨的美感。


圣母殿前的八根木雕盘龙活灵活现,殿旁分立两尊将军塑像,殿内仕女栩栩如生,无一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视觉震撼是来自内心的,你甚至会思索在现代工艺与高效流水线生产下,我们对人文价值的定义是什么,后工业时代,仅谈百年之后,后世人能看到什么?这样的思索也贯穿了之后的旅程。

殿前八根柱子上盘龙各有不同,九百多年后的今天龙鳞龙爪依旧清晰。在看到殿两旁的将军像时,我有种又惧怕有想仔细端详之感,近几年我对巨物多有此感,倒也不算是巨物恐惧,巨物一旦结构精致或变化万千,便会多一种神秘感,“法天象地”大致如此。
圣母殿的左手边是一颗周柏,这颗卧龙状的柏树相传为西周时期所植,距今逾三千年。站在这颗周柏旁,我能感觉到时间的流动慢了下来,想想人生不过寥寥数十载,而一颗树苗野蛮生长,竟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人类呀太渺小了。 逛完整个晋祠博物馆大概用了三、四小时左右,出园恰是傍晚时分,最后我在雪地里留了枚鞋印。嗯,来过。


02 五台县—南禅寺、佛光寺
离开了太原便驱车直奔五台县,五台县是这次山西之旅主要的目的地,在看了众多纪录片之后,我对唐构建筑以及林徽因和梁思成发现唐构建筑的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太原往五台县的一路没有太多的车,路上还有一层薄薄的雪,全程132公里。一路上土山、田埂、牛群、马群和空气中泥土的气息让在钢筋混凝土做的鸽子笼里困了许久的我兴奋无比。

早上出发,晌午就到了南禅寺。中国多处寺庙取名南禅寺,而李家村南禅寺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殿内西平梁下留有墨迹“因旧名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由此推断其为唐代木构建筑,比佛光寺东大殿早七十五年。南禅寺跟想象中的寺庙并不太一样,车过了村前牌坊有一段上坡,坡上的一个小院落便是南禅寺。也许是因为春节前一周各公司都没放假,南禅寺中无其他游客,这挺合我心意的。未见人影,先闻犬吠,不得不说这狗子颜值还挺在线。

检票员随即端着保温杯就过来了,检票员给人以一种九十年代民兵队长的感觉,当他开口对南禅寺的历史,塑像及木结构细节如数家珍的时候,扫地僧这三个字则从我脑海中飘过。
一眼瞥见南禅寺大殿的时候,倒也觉得平平无奇,但又有一种简单实用之感。南禅寺由村民捐建,历代无人问津,也正因为无人问津才得以在多次劫难中保存至今,遗憾的是,一九九九年殿内部分佛像遭劫。

大佛殿中有十七尊唐代彩塑,各个都是惟妙惟肖,可惜不让拍照,主要是防止闪光灯对文物造成伤害。绕殿一周,习惯于仰角拍摄屋檐的我颈椎咔咔作响。殿顶屋脊上左右各有两个鸱吻,我经常把它跟霸下搞混,霸下是驮石碑的那个,唐早期的鸱吻造型十分古朴。



对于唐代木构建筑,纪录片中提到这么一段往事,日本学者关野贞曾断言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木构建筑,只有日本有。后来梁思成在敦煌石窟中唐代壁画发现了大佛光寺的踪迹,于是与其夫人林徽因等人赴山西考察测绘,最终发现了佛光寺,证明了其为唐代木构建筑,同时梁思成林徽因一行途经华严寺、善化寺、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悬空寺直至佛光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测绘手稿。正是这段往事让我兴趣浓厚,直至今日我相信中国大地依旧承载着东方独有的美学且是这种美学的源头。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后唐武帝大举灭佛全寺遭毁,唐宣宗时期重建。 车穿行了几座村庄,午后到达佛光寺,同样是没太多的游客,我倒是兴奋了起来,但就像吃饭时总会把最好吃的留到最后一样,我并没有径直朝东大殿走去,而是进了院子左手边的文殊殿,文殊殿主要看壁画,明代的罗汉像。我特意对比了一些壁画中的人物。的确,在目之所及的群像中没有一个罗汉的面容神态是一样的,令人叹为观止。


在爬过一段陡峭的阶梯后,终于见到了佛光寺东大殿的真容了。就在转身回望身后的那一刹,我顿时明白的了佛光真容的含义,一眼望去,众生即佛,佛即众生,这感觉转瞬即逝。

殿前经幢已矗立百年,走进殿内,佛像、罗汉像、众生像以及壁画环绕,那种美和庄严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大脑贪婪地接收着目之所及的一切,心中不禁感慨,有幸在此生看到这些。由于殿内无法拍照,这些难以言传的美,便也是我的独家记忆了。这里十分推荐陈丹青的一档视频《中国人的模样》,里面对殿内塑像有非常独到的讲述。


佛光寺的斗拱和补间铺作无不显示出唐代建筑的大气,相比于紫禁城那些明清时期的斗拱,隐藏着一种真正的万邦来朝的自信。东大殿左侧有一座白塔,称为祖师塔。唐武宗灭佛,佛光寺被毁,仅此祖师塔幸存。当年梁思成根据塔独特的样式推断此塔建于北魏时期。


当走出佛光寺的时候,已是傍晚,仍然觉得意犹未尽。离去时,发现门房旁摆着一棵松果,颜色形态颇具禅意。

03 五台县—五台山
辞别佛光寺,一路向五台。五台山,其实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系列山峰群,因其中五座高耸的山峰得名,佛教认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相传文殊菩萨曾发愿,他说“只要你来五台山,我保证会见你。” 而我这次上五台却是怀着见自己的心境,去寻找一个已有的答案。

一路翻山越岭,进入五台山景区,景区也是由连绵的山群组成,住在景区里的旅客如果要出景区,可以在出入口处与路牌合影以此证明你买过票,倒也是挺人性。在经过一晚的休整后,我选择了殊像寺、塔院寺、显通寺、菩萨顶作为主游路线,游客依旧没有那么多,据说后来过年的那几天,五台山一座寺的庙门都被游客挤破了,不禁感叹在国内活动还得是错峰出行。

塔院寺的白塔里供奉着释迦摩尼的真身舍利,当风起时,塔身上的风铃随风作响,听着风铃声,似乎任何的烦心事都可消解,任何的放不下都能放下。

出塔院寺拾路而上,大显通寺的牌匾赫然在目,显通寺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座安静的佛学院,寺内年轻年长的僧人或快步行走或虔诚礼佛,心定神闲。显通寺阁楼之上是一派金碧辉煌,毕竟曾贵为皇家寺庙,一时香火鼎盛。登顶楼阁,四下无人,倚栏小憩,只听得诵经声若有若无,不敢打扰高人清修,遂原路返回。

从显通寺下来,遇到了这次旅途中最有缘的一只猫,只消得对视一眼,它便踏着猫步缓缓走来蹲在我脚边,而我也绝对不吝啬多年从小区、路边、停车场、猫咖等处习得的按摩手法,最后双方心满意足,在依依不舍中惜别。

猫猫继续在冬日暖阳下打着盹,我则向菩萨顶进发,通往菩萨顶有108个台阶,代表人生的108种烦恼,登完所有台阶便将这108种烦恼踩在脚下,虽说我最终是登上了菩萨顶,但途中几级台阶却也作了些许停留。登顶后方觉风光独好,可以俯瞰整个台怀镇。

风拂起寺庙屋檐上的帷幔,阳光从角楼间穿过,那一刻的我、人、众生、寿者皆无,这大概就是五台山的玄妙之处吧。


五台山地区气温已接近零下十二度,一夜间,车里的水凝成了冰。我也第一次体会到了手被冻裂的感受(我不愿意戴手套)。在五台山被灵气环绕了两天后继续向大同进发,相较于沿原路下山去大同,直接从五台山东台顶穿插至砂石线在路程上要少100多公里,顺带可以看看云海,所以将东台顶作为五台山的最后一站。

雪天路险,准备上下东台顶的许多司机都被劝退了。以最高1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我们把车挪到了东台顶,据说东台顶往上走,到达望海峰看云海风景一绝。可惜的是当天风雪太大,坡上的风也是变幻莫测的,时而卷起残雪与沙石,时而又难觅踪迹,但即便的穿着厚厚的羽绒,也无法前行,得有专业登雪山的设备才行。于是知难而退,也算是留个心愿等以后来还吧。在往望海峰的坡上,我捡了些碎石堆了个石堆,虽然没有像模像样许个愿,却有种莫名的安心。

“旅途过半,稍作休整,一会儿见~“
撰文\编辑\图片素材:Pau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