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对人的影响
家,成了安全的港湾;宅成了他无奈的选择。
他生活圈子越来越窄,他也因此错过了很多人际和事业上的机会和可能。
他的内心充满了冲突与怨恨——他讨厌现在的自己,却又无能为力;他痛恨那些伤害过他的人,却又无力自保;他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但怎么努力都无法去掉那些该死的症状,最终他在理想与现实中不断地挣扎。
社交恐惧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会引发情绪和行为的变化,还会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感知,思维与对未来的看法。

对感知的影响:
当他不得不与别人交往或在面对令其恐惧的情景的时候,往往大脑会一片空白,整个人变得迟钝、不知所措,别人讲了什么他其实根本就没有听进去,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恐惧和慌张之中。他好像是“灵魂出窍”般地在审视自己的言行,也会幻想别人是如何看他的,这样他难以集中注意力在与他人的交流上。当他人皱一下眉头或打个哈欠的时候,他也会认为是自己的无趣才影响了对方的心情,他更加觉得是自己的错。
此时,他也会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脸红、出汗、发抖、身体僵硬、头晕眼花、恶心,呼吸困难。
对思维的影响
恐怖的体验会引发灾难化的思维,诸如,别人都发现了;别人会离我而去;别人都会瞧不起我。而如此灾难化的想法会更进一步强化了他的恐怖的体验,形成恶性循环。
负面的想法就好像是一个自我实现预言,患者越认为自己会遭人嫌弃与讨厌,他就会在和别人的相处中敏感别人对他的态度。有时,他也会把别的闲聊,一颦一笑都认为是与他有关,他甚至会认为别人都在议论他,都在嘲笑他。这样他就更加坚信自己不讨人喜欢的信念。思维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当一个人的思维过于消极,行为过于退缩,想必最终也就没有谁喜欢和他来往了,而这样他就进一步确定是自己的错,是自己影响到了别人,也没有人愿意接纳自己。
所以,对负性的、灾难化的想法进行干预,有利于阻止此种恶性循环进一步发展。

对行为的影响
害怕被否定与伤害,他就会无意识地退缩与逃避,无法逃避他就会伪装与压抑自己以讨好周围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感到安全,才能维系他那仅存的自尊。但这样的结果却是他的圈子越来越小,他越来越孤独与自卑,最后他甚至觉得自己好像活在了一个人的世界之中。
不扛起解决问题的担子,就永远都无法解决问题,敢于面对令我们恐惧的人与情景,有利于打破禁锢——无论短期受益,还是遭受挫折,长远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对未来的看法
未来对他来说是灰色的,一想到可能会被别人嫌弃与否定,他就不寒而栗。所以,他不敢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样子去生活,他只能活在安全的圈子里。就算他逃避了那些让他恐惧的人和事,却也逃不掉“预期恐惧”——对即将要发生,或有可能会发生事情的恐惧。比如,一位女性患者虽然还没有结婚,甚至连男朋友都没有,结果她就开始担心自己结婚之后不会带孩子,不会和孩子的老师相处,不会处理婆媳关系,甚至无法处理好自己未来的孩子和未来亲家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思维、行为、感知以及情感之间并不是割裂开的,它们往往是相互作用来影响一个人。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很愚蠢,就会担心被人嘲笑,而恐惧的体验会让他表现的差强人意,他可能会冲口而出,词不达意,之后他会更加逃避社交情境,最终反倒让他丧失了成长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封闭自己。而他的思维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负面,整个人最终陷入到了对未来的消极预期当中。当他不得不面对他恐惧的情境的时候,他整个人会变得异常的紧张,此时他更害怕别人发现这一点,认为他是一个不正常的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