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 No.6
[题解]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版)卷一。苏轼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取得了很
高的成就。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有名的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七
月。三年前,作者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人狱,史称“乌台诗案”,虽免- -死,却被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生活窘迫,没有自由。他在政治失意、思想苦闷的情况下,寄情诗酒,放浪山水,曾两
次泛舟赤壁,写了两篇文赋,此为前一篇。赋中表现了他对人生的达观看法。
[思想内容]
这篇赋中,作者灵活地运用了传统赋体中主客问答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的思想
矛盾、对人生的思考以及由悲到喜的感情转化过程。作者以庄子的齐物思想(主要是相对
主义)来解释人生,表现出随遇而安、旷达的人生态度。
[结构层次]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第一段),写作者因泛舟江上而产生的自由快乐之感,仿佛“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第二个层次(第二、三段),因客人所吹洞箫的呜咽之声而引出客人关于人生无常的议
论,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态度悲观的一- 面。
第三个层次(第四、五自然段)是对前一种态度的否定,引人庄子齐物的思想,阐述“变”
与“不变”的道理,主张应采取一种委运自然、享受自然的生活态度。
[艺术特点]
1.文章继承发展了传统大赋主客对话的方式,将自己思想的两个侧面都加以展示,在
这种对比中取舍中,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2.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情理相生,诗与哲理相结合的艺
术境界。
3.这篇文章对箫声的描写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既有对箫声的直接概括,也
有对箫声将人带到某种境界的描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骈散相间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