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居日本东部的足利尊氏为什么能依靠日本西部的武士翻盘?
建武三年(1336年)正月,起兵造反的足利尊氏攻入京都,后醍醐天皇逃至督山。但忠于后醍醐天皇的名将楠木正成通过战略布局和战术指挥成功地扭转了局势,让足利尊氏在京都寝食难安。当月,北畠显家的援军赶到近畿。足利尊氏大败,不得不退出了京都和近畿地区。

退出京都的足利尊氏元气大伤,甚至连大本营关东都回不去了,只得逃往日本西部的九州岛。但仅仅三个月后,足利尊氏就在日本西部获得了二十万大军(数字存疑),再次杀上京都。楠木正成战死,足利尊氏占领京都。后醍醐天皇只得逃往吉野,日本进入南北朝时代。

不过有人感到奇怪的是,足利尊氏世居日本东部的关东平原。足利尊氏从小是镰仓长大的,此前从来没有去过日本西部,更不要说隔海的九州岛了,他在日本西部可以说是没有根基的。既然如此,足利尊氏为什么能依靠日本西部的武士翻盘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镰仓幕府的根基是“御恩奉公制”,“御恩”指的是幕府将领地封给武士,承认并保护武士的领地所有权;“奉公”指的是被幕府赐予领地的武士要忠于幕府,承担兵役、作战、交税等等义务。镰仓时代中期,元朝进攻日本,迫使镰仓幕府调动全日本的武士备战,最终退了元军。

按照“御恩奉公制”,镰仓幕府应该在击退元军后给参战武士分封领地。但元军来袭是纯粹的防御战,镰仓幕府没有获得能分封的新领地,无法“御恩”。大多数备战的武士急需“御恩”解决沉重的财政负担,可是幕府却无法“御恩”。这导致很多武士抵制“奉公”,“御恩奉公制”瓦解。

作为防御元军的第一线,日本西部(特别是九州)武士的负担自然更重,“御恩奉公制”瓦解更彻底,对关东的镰仓幕府更不满。当后醍醐天皇举起倒幕大旗的时候,日本西部武士的响应速度明显快于日本东部。日本西部的武士当时是非常希望后醍醐天皇能改变他们的困境。

然而镰仓幕府灭亡后,日本西部武士发现:后醍醐天皇的“建武新政”还不如镰仓幕府呢!大失所望的日本西部武士自然需要另选一个能满足他们利益的代言人。就在这时,武家第一代表足利尊氏在关东举起了反对“建武新政”的大旗,这无疑让日本西部武士再次看到了希望。

正因如此,当足利尊氏逃到九州岛的时候,日本西部的武士们对足利尊氏是“竭诚欢迎”。于是只带了五百人的足利尊氏迅速在九州岛站稳脚跟,随后在日本西部招募了二十万大军,再次提刀上洛,最终建立了室町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