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笔记十一(心理第五章)

2022-12-18 21:17 作者:百无一趣  | 我要投稿

第5章

学习

习的过程

5.14

 熟悉观察学习的4种要素

5.15

 描述现实生活中利用条件反射的例子

学习的定义

5.1 了解学习的定义

当我们用实际语言进行描述时,学习

(learning)这一概念就会变得非常清晰。“学习就是认识一些东西。”“学习就是了解怎样去做事情。”更实用的概念是:学习是由经历或实践引起的相对永久性的行为改变。

相对永久性”是什么意思?经历又是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的?

“相对永久性”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某些脑区会发生改变,以此来记录已学到的东西。这实际上是记忆的过程,假如没有记忆能力,人就无法学习任何事情。虽然目前仍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有研究表明,一旦人们学习了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的?

“相对永久性”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某些脑区会发生改变,以此来记录已学到的东西。这实际上是记忆的过程,假如没有记忆能力,人就无法学习任何事情。虽然目前仍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有研究表明,一旦人们学习了某些事情,它们就会印在人的记忆之中(Barsalou,1992;Smolen etal.,2006)。人可能无法“触碰”它们,但它们确实存在【连接

学习目标6.5】。

想要理解学习的定义中的经历和实践,不妨想一想最近一次你做的非常痛苦的一件事,你还会再做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你不想再次经历痛苦,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痛苦,你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它使你流口水

19世纪初期,科学家对于将心理学聚焦于心理活动很有意见【连接

学习目标1.2】。许多人期盼着心理学能够更加客观和科学。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率先对一种特殊学习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实证研究。

巴甫洛夫和分泌唾液的狗

5.2 了解巴甫洛夫经典实验中经典条件反射的关键要素

为了研究狗的消化系统,巴甫洛夫制作了一个装置:当喂给狗一定量的食物时,这个装置能够准确地测量出狗

作无条件刺激

(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无条件”指的是“不用学习”,它强调刺激会自然地引起有意识反应。对巴甫洛夫的狗而言,食物就是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应

 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

(unconditioned response,UCR)。由于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传导作用,无条件反应是不用通过学习就能够发生的。如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食物引起的唾液分泌就属于无条件反应。

条件刺激

 巴甫洛夫认为,如果刺激与无条件刺激配对出现的次数足够多,那么几乎所有的刺激都能与无条件刺维的传导作用,无条件反应是不用通过学习就能够发生的。如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食物引起的唾液分泌就属于无条件反应。

条件刺激

 巴甫洛夫认为,如果刺激与无条件刺激配对出现的次数足够多,那么几乎所有的刺激都能与无条件刺激相联系。例如,在巴甫洛夫最初的研究中,在提供食物之前,盘子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每次得到食物时,狗会自然地分泌唾液,因为它们看到了盘子。盘子被称为中性刺激

(neutralstimulus,NS),因为它对唾液分泌无影响。与食物这一刺激相比,盘子也许是一种微弱的刺激,但与食物配对出现多次后,盘子也能够引起狗产生相同的唾液分泌反应。也就是说,当先前的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重复配对出现后,中性刺激单独就能引起相同的有意识反应,此时,学习发生了。先前的中性刺激现在成了

条件反应

 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被称为条件反应

(conditionedresponse,CR),通常,条件反应不如无条件反应强烈,但它们实质上并无不同。

巴甫洛夫关于狗的经典实验:全部拼凑起来

 巴甫洛夫曾做了一个经典实验。在该实验中,他让铃声和食物配对出现,看狗最终能否听到铃声就能分泌唾液。通常情况下,铃声无法使狗分泌唾液,因此在任何条件反应发生前,铃声是中性刺激。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重复配对通常被称为习得,因为此时有机体处于学习的过程中。图5-1显示了巴甫洛夫实验

 

 

1.条件刺激必须在无条件刺激之前出现。如果巴甫洛夫在给狗提供食物后再响铃声,铃声就不能导致狗产生条件反应。

2.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在时间上相接近——理想的情况是前后相差5秒以内。巴甫洛夫曾试着延长潜在的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到几分出现。如果巴甫洛夫在给狗提供食物后再响铃声,铃声就不能导致狗产生条件反应。

2.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在时间上相接近——理想的情况是前后相差5秒以内。巴甫洛夫曾试着延长潜在的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到几分钟,但两个刺激之间没有发生联系。过长的时间间隔可能会导致许多事情发生,这可能会干扰条件反射(Pavlov,1926;Ward et al.,2012;Wasserman &Miller,1997)。研究发现,刺激间隔时间,即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间隔,依赖条件反射任务的性质,甚至是条件反射的机制。在这些研究中,对条件反射而言,刺激间隔时间短于0.5秒比较理想(Polewan et al.,2006)。

3.在条件反射发生之前,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必须配对出现多次。

4.条件刺激需要很特殊,或有别于其他竞争性刺激。例如,铃声这种刺激在实验室中并不常见,因此它很特殊(Pavlov,1927;Rescorla,1988)。

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巴甫洛夫发现,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但铃声的音调与原始的铃声越相似,狗的反应强度则越相似(Siegel,1969),见图5-2。对仅仅与原始的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反应的倾向被称为刺激泛化

当然,在相似的铃声响起之后,巴甫洛夫不会给狗任何食物。只有在原始的条件刺激出现后,狗才能获得食物。过不了多久,狗就会停止对这种“虚假”铃声做出反应(泛化)。因为只有原始的条件刺激出现后才会有食物,狗学会了区分其中的差异,即在“虚假”铃声和原始铃声之间进行辨别,这一加工过程被称为刺激分化

 消退与自然恢复

 假如在原始的条件刺激之后停止给狗食物,那么将会发生什么呢?实验之后,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之后渐渐停止分泌唾液。即在无条件刺激缺失的情况下重复响铃时,狗不会再继续分泌唾液,这一过程被称作消退

(extinction)。

 

。但请记住,学习是相对永久性的改变,事实上,只要人们学会一些事物,再忘掉是不可能的。人们可能会学习一些可替代的新事物,记不起习得的事物,但它们仍然存在于记忆中。事实上,经典条件反射仍然很容易被启动。

但当巴甫洛夫重新摇响铃声时,狗又开始分泌唾液,不过此时的反应非常弱,且持续时间不长。这种条件反应的短暂恢复被称为自然恢复

经典条件反射为什么会起作用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形成紧密联系,可激活动物大脑中最初由无条件刺激激活的同一区域。他称这一过程为刺激替代。但如果仅需时间上的联系,那为什么当条件刺激在无条件刺激之后立即出现时,条件反射就不再发生呢?

恐惧症

 在前文,我们曾讨论了约翰·华生关于“小阿尔伯特”和白鼠的经典实验。这项实验是关于恐惧症这种非理性的恐惧反应经典条件反射的一次证明(Watson & Rayner,1920)。华生将白鼠和噪声进行配对呈现给婴儿,虽然婴儿最初并不害怕白鼠,但他对噪声自然是害怕的,因此他

恐惧症的学习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经典条件反射的绝佳例子,即条件性情绪反应

(conditioned emotionalresponse,CER)。条件性情绪反应是经典条件反射中最容易出现的一种,生活中到处都有。我们很容易想到,人们可能会产生的恐惧是有条件的或是习得的,如孩子对医生办公室的恐惧,小狗对卷起的报纸的恐惧,或过去被狗袭击的人对狗的恐惧等。然而,其他情绪也能形成条件反射。

甚至,仅仅通过观看他人对刺激的反应,也能形成经典条件反射,这一过程被称为替代性条件反射

(vicario条件性味觉厌恶

 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某些联系似乎比其他联系更容易建立。例如,你是否曾由于一些不好的经历而不再吃某种食物了?无论你相信与否,你对食物的反应也是一种经典条件反射。

众多实验显示,实验室老鼠可以产生条件性味觉厌恶

(conditioned taste aversion),因为在感到厌恶之前,它们要吞咽某液体或者食物长达6小时之久。研究人员(Garcia et al.,1989;Garcia &Koelling,1966)发现,首先给老鼠一种甜味液体,然后再给它们注射可导致恶心的药物或让它们暴露于可导致恶心的辐射中,它们就不愿再接触这种液体了。利用相似的方式,在酒精成瘾的人饮酒时,给他们使用一种导致恶心的药物,他们将不再喝任何酒精饮料。癌症患者接受的化疗药物也能引起恶心,这会导致他们形成对化疗前吃的任何食物的味觉厌恶(Berteretche,2004)。些联系更容易形成,这在动物和人类身上都成立。这叫作生理准备

(biologicalpreparedness)。哺乳动物对将味觉与疾病联系在一起早有生理准备,而鸟类则是对将视觉和疾病联系在一起有生理准备(Shapiro et al.,1980)。

。在一项研究中,猴子通过观看其他猴子对刺激做出可怕反应的视频,很容易学会害怕玩具蛇或鳄鱼,这也是经典替代性条件反射的绝佳例子。

药物依赖

 使用药物所带来的兴奋,无论是来自阿片剂、兴奋剂,还是酒精等镇静剂,通常都发生在特定环境中,同时会有某些特定的人在场,甚至可能会用到特定的物品,如可卡因成瘾者会使用小勺子。这些人、环境和事物可成为与药物高度相关的条件刺激,并能产生条件性的兴奋反应。这些线索的存在会使人们更难抗拒药物,因为身体和大脑已对药物与线索的联系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射。

所有机体都能做出以下两种行为:无意识行为和有意识行为。例如,当一只小虫靠近伊内兹的眼睛时,如果她闭上眼睛,那么这就是一种反射,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但如果她通过拍打来吓唬小虫,那么这就是有意识行为。伊内兹不得不眨眼,但她可以选择拍打小虫。

令人沮丧的猫:桑括无意识的、自动反应的学习,而操作性条件反射

(operantconditioning)是关于有机体如何学习有意识反应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基于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和B.F.斯金纳的研究发展而来的。

令人沮丧的猫:桑代克的迷箱和效果律

 爱德华·桑代克是第一批探讨和尝试构建学习有意识反应定律的研究人员之一,不过当时并不叫操作性条件反射。桑代克将一只饥饿的猫放在一只迷箱中,猫唯一逃脱的途径是按压箱底的一个控制杆。桑代克又在迷箱外放了一盘食物,因此猫有很强的逃脱动机。桑代克观察到,猫在迷箱中来回移动,对迷箱又推又抓,努力想逃出去。后来,猫偶然按压到了控制杆,打开了门。逃出来后,猫吃到了迷箱外的那盘食物。控制杆是刺激,按压控制杆是反应,结果是逃出来(好的结果),以及得到食物(更好的结果)。

基于这一研究,桑代克提出了效果律

(Law of Effect),即如果某一行为会带来愉悦的结果,那么该行为会得到重复;而如果某一行为会带来不愉悦的结果,那么该行为不会得到重复。这是有意识行为学习的基本原则。在猫待在迷箱的情形中,按压控制杆会带来愉悦的结果(逃出来并得到食物),所以,猫会重复按压控制杆。

,即操作性条件反射。有意识行为指的是人和动物在世界上可操作的行为。在执行有意识行为时,人能够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并回避不愿意做的事情。因此,在斯金纳看来,有意识行为是操作性行为

(operant),而对这种行为的学习即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初级强化物和次级强化物

 用于强化行为的事件或物品并不都一样。比现在,假设你的朋友与一个3岁的孩子做相同的“交易”,孩子搬一些书可以得到25美元或一块糖。这个孩子会选择哪个奖赏呢?大多数3岁的孩子可能没有钱的概念,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糖。钱和糖属于两种基本的强化物

(reinforcer)。

像糖这种能够满足饥饿等基本需求的强化物,被称为初级强化物而钱则属于次级强化物

(secondaryreinforcer),需要与过去的初级强化物相联系。

 

学习的神经基础

 随着大脑和神经元工作研究的新方法的发展,研究人员正在研究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神经基础(Gallistel& Matzel,2013)。学习涉及的一个重要脑区是前扣带回皮层(ACC),它位于胼胝体前上侧的额叶内(Apps et al.,2015)。前扣带回皮层也与伏隔核相连。还记得前文有关药物依赖和奖赏回路的讨论吗?【连接

学习目

这么说,如果规定考试属于固定间隔的强化程序,那么突击测验应该就属于变化间隔的强化程序?

变化间隔的强化程序

 突击测验无法预测。学生不知道何时会有突击测验,最好的策略就是当天学习以防第二天有测验。突击测验属于变化间隔的强化程序

(variable intervalschedule ofreinforcement)的一个绝佳的例子。时间间隔从这一次到下一次是处于变化之中的,有机体为了获得强化物(如在测验中获得好成绩)必须做出反应。在更基础的实验中,老鼠可能平均每5分钟获得一丸食物,有时2分钟,有时10分钟,但老鼠必须在时间间隔内按压控制杆来得到食物。由于老鼠无法预测这一时间间隔有

另一个例子是钓鱼:人们将鱼竿放在水里,一直等,直到鱼上钩——如果幸运的话。只要将鱼竿放到水里,人们就不愿提起来,因为担心在提起鱼竿时,一条大鱼正游过来。

打经常占线的电话号码也属于这种情况,由于不知道何时才能打通,因此要一遍一遍地打电话。

固定比率的强化程序

 在比率程序中,重要的是反应次数。对于固定比率的强化程序

(fixed ratio schedule of

可能快地按压控制杆,并在按压的同时吃得到的食物。变化比率的强化程序的不可预测性使得反应或多或少是连续的,与变化间隔的强化程序一样。

对于人类而言,将钱投进赌博机的人正被变化比率的强化程序强化——人们希望如此。人们将钱投进赌博机(反应),但不知道在强化(中奖)来临之前需要投多少次。人们会坐在那儿,直到中奖或花光所有的钱。人们不敢停下来,因为“下一个”可能会中大奖

 严厉的惩罚会造成儿童(或动物)回避惩罚者,而不是回避被惩罚的行为,因此儿童(或动物)会学到错误的反应。

・ 严厉的惩罚可能会鼓励为了回避惩罚行为而说谎(一种负强化),这同样不是我们想要的。

・ 严厉的惩罚可能导致恐惧、焦虑和无法促进学习的情绪反应。如果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那么这种结果毫无益处。

・ 严厉的惩罚(如打孩子)本身就提供了攻击性的模仿对象。

 

1.惩罚应该紧随需要被惩罚的行为。如果在行为发生很长时间之后才进行惩罚,那么惩罚将无法同该行为产生联系。对强化来说也是如此。

2.惩罚应该具有一致性。这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如果家长说要对孩子的某种行为进行惩罚,那么家长必须付诸行动,履行承诺。其次,对于特殊行为的惩罚应该保持相同的强度或轻微增加,而不是降低。例如,如果孩子因为第一次在床上跳而被责骂,那么当这个行为再次发生时,他同样应该受到责骂或更强烈的惩罚,比如拿走他喜爱的玩具。但如果以打屁股作为第一次错误行为的惩罚,而第二次仅以责骂来进行惩罚,那么孩子就学会了对可能的惩罚抱有侥幸心理。

3.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对错误行为的惩罚应该与正确行为的强化配对出现。例如,父母不要因为两岁孩子用手抓饭吃而对他大喊大叫,而应该轻轻地帮孩子将手放到盘子边上,同时进行一些指导,如“不能用手吃饭,应该用叉子吃饭”。然后将叉子放在孩子手里,并为他用叉子吃饭而给予赞扬:“宝贝能用叉子吃饭了,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当惩罚和强化一起出现时,即使父母使用更轻的惩罚,结果仍塞利格曼的抑郁狗:习得性无助

5.12 概括塞利格曼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

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奠基人。积极心理学是重新看待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概念的新领域,它侧重于人简单的尝试错误学习?

塞利格曼的抑郁狗:习得性无助

5.12 概括塞利格曼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

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奠基人。积极心理学是重新看待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概念的新领域,它侧重于人类经验的适应性创造性和更令人满意的心理层面,而不是精神障碍。在20世纪60年代中晚期,塞利格曼及其同事在用狗做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时,偶然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塞利格曼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learnedhelplessness),它指的是由于过去屡次失败而无法采取行动来摆脱困境的倾向。他们本来是想研究逃脱和回避学习的:塞利格曼及其同事为一组狗呈现一个音调,之后伴随无害但会引起疼痛的电击(Overmier & Seligman,1967;Seligman & Maier,1967)。这些狗由于被束缚住了,因此无法逃脱电击。研究人员假设狗能够学会对音调产生恐惧,然后会尝试在听到电击之前响起的音调后逃脱。

实验组中的狗被置于一个特殊的箱子里,箱子的栅栏较低,被分成两个隔间;对照组的狗则没有经过条件反射训练。实验组中的狗现在没有被束缚住,它们能够很容易地看到栅栏之外,如果它们愿意,也可以跳过去——没有条件反射的狗在电击时都会这么做(见图5-9)。但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在音调响起时,以前经过条件反射训练的狗并没有跳过栅栏,而是仍然待在那儿。事实上,虽然这些狗表现得很痛苦,但在电击发生时它们仍然没有试着跳过栅栏。

图5-9 塞利格曼的实验装置在塞利格曼对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中,狗被置于一个双侧箱子里。以前没有“无法躲避电击”经验的狗会迅速跳过箱子中央的障碍物,然后落在“安全”的一侧。先前已经学习到“无法躲避电击”的狗会留在出现电击的箱子一侧,它们甚至不会尝试跳过障碍。

经过条件反射训练的狗在接受电击时为什么不跑呢?因为在经过狗会迅速跳过箱子中央的障碍物,然后落在“安全”的一侧。先前已经学习到“无法躲避电击”的狗会留在出现电击的箱子一侧,它们甚至不会尝试跳过障碍。

经过条件反射训练的狗在接受电击时为什么不跑呢?因为在经过条件反射训练时,那些被束缚的狗明显已经在原始的“音调-电击”情境中学习到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逃脱电击。因此,当它们被置于可以逃脱的情境中,它们仍然什么也不做,因为它们学习到了“无助”,它们认为自己无法逃脱,因此不会做任何尝试。

最近,塞利格曼的同事兼早期研究的共同研究人员史蒂文·梅尔(Steven F. Maier)从神经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习得性无助这一现象,并提供了一些新的见解。梅尔和其他人研究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大脑机制,并专注于释放5-羟色胺并在激活杏仁核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脑经过条件反射训练的狗在接受电击时为什么不跑呢?因为在经过狗会迅速跳过箱子中央的障碍物,然后落在“安全”的一侧。先前已经学习到“无法躲避电击”的狗会留在出现电击的箱子一侧,它们甚至不会尝试跳过障碍。

经过条件反射训练的狗在接受电击时为什么不跑呢?因为在经过条件反射训练时,那些被束缚的狗明显已经在原始的“音调-电击”情境中学习到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逃脱电击。因此,当它们被置于可以逃脱的情境中,它们仍然什么也不做,因为它们学习到了“无助”,它们认为自己无法逃脱,因此不会做任何尝试。

最近,塞利格曼的同事兼早期研究的共同研究人员史蒂文·梅尔(Steven F. Maier)从神经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习得性无助这一现象,并提供了一些新的见解。梅尔和其他人研究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大脑机制,并专注于释放5-羟色胺并在激活杏仁核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脑干区域,该区域也参与降低负责“战斗或逃跑”反应激活的脑区活动。这种恐惧或焦虑增加与不愿逃脱或呆滞的结合与习得性无助相关。这一区域即中缝背核,是较为古老的脑区,无法确定哪种应激是可控的。他们的研究表明,额叶的高级区域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能够帮助确定哪些是可控的。反过来,腹内侧前额叶皮层会抑制脑干区域,使得杏仁核的反应平静下来,从而使动物能够有效地应对应激源并表现出控制能力(Amat et al.,2005;Maier et al.,2006;Maier &Watkins,2005)。也就是说,早期研究中的

 

 

狗,而不是学习到了无助的狗,很可能没有学会如何放松和控制局面。梅尔及其同事建议,为了让动物学会如何控制,训练和来自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的输入都是必要的(Maier etal.,2006)。

我认识一些人,他们的行为就像实验中的狗一样——他们生活在可怕的环境中,但不想离开。这是同一回事吗?

塞利格曼后来对习得性无助的概念进行拓展,以解释抑郁的一些行为特征。抑郁的人看起来缺乏正常情绪,变得有些冷漠,常常待在令人不愉快的工作情境、婚姻或关系中,但又不尝试着逃脱或选择更好的环境。塞利格曼提出,抑郁行为是习得性无助的一种形式。抑郁的人过去已经学习到,他们可能无法控制自身所发生的事(Alloy& Clements,1998)。无力量感和无助感是抑郁的人共有的,塞利格曼的狗应该也是处于这种状态。梅尔最近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启示,尤其是对学习如何放松和展示控制所需部分的关注,即来自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的输入和训练(重复暴露于应激源)。这种结合不仅提供了理解快速恢复能力的机制,而且还有助于人们培养这种能力,以避免焦虑或情绪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或抑郁症(Maier et al.,展示控制所需部分的关注,即来自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的输入和训练(重复暴露于应激源)。这种结合不仅提供了理解快速恢复能力的机制,而且还有助于人们培养这种能力,以避免焦虑或情绪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或抑郁症(Maier et al.,2006)【连接

学习目标14.6和14.9】。梅尔及其同事正在继续研究习得性无助的大脑基础,以及与控制和可控性相关的因素如何影响即刻事件及未来的应激事件(Amat et al.,2010;Rozeske et al.,2011;Varela et al.,2012)。

再来探讨一下习得性无助在其他情境中的影响。感知控制或习得性无助在应对急慢性健康问题方面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对有障碍的人,还是为所爱之人做出医疗决定的家属(Camacho et al.,2013;Sullivan et al.,2012)。那么学生呢?举例来说,由于过去在数学方面存在问题,许多学生感觉自己数学能得性无助在应对急慢性健康问题方面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对有障碍的人,还是为所爱之人做出医疗决定的家属(Camacho et al.,2013;Sullivan et al.,2012)。那么学生呢?举例来说,由于过去在数学方面存在问题,许多学生感觉自己数学能力很差。有没有可能是信念造成了他们不尽全力学习呢?这种想法是否也属于习得性无助?或者说这些学生可能根本没有足够的成功经验或控制经验呢?

察学习的4种要素

5.14 熟悉观察学习的4种要素

班杜拉从自己和他人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观察学习需要以下4种要素:

注意

 首先,要通过观察来学习,即注意

(attention),

学习者必须要观察榜样。例如,在盛大的晚宴上,如果想知道用哪种餐具,就必须观察那些看起来会用的人的行为。榜样的某些特征可能更容易吸引他人的注意。例如,人们可能更容易观察那些看上去与自己类似的人和更有吸引力的人。

记忆

 其次,学习者必须能够保留已形成的记忆

(memory),如记住首次在烹饪节目上看到的某道菜的准备步骤。

模仿

 再者,学习者必须能够再现和模仿

(imitation)榜样的行为。例如,两岁大的孩子可能通过观察他人系鞋带,然后记住大多数步骤,但他们胖嘟嘟的小手指可能缺乏真正系鞋带所需的灵巧性。再比如,脚踝无力的人可能会观看并记住一些芭蕾舞步,但他们无法再现这种舞步。也可以说,镜像神经元可能有意去做,但肉体太脆弱【连接

学习目标2.12】。

渴望

 最后,学习者必须有执行某种行为的渴望

(desire)或动机。例如,在盛大的晚宴上,有人可能对用哪把叉子或刀比较合适并不关心。同样,一个人在过去得到过某种奖赏,或已经得到承诺将来会拿到奖赏(如班杜拉研究中的第二组儿童),又或看到榜样得到了奖赏(如班杜拉研究中的第一组儿童),如果他期望得到奖赏的话,那么他更可能会模仿自己观察到的行为。成功的榜样是人们模仿的绝佳对象,而对于失败的人或受到惩罚的人,人们很少去模仿他们。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用来记忆这4种要素,即记住字母AMID,它们分别代表四要素对应的英文单词。这是一种通过策略来提高记忆的绝佳例子【连接

学习目标导论6】。

 

本章总结

学习的定义

5.1 了解学习的定义

・ 学习是由经历或实践引起的相对永久性的行为改变,与由基因控制的成熟不同。

经典条件反射:它使你流口水

5.2 了解巴甫洛夫经典实验中经典条件反射的关键要素

・ 巴甫洛夫偶然发现,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配对出现,能够产生相似的反应。他将这种现象称为经典条件反射。

・ 无条件刺激是自然发生的,能引起反应或自动无条件反应,由于这些刺激不用学习,因此被称为无条件刺激。

・ 条件刺激一开始是中性刺激,但与无条件刺激配对出现后,最终它本身就能产生无意识的自动反应。对条件刺激产生的反应被称为条件反射,这种刺激和反应都是习得的。

・ 巴甫洛夫将声音和食物配对后向狗呈现,发现了经典条件反射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条件刺激必须在无条件刺激之前出现及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必须配对出现多次等。

・ 经典条件反射的其他重要方面包括:刺激泛化、刺激分化、消退、自然恢复、高级条件反射。

5.3 用经典条件反射来解释恐惧症、味觉厌恶和药物依赖

・ 华生通过将一名婴儿暴露于白鼠和噪声中,使这名婴儿对白鼠产生条件性恐惧,由此证明了恐惧症这种情绪障碍能够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进行学习。

・ 有机体在吃到令自己厌恶的食物后会作呕,结果会产生条件性味觉厌恶。

・ 由于生理准备,某些条件反应比其他条件反应更容易学习。

・ 巴甫洛夫认为,中性刺激通过时间上的联系,会变成无条件刺激的替代物。

・ 认知视角认为,条件刺激必须按照条件反射发生的顺序提供无条件刺激即将到来的信息或期望。

操作性条件反射:它对我有什么好处

5.4 了解桑代克和斯金纳对操作性条件反射概念的贡献

・ 桑代克提出了效果律,即导致愉悦的结果的反应将得到重复,导致不愉悦的结果的反应不会得到重复。

・ 斯金纳将有意识反应的学习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因为有意识反应是人们用来操作周围世界的。

・ 巴甫洛夫认为,中性刺激通过时间上的联系,会变成无条件刺激的替代物。

・ 认知视角认为,条件刺激必须按照条件反射发生的顺序提供无条件刺激即将到来的信息或期望。

操作性条件反射:它对我有什么好处

5.4 了解桑代克和斯金纳对操作性条件反射概念的贡献

・ 桑代克提出了效果律,即导致愉悦的结果的反应将得到重复,导致不愉悦的结果的反应不会得到重复。

・ 斯金纳将有意识反应的学习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因为有意识反应是人们用来操作周围世界的。

5.5 区分初级强化物和次级强化物以及正强化和负强化

・ 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的概念,即导致愉悦的、可得奖赏结果的反应的加强过程。

・ 初级强化物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的、自然驱力的事物,如食物、水等;次级强化物指的是在仅仅与初级强化物配对呈现后才变成强化物的事物。

・ 在正强化中,反应会带来愉悦的刺激呈现;在负强化中,反应会导致不愉悦的刺激消除或回避。

5.6 了解强化的4种程序

・ 连续强化指的是每个正确反应都得到强化。

・ 部分强化是指某个反应在一些正确反应之后得到强化,它难以消退。这被称为部分强化效应。

・ 在固定比率的强化程序中,强化之前的反应次数是固定的。

・ 在变化比率的强化程序中,获得强化的反应次数是变化的。

・ 在固定间隔的强化程序中,强化的时间间隔中必须做出一个正确的反应。

・ 在变化间隔的强化程序中,跟随着第一个正确反应的强化机会的时间间隔是变化的。

5.7 了解惩罚对行为的影响

・ 惩罚是某种反应后的任何可导致该反应更可能少地发生的事件或刺激。

・ 在实施式惩罚中,反应伴随着不愉悦刺激的增加或经历,比如打屁股。

・ 在消除式惩罚中,反应伴随着愉悦刺激的消除,比如因孩子行为不端而拿走他的玩具。

・ 利用打屁股等攻击性惩罚的人能够成为攻击性行为的“榜样”。这会增加被惩罚对象的攻击性行为,人们不期望看到这种反应。

・ 两种惩罚对行为的效应仅仅是暂时的。

・ 保证即时性和一致性,并通过将不期望的行为的惩罚与期望的行为的强化配对呈现,可以使惩罚变得更有效。

5.8 解释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相关的概念

・ 辨别刺激是一种提示,如警车上的闪光灯或店门上的“营业中”的标志,它提供了关于为了获得强化所做反应的信息。

・ 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其他概念还包括辨别刺激、消退、泛化以及自然恢复等。

5.9 描述操作性条件反射改变动物和人类行为的方式

・ 操作性条件反射可用于动物和人类的许多场景,以改变或矫正行为。这被称为行为矫正,包括使用强化和塑造来改变行为。

・ 塑造是指连续接近最终目标的强化,使得行为可以从有机体目前拥有的简单行为开始。

・ 本能漂移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训练的动物回归本能行为模式的倾向,而不是维持训练后的行为。・ 代币制是一种行为矫正,它利用了次级强化物和代币。

・ 应用行为分析是行为矫正的现代版本,主要通过功能分析和行为技术来改变人类的行为。

・ 神经反馈是生物反馈的改良版本,通过神经反馈,人会学习改变自己的大脑活动。

认知学习理论

5.10 解释潜伏学习的概念

・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需要认知或有机体思维过程的影响。

・ 托尔曼发现,实验老鼠在没有强化的前提下会在迷宫中到处走动,但只要实施强化,老鼠将显示出已经学习的证据。他将这种隐藏的学习称为潜伏学习,它是认知学习的一种形式。

5.11 描述苛勒的研究如何证明动物可通过顿悟来学习

・ 苛勒在黑猩猩身上发现了顿悟的证据,即对问题要素关系的瞬间知觉。

5.12 概括塞利格曼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

・ 塞利格曼发现,当被置于无法逃脱情境中的狗可以逃脱时,它们也不会逃脱,而是继续待在痛苦的环境中,好像自己无力逃脱。塞利格曼将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并发现了习得性无助与抑郁之间的相似性。观察学习

5.13 描述观察学习的过程

・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表现、榜样或某种行为而进行的学习。

・ 班杜拉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证明,即使在没有强化的前提下,儿童仍然能够模仿榜样的攻击性行为。

5.14 熟悉观察学习的4种要素

・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有要素:注意、记忆、模仿和渴望。

5.15 描述现实生活中利用条件反射的例子

・ 作家卡拉恩·朗通过塑造、强化和经典条件反射来训练她的猫在坐便器上上厕所,而不是在猫砂盘里。


阅读笔记十一(心理第五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